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葉編織

棕葉編織

棕葉編織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分布於湖南,四川,陝西,浙江,福建。製作時先將竹子剖削成粗細勻淨的蔑絲,經過絲、刮紋、打光和劈細等工序,運用各種編織方法編成。其高超的編織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棕葉編織
  • 外文名:Palm leaves woven
  • 定義:編織手藝
  • 來自:中國民間
竹編,草編,藤編,棕編,樹葉編織技術,珍禽標本,

竹編

棕葉編織
主要編織方法有:十字編、人字編、圓面編、六眼編、穿絲編、龜背編、翻轉彈插、穿插等。主要產地有浙江東陽和峽縣、福建泉州和莆田、安徽舒城、四川成都、重慶、湖南益陽等。 竹編名產有"蘄簟"、"舒席"、"瓷胎竹編"等,其中流傳最廣、最具有民間特色的要數明清時期產於浙江的"提籃"。它因層層相套形如寶塔,又稱"塔籃"。外形有長方形、橢圓形、八角形等,一般以二至三層為多。製作時編織精細、耗工較大。加上籃柄裝飾異常工整別致,多刻有龍鳳、花鳥紋樣,鑲有黃銅飾件,蓋面帶給有山水、人物、花鳥等吉祥圖案,使整個"提籃"既高貴豪華,又古樸典雅。常用來裝食品、放花果、存放衣物書籍。

草編

分為"草"制與"條"制兩大類。 1、草制。多用麥秸草、玉米皮、琅哪草、蒲草等各種柔質材料,採用結、辮、捻、搓、擰、串、盤等各種技法編織而成,它做工精細,樸素雅致。產地主要有山東、浙江、廣東、河南等地。歷史上曾有不少享譽中外的草製品,如始於唐代的浙江鄞縣草蓆;清代貢品湖南臨武貢席。山東萊州地區生產麥秸草辮有500多年的歷史,花色達1000多種,解放前就是我國的大宗出品商品。甘肅的草編香包裝飾掛件獨具特色。國內外草編市場占主流的是用玉米和麥秸草辮編織的帽、籃、包、地毯等日用品。 2、條制。主要以柳條、蘆葦、高粱蔑、槐條、臘條等較硬質的材料編織,造型簡樸,粗擴大方。條子分兩種,不去皮的稱為黑條,去皮的稱為白條。黑條多用來編生產工具,如抬糞、抬土的"抬筐",放在驢、騾背上運東西的"馱簍",還有個頭很大的條編糧食囤子。白條多用於編制生活用品,如用作炊具的"爪籬","裝針線的"針線筐籮",還有從前山東農村廣泛使用的量具"斗"、裝衣物的柳條箱等。

藤編

是將藤料清洗、去結、剝皮、打磨後製成潔淨的藤芯和藤皮,然後運用各種編織方法編製成手工藝品,有藤編動物、提籃等。主要產地是廣東、廣西、雲南。用藤編織的家具,涼爽舒適、樸實美觀。其中廣東藤編始於清代,最具代表性的是藤編"壺囤子。,用於壺具保溫,多為圓形和橢圓形,因形似糧囤而得名。是用精選的藤芯手工編織而成的,蓋上鑲有銅提把,有的還鑲有銅鎖,裡面保溫用的棉襯留出茶壺形狀,內置一把繪製精美的瓷茶壺,寒冬之日,一壺熱茶可持續保溫。

棕編

產地主要在四川新繁、湖南長沙和陝西漢中等地區。它採用棕樹嫩葉破成細絲,經硫磺熏、浸泡、染色後編織而成。棕編細緻精巧、樸實大方,色彩諧調明快,具有濃郁的民間特色,在國際市場被譽為"四川草"。 長沙的棕編玩具別具一格。民間藝人們給一片片隨手可摘的棕葉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三下兩下,編出個蚱蜢、螳螂、蜻蜓、青蛙等,深受兒童的喜愛。老藝人易正文獨創了"肚皮"編織法,編出的昆蟲惟妙惟肖;他還用鐵絲作骨架,增加了清漆塗刷工藝,使作品能長期保存,從而把這種雕蟲小技引入了大雅之堂。後來,這門手藝由遊方藝人帶到了許多地區,藝人們充分利用當地的植物,產生了用蒲草、還魂草、竹葉編織的蟲鳥玩具。

樹葉編織技術

樹葉編織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起於清代嘉慶年間。採用南方的棕葉與北方的玉米葉,純手工編織成各種各樣的動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所編織的動物從簡單到複雜、從昆蟲到哺乳動物,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的游的花樣越來越多。樹葉編織的製作工藝很複雜,首先採摘天然棕樹葉和玉米葉,經過篩選、蒸煮、染色等處理,然後經過純手工編織而成,做工精細、形態生動、栩栩如生,讓人愛不釋手,深受海內外人士的喜愛。成品防腐防蛀。可以長期保存珍藏。主要作品有龍、羊、馬、蚱蜢等100多個品種。該廠常年為單位、賓館、飯店、家庭等場所提供上等裝飾品。

珍禽標本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工作的情趣與質量,崇湍自然,反璞歸真已成潮流。同屬以自然為題材的動物標本,配上鄉村特有的樹根做成的根藝品,兩者相得益彰,地設天成,野趣橫生。再以常綠植物、花木盆景作襯托,簡直是一幅動中有靜、生機昂然的自然風光,大大提升了居家、辦公的藝術品位及文化內涵。主要作品有山雞、家雞、小鴨、各類小鳥等80多個品種。(具有30年不腐爛不變形的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