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眼

棕眼

明宣德紅釉器,釉面有密密麻麻似桔子皮樣小孔,叫“棕眼”。是宣德紅釉的特色,後來的仿品多燒不出來,這

是由於器物釉層較厚,裡面含有較多水分子,焙燒時坯體內水分子大量溢出,使處於熔融狀態的釉層出現象毛細管一樣的小孔,燒成後,溫度降低,釉汁還來不及將小孔填平補齊,釉面就凝固了,於是留下了許多“棕眼”。

生藥學中的棕眼是指:天南星塊莖頂端有略凹陷的莖痕,周圍有麻點狀鬚根痕,習稱“棕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棕眼
  • 拼音:zōng yǎn
  • 形成原因的一種缺陷
  • 相關示例:《宋汝窯古瓷親歷記》
形成原因,相關示例,其他含義,

形成原因

棕眼是的一種缺陷,如果我們要求得到玻化後的釉面平滑均一的鋪展在胎體上面,那前提是窯爐內必需具有始熔的較高溫度,才能保證胎體內的鹽基氧化物諸如碳酸鹽、硫酸鹽之類的分解氧化在熔融前及時排出,否則就會形成棕眼,縮釉點的出現,其原因是如果爐內始熔溫度較低的話,胎體內的鹽基氧化物不能及時得到分解氧化向外排出,而滯於體內,待到進入高溫燒成時,仍在繼續分解氧化向釉面排出,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氣泡向上頂撞而把釉的分子向四周擠壓,破壞釉面的平滑而形成大小各異的棕眼、縮釉點,這是一種情況。另外還有一種原因是由於胎泥的力捏不充分,胎體內留有細小的空隙和水份,受到高溫汽化後不斷地向釉面膨脹,造成棕眼縮釉點的出現,這就是汝窯釉面的棕眼縮釉點所形成的機理。
棕眼

相關示例

前不久《中國文物報》刊登了《宋汝窯古瓷親歷記》章,作者範圍,文中寫道:“其顯著的一點就是有縮釉點,特別在一些器物的口沿部分縮釉點比較多,而且常常能夠見到胎骨,這也是為什麼在一部分皇家用器上面常常見到用金屬器包裹口沿的原因。而現在的仿品,大都看不到那些非常自然有趣大小不同的縮釉點”。范君所見到的汝窯器正符合於高濂所論說的“汁中棕眼”。也和圖示乾隆御題汝窯三足奩是一致的。是凡刻有乾隆御題器物書法絕對上乘,絕無缺乏功力而表現稚嫩的字跡出現。因為書寫者都是宮廷書畫高手的傑作,欣賞之餘,不禁嚮往當時供奉於朝廷的書家造詣之深,令人肅然起敬。這種特殊的人文歷史遺存,躲過了“文革”浩劫,傳承文脈,體現文脈,永續文脈,未曾毀於“文革”劫火,倒作為歷史回音壁上反回塵封多年具有中華文化藝術永恆魅力而無法再生千古絕唱的精粹回聲。可算是幸運之星,得天獨厚了。範文中另有一段敘說最大的汝窯器:“整器最大的是現在台灣故宮博物院的橢圓形水仙盆,高6.3厘米,口徑18.5×26.4厘米,底徑15×22.6厘米,該盆底刻有乾隆御題詩一首。”這一席話引起筆者鉤沉,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記得此件橢圓形水仙盆即《陶成記事碑》中所記載的那件,此盆舊題為“犭咼食盆”,卻是一件汝窯峰級產品,在時曾經由內府發往景德鎮御窯欽命唐英照此釉色再行燒制。這是雍正時仿汝窯之鐵證。但卻被乾隆御題為官窯器了,詩曰:“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犭咼食器,蹴枰卻認豢恩償”“龍腦香薰蜀錦裾,華清無事飼康居,亂其石解釋三郎急,誰識黃虬正不如。”這兩首詩中乾隆引用了唐玄宗時的一個故事;明皇與客對奕,敗局已陳,無奈之餘,貴妃將康國狷子置於棋枰攪局以解皇上之圍,這個故典出於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另外,唐代詩人王涯有宮詞雲“白彐犭咼兒拂地行,慣眠紅毯不曾驚”,這就證明了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所言不虛,“華清無事飼康居”,說楊貴妃在華清池豢養小狗恰有其事,唐代畫家周日方的《簪花仕女圖》不是也繪有一隻犭咼子嗎。此件所謂“犭咼食盆”的器名原是雍正時所定,而乾隆御題時知其不是一隻“犭咼食盆”,所以說它是“訛傳”,乾隆不愧為一位博學之主。

其他含義

(1)棕眼是多指果實類藥材表面有突起成凹下的圓點(油室),如陳皮、積殼等柑桔類的外果皮。
(2)野豬皮密布的黑色圓形細小顆粒狀毛孔亦稱棕眼(野豬皮為動物象皮之偽品)。
(3)棕色的眼睛。
(4)家具行業中,對木眼(木材橫切、弦切時木纖維導管或者樹脂道、樹膠道形成的小孔)的另外一種稱呼,常見有小葉紫檀一類的散孔材橫切面所散布的細小孔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