棘口吸蟲

棘口吸蟲為棘口科吸蟲的統稱。棘口科吸蟲種類很多,分布廣泛。據報告可以寄生人體的棘口吸蟲有20種以上,但由於此類吸蟲的分類意見尚未統一,其中的一些很可能是同物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棘口吸蟲
  • :動物界
  • 扁形動物門
  • 吸蟲綱
  • :復殖目
  • :棘口科
  • :棘口屬
種類,形態,成蟲,蟲卵,生活史,病害與治療,

種類

在我國報告的有伊族真緣吸蟲(Eu-paryphium ilocanum Garrison,1908),羅真緣吸蟲(E. melis Schrank,1788),卷棘口吸蟲(Echinostomarevolutum Froehlich,1802),接睪棘口吸蟲(E. par-aulum Dietz,1909),宮川卷棘口吸蟲 (E. miyaga-wai Ishii,1932),曲領棘緣吸蟲 (Echinoparyphiumrecurvatum V. Linstow,1873),抱莖棘隙吸蟲(Echinochasmus perfoliatus V. Ratz,1908),似錐低頸吸蟲(Hypoderaeum conoideum Bloch,1872)等,其中以伊族真緣吸蟲和似錐低頸吸蟲較多見。

形態

成蟲

一般為長條形,少數種類較粗短,前端稍窄,略似瓶狀。生活時呈淡紅色,死後為白色,體表有體棘。口吸盤腹吸盤相距很近。口吸盤周圍膨大形成頭冠或環口圈,有些蟲種頭冠或環口圈上有單列或雙列頭棘,其數目及排列方式是鑑別蟲種的重要特徵。蟲體前半部體表多有皮棘。腹吸盤肌肉發達,位於蟲體近前端或蟲體前、中1/3處的腹面。消化道開口於口吸盤,下接前咽、咽、食管及腸支。兩腸支幾乎達到蟲體末端。睪丸2個,呈圓形、橢圓形或分葉狀,前後排列或斜列在蟲體的後半部。個別蟲種睪丸可移位或缺如。卵巢呈球形,位於睪丸之前。有勞氏管但無受精囊卵黃腺呈濾泡狀,分布於後半部蟲體兩側。排泄囊呈“Y”形。子宮盤曲在卵巢或睪丸與腹吸盤之間,兩側不超出腸支範圍。日本棘隙吸蟲、圓圃棘口吸蟲、移睪棘口吸蟲見彩圖。
棘口吸蟲棘口吸蟲

蟲卵

形態大小類似薑片蟲卵,呈橢圓形,淡黃色,卵殼薄,一端有卵蓋,部分蟲種蟲卵末端有增厚現象,內含未分化的卵細胞和若干個卵黃細胞

生活史

需要1個終宿主和2個中間宿主。成蟲寄生在終宿主小腸,偶爾也可侵入膽管。蟲卵隨宿主糞便排出、入水,在適宜溫度下,卵細胞分裂、發育為毛蚴。毛蚴自卵中孵出後可在水中短期存活。第一中間宿主為淡水螺類。毛蚴侵入第一中間宿主後,經胞蚴及二代雷蚴的無性增殖,產生許多尾蚴。約在感染後4~6周,有成熟尾蚴從螺體逸出。尾蚴侵入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蝌蚪形成囊蚴;但可在同一螺體內形成囊蚴,或可在子雷蚴中成囊(如卷棘口吸蟲);也可鑽入另一體或類體內成囊;甚至水生植物上成囊。因此,棘口吸蟲對第二中間宿主的選擇性不嚴。動物或人食入囊蚴後,囊蚴在小腸內脫囊,逸出的幼蟲在小腸內約7~9天即可發育成熟、產卵。另外,實驗動物和志願者感染實驗證實某些蟲種尾蚴也能直接感染終末宿主。如將藐小棘隙吸蟲尾蚴直接感染犬,3.5小時後在胃中發育為囊蚴,8小時後在小腸發現脫囊幼蟲,13天發育為成蟲。志願者口服尾蚴2周后糞便中發現蟲卵。

病害與治療

人體寄生的棘口吸蟲多數病例見於東南亞,我國已報告有10種,其中日本棘隙吸蟲(Echinochasmus japonicus Tanabe,  1926)在福建與廣東有局部的流行,受檢3639人其感染率為4.9%。藐小棘隙吸蟲在安徽局部地區的人群感染率達13.71%。
棘口吸蟲發育史棘口吸蟲發育史
衛生部於2001年6月~2004年底以病原學檢查方法調查了土源性線蟲(包括鉤蟲、蛔蟲、鞭蟲)、華支睪吸蟲、帶絛蟲和蟯蟲等蠕蟲感染情況。全國31個省(區、市)共檢查356629人,查出感染於人體的蠕蟲26種(其中福建發現的東方次睪吸蟲和埃及棘口吸蟲為國內外人體感染首次報告,廣西發現的扇棘單睪吸蟲為國內人體感染首次報告)。
近些年來,葉形棘隙吸蟲(Echinochasmas perfoliatus Gedoelst,1911)卷棘口吸蟲[Echinostoma revolutum(Frohlich,1802)Loss,1899]、九佛棘口吸蟲(Echinochasmas jiufoensis Liang,1990)在廣東省有人體感染的病例報告期發育為尾蚴。尾蚴逸出後侵入第二中間宿主(軟體動物,蝌蚪或魚類)形成囊蚴,也可不逸出就在原宿主體內形成囊蚴。麥穗魚的感染率最高(80.70%)感染度也最高,最多者達3752個囊蚴/條魚,成蟲寄生在小腸。動物實驗的病理變化主要是腸卡他性炎症和淺表黏膜上皮脫落、充血與炎症細胞浸潤。人體輕度感染常無明顯症狀,臨床表現有乏力、頭昏、頭痛、食慾不良、腹痛、腸鳴、腹瀉、大便帶血和粘液等胃腸症狀。嚴重感染者可有厭食、下肢浮腫、貧血、消瘦、發育不良,甚至合併其他疾病而死亡。人體主要是吃未煮熟淡水魚,吞食生的蝌蚪等也可能感染。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是重要的預防措施。曾試用硫雙二氯酚和吡喹酮,兩者均有良好驅蟲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