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第二棉紡織廠

杭州第二棉紡織廠位於秀麗壯觀的錢塘江之濱,始建於1958年,是浙江省最大的棉紡織廠,也是紡織工業部的重點企業。全廠現有職工9000人。廠區占地面積41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9萬平方米。工廠分設2個環錠紡紗車間,1個氣流紡車間和2個織布車間。設備規模擁有紗錠108992枚,線錠20520枚,氣流紡2440頭,闊狹幅布機2224台。每年生產紗線26000噸,坯布5900萬米。固定資產原值6760萬元,屬國家經委規定5000萬元以上的大型企業。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杭州第二棉紡織廠
  • 總部地點:杭州
  • 成立時間:1958年
  • 經營範圍:棉紡織
  • 公司性質:國營企業
  • 員工數:9000人
企業歷史,蕭山市志記載,企業改制,企業榮譽,

企業歷史

杭州第二棉紡織廠,自1958年起,經歷了籌建、投產、發展和改制的過程,主要大事記如下:
1、1958年11月23日,蕭山棉紡織廠正式成立。
2、 1960年5月基本建成108000紡錠,1584檯布機的大型紡織聯合企業。
3、1968年8月8日蕭山棉紡織廠更名為杭州第二棉紡織廠。
4、1978年底開始承接外商來料加工30×30府綢坯布的生產任務,贏得了聲譽。
5、1979年5月,與香港立森公司簽訂補償貿易契約,籌建擁有720台闊幅布機的南織車間, 1980年4月建成投產。
6、1988年為適應市場需求,又投資新建了有2440頭轉杯紡的氣流紡車間,使全廠形成5 個 基本生產車間的浙江省最大的棉紡織企業。
7、1998年11月經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杭州第二棉紡織廠實施了壓錠、破產、重組。同年年底組建了擁有7.6萬紡錠,600檯布機(其中無梭織機140台)、線錠1.8萬錠、氣流紡1800頭的國有企業--杭州中興紡織廠。(杭州中興廠----《老國企為何"輕裝"還是"上陣難"》,請看當時屬機密的新華通訊社文章)
8、2001年2月,根據杭州市人民政府的部署,通過競價招商,由浙江中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現為航天通信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整體收購了杭州中興紡織廠,與香港偉量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組建了中外合資企業——杭州中匯棉紡織有限公司。
9、2008年1月,變更為由是航天通信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00%控股的全資子公司——杭州中匯棉紡織有限公司。

蕭山市志記載

整個建設工程分三期進行,1958年8月18日破土動工,1960年5月1日108000紗錠全部建成投產;1965年12月11日三期建設全部完成,工廠初具規模,1968年8月8日,蕭山棉紡織廠更名為杭州第二棉紡織廠,隸屬於杭州市紡織工業局。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我國對內搞活、對外開放政策的深入貫徹,1979年10月,"杭二棉"與香港立森公司簽訂了浙江省第一個補償貿易契約,經國家計委批准,同年12月15日,浙江省建委以浙建設(39)號文批覆,在廠區內新建一座1.9萬平方米安裝720台闊幅布機的南織車間,該項目工程於1980年4月1日破土動工,1981年6月22日竣工,1982年1月5日南織車間正式開工投產。南織車間投產後,"杭二棉"形成了兩紡兩織比較合理的生產布局,被列為國家大型企業,是浙江省和杭州市主要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基地。1998年破產前生產規模為:紗錠107976錠,線錠18620錠,氣流紡2120頭,棉織機976台。生產能力:年生產紗線2萬噸,布1800萬米。全廠占地39.45萬平方米(合592畝),建築面積48萬平方米,其中生產區占地面積為28.5萬平方米(合427畝),建築面積18.36萬平方米,在職職工5505人,年人均工資6410元。
紡織女工紡織女工
至1998年上半年,"杭二棉"建廠40年來累計實現產值74.42億元,上交國家稅利8.55億元,外貿出口交貨值8.79億元,創匯1.4億美元,先後為社會安排勞動就業達1.2萬餘人,為國家和社會做出過重大貢獻。尤其是八十年代,是"杭二棉"生產發展的鼎盛時期,自1985年至1990年,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02643.22萬元,利稅15838.49萬元,其中利潤9737.89萬元。企業曾有11項產品榮獲國家銀質獎和部、省優質產品稱號,其中"萬年紅"牌紗、"浙江潮"牌布榮獲國家銀質獎,產品有35%外貿出口,遠銷歐美及東南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創匯成為浙江省同行創匯最高企業,曾榮獲浙江省、杭州市出口創匯杯獎和創匯先進企業"金龍獎"。
"杭二棉"在建廠和生產發展過程中,一手抓建設和生產,一手抓職工教育培訓。從建廠初期採取選送技術工人和生產管理骨幹到杭州、上海、寧波、無錫等地培訓,到興辦學校,開展一系列文化、專業技術教育和學歷教育。1979年2月6日,在廠"七·二一"大學的基礎上建立了杭州第二棉紡織廠電大教學班,1980年12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杭州第二棉紡織廠職工大學(1982年4月轉為杭州市紡織局職工大學),學制三年。至1984年9月,共培養電大、工大畢業生64名;1985年4月15日,經浙江省教育廳批准,建立了杭州市紡織職工中等專業學校,學制三年。至1989年9月共培養紡織企業管理、棉紡織工藝專業畢業生81名;1978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杭州市棉紡織技工學校,學制二年。技工學校共招收二屆學生,到1982年8月共培養148名畢業生。上述教育的開展,為企業和社會培養、輸送了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生產技術骨幹。
"杭二棉"系女工較集中的廠,為解決女工生育後小孩的哺育、入托和學齡教育問題,在1958年建廠初期,就因陋就簡開辦了託兒所、幼稚園。六十年代初出現了生育高峰,1961年至1963年共出生嬰兒2337人,其中1963年就出生936人。託兒所、幼稚園面積不斷擴大,設施逐步增加,1985年幼稚園建築面積達1427平方米,活動場地面積2350平方米,入托幼兒達264人,配備教養員等工作人員32人,入園幼兒分三班管教。
隨著學齡兒童的增加,1963年9月"杭二棉"開設了職工子弟國小一個班,1969年開辦國中兩個班,1973年開辦高中班一個,子弟學校逐步發展成從國小到高中的綜合性全日制學校,國小和國中、高中教學樓面積3884平方米,包括理化實驗室、圖書閱覽室等,校舍總面積達6128平方米;教師隊伍逐步壯大,到八十年代末,全校共有中國小教師74名,自1963年建校到1986年,子弟學校共培養國小畢業生3569名,國中畢業生3157名,高中和職業高中畢業生1125名。1998年9月,"杭二棉"破產時,根據杭州市和蕭山市人民政府的意見,"杭二棉"職工子弟學校,整體由蕭山市教委接管。
為做好職工的衛生防疫和疾病防治,1958年初,企業設立了保健站;1959年保健站改名為衛生科,醫療設施逐步增加,1968年12月24日,經杭州市紡織工業局棉紡基字第(385)號文批准,"杭二棉"新建300平方米醫院病房;1980年4月新建3700平方米門診、住院樓;1982年6月24日,杭州市衛生局杭衛醫(82)91號文正式批准"杭二棉"成立職工醫院、設定病床120張。醫院逐步配置了X光機、B超機、麻醉機、心電圖,設立了內科、外科、理療科、婦產科、防疫科、生化室、口腔科、五官科及傳染病房,開展了上腹部手術。1986年醫護人員達106人,其中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有32名。1995年4月,因蕭山市市心路北伸工程需要,職工醫院遷址到工人路東側"杭二棉"廠區西北處,新建住院、門診大樓和X光檢查室,總面積達7500平方米,其中病房樓面積2167.52平方米。"杭二棉"職工醫院逐漸成為蕭山市一座既為企業職工服務,又向社會開放的綜合性醫院。
"杭二棉"經過40年的建設和發展,不但在生產規模上成為大型紡織生產聯合企業,而且企業還辦有嬰幼兒學前教育、職工子女九年義務教育、成人學歷教育和職工醫院。在嬰幼兒入托、兒童就學,職工就醫方面,為社會做出了貢獻。但由於歷史形成的沉重負擔和深層次的原因,企業生產逐步陷入困境,1991年首次出現虧損555.26萬元,至1998年累計虧損8144.4萬元,資產負債率達105.92%,生產經營難以為繼。1998年,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以紡織行業為突破口,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改革的總體部署,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對"杭二棉"實施壓錠、破產、調整、重組。
1998年7月,杭州市人民政府以杭政發(1998)114號文批覆同意"杭二棉"依法實施破產,7月31日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1998)杭經初字第325-1號裁定書裁定"杭二棉"破產還債。
1998年10月,根據杭州市人民政府杭政發(1998)205號文批覆和市政府辦公廳1998年10月27日復函精神,通過收購"杭二棉"壓錠破產資產,負責接受原"杭二棉"5200名離退休人員,368名離崗退養職工,840名下崗職工的管理,組建了國有企業--杭州中興紡織廠(以下簡稱為"中興紡織廠")。
經過1998年5月和9月的兩次壓錠工作,重組後的杭州中興紡織廠生產規模為棉紡錠57640枚,線錠18620枚,氣流紡1320頭,織機676台,在職職工2340人。"中興紡織廠"的土地是原"杭二棉"的土地除去企業破產時盤活後的土地形成,共有六塊土地合計面積為20.53萬平方米(含308畝),建築面積為15.54萬平方米,其中生產區建築面積13.49萬平方米。
重組後的"中興紡織廠",由於基本卸下了原"杭二棉"的沉重包袱、減輕了企業的負擔,1999年至2000年,企業完成銷售收入32194.4萬元,實現利稅2877.33萬元,其中:利潤1060.94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00年職工年人均工資收入11091.60元。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其國有獨資性質暴露出的產權制度不明晰、經營機制不活、勞動用工制度陳舊等弊端,已成為企業在市場經濟中不斷發展壯大的障礙。根據杭州市人民政府對國有企業改革的部署,2000年6月杭州市紡織化纖工業公司以紡織企(2000)144號文上報了"中興紡織廠"招商、轉制初步方案,7月份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馬時雍副市長、丁德明副市長分別對中興紡織廠的招商轉制方案提出了意見,8月7日仇保興市長批示:"該企業的改制只能以淨資產公開競價拍賣的方式進行",競價拍賣的標的物,是生產區內的固定資產和土地使用權。蕭山市人民政府對"中興紡織廠"的招商競賣工作給予了積極支持,2000年10月至11月,分別出具了蕭政辦發(2000)132號《關於杭州中興紡織廠招商投標過程中涉及蕭山市有關問題的復函》、蕭政辦發(2000)139號《關於杭州中興紡織廠招商投標涉及我市有關問題的函》和蕭政辦抄(2000)164號等文函,同意"中興紡織廠"招商競賣按50年工業用地年限辦理土地出讓手續等。根據以上檔案,蕭山建設局規劃出讓土地紅線明確了出讓地塊面積為250.8畝(以實測為準)。杭州市資產評估事務所對固定資產和土地使用權進行了評估,經杭州市國有資產管理局確認,"中興紡織廠"改制出讓資產拍賣標的物的底價為12300萬元。
2000年12月8日,杭州市產權交易中心在《浙江日報》、《杭州日報》上刊登了杭州中興紡織廠改制資產競賣招商公告。為確保競賣招商公平、公正、公開進行,成立了由杭州市經委、外經貿委、體改委、勞動局、國資局、財政局、市總工會等10家(政府部門)和企業4名員工代表組成的競賣招商委員會,在10家有意參加競賣招商的中外企業中,通過規定的競賣招商程式,浙江國信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12345萬元成交競得。2001年1月5日,杭州市紡織化纖工業公司受政府委託與浙江國信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競賣招商成交確認書》。"中興紡織廠"的有效資產出讓後,根據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企業改制的有關政策,對2340名在職職工和託管的840名下崗職工進行了分流安置。建立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杭州二棉離退休人員服務中心"和"杭州中興物業管理中心",具體管理企業非經營性資產(含職工醫院)和5200名離退休人員及368名離崗退養人員。
浙江國信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競得"中興紡織廠"後,於2001年2月15日與香港偉量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資2000萬美元,註冊組建了杭州中匯棉紡織有限公司。杭州中匯棉紡織有限公司生產規模與原中興紡織廠相同,土地面積為256.32畝,建築面積為116899.96平方米,構築物面積為793.36平方米,新公司重新招聘員工1500人,於2001年2月13日正式開工生產。企業改制後,較好地發揮了在體制和成本上的優勢,並加大了開發產品的力度,當年完成無稅銷售收入(不含進項稅)13481.40萬元,實現利稅2504.31萬元,其中:利潤1652.31萬元。分別被蕭山區人民政府和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評定為2001年度蕭山區百強企業和創利十佳企業,被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評定為2001年度人均利稅五十強排頭兵企業。

企業改制

杭州中匯棉紡織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有40年建廠歷史的浙江省最大的棉紡織聯合企業——杭州第二棉紡織廠。企業經歷了國有企業破產、重組、改制三次震盪。這三次震盪,既給這個老國有企業的管理基礎、員工隊伍、生產經營帶來極大的衝擊,也在不斷地清除國有企業固有的產權制度不明晰、勞動用工制度僵化、機制不活等弊端。從杭二棉到杭州中匯,這不是企業名稱的簡單變更,這其中包涵了國有企業改制中如何解決的兩個棘手問題。即:一個是錢從哪裡來,一個是人往哪裡去?也就是國有企業在改制中,如何保持穩定?保持發展?杭州中匯棉紡織有限公司改制過程,較好地回答了這兩個問題。
明晰產權,使國有資產有序退出
1998年,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以紡織行業脫困為突破口,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改革的總體部署,杭州市人民政府通過法定程式,對杭二棉實施了壓錠、破產。當年11月重組了依然是國有性質的杭州中興紡織廠。隨著國有企業改制進程的加快和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國有資產要從競爭激烈的行業中有序退出的要求,中興廠被列為2000年要完成改制的重點企業。同時確定中興廠改制“只能以淨資產公開競價拍賣的方式進行”,競價拍賣的標的物是生產區內固定資產和土地使用權。杭州市資產評估事務所通過對固定資產和土地使用權的評估確認,確定中興廠改制出讓資產標的物底價為12300萬元。
2000年12月8日,杭州市產權交易中心在《浙江日報》、《杭州日報》上刊登了杭州中興紡織廠改制資產競賣招商公告。為確保競賣招商公平、公正、公開進行,成立了由杭州市經委、外經貿委、體改委、勞動局、國資局、財政局、市總工會等10家單位和企業4名員工代表組成的競賣招商委員會。在10家有意參加競賣招商的中外企業中,通過規定的競賣招商程式,浙江國信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12345萬元成交競得。2001年1月5日正式簽訂《競賣招商成交確認書》。至此,杭州中興紡織廠原有的資產正式從國有資產中退出,成為企業所有性質的資產。從政府的角度講,通過競價出讓的國有資產,也解決了國有企業改制“錢從哪裡來”的問題,為國有企業改制提供了資金保證。
轉換身份,妥善分流安置職工
國有企業改革除了明晰產權制度外,還有一個重要標誌是:原有職工“全民”身份的轉換。即從原來計畫經濟下形成的“全民所有制”身份,“主人翁”身份,轉換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依據勞動力市場需求就業的“自然人”、“社會人”。1998年杭二棉破產、重組中興廠時,由於職工身份未轉換,勞動契約依然是簽訂長期的,職工思想觀念陳舊,依懶企業心理嚴重。企業在轉換經營機制上,每走一步都有阻力。2001年2月中興廠競價出讓後,接著就先解決職工身份轉換問題。我們也叫做“先下車”,即在中興廠這輛國有“老車”上的員工全部都下“車”,也就是全部解除勞動契約。解除勞動契約後的經濟補償,根據《勞動法》的有關規定,以解除勞動契約前12個月本人的月平均工資為標準,按本人在本單位工作年限,工作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的辦法置換。其中職工月平均工資低於企業月平均工資水平的,按企業月平均工資(983元)的標準計發。2001年1月下旬,中興廠向全體職工下發了解除勞動契約通知書和領取經濟補償金通知書,2月28日企業與2400名職工的勞動契約正式解除,職工按規定領取了經濟補償金後全部離開企業。
下了“車”的職工,即企業與職工勞動關係解除後,職工往何去?經市政府有關部門批准,對中興廠2400多名職工和所託管的下崗職工及離崗退養人員(合計3330名)採取以下途經進行分流安置:
一是先下車,再上車,即改制後的新企業吸納一批。這裡不是簡單、泛泛的吸納,也不是重新全部都上車,而是按照精幹、高效原則擇優吸納,競崗上車。至4月底止,新企業共吸納中興廠職工934名。
二是原330餘名離崗退養人員仍按市政府府辦紀要(1998)103號檔案規定,待其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給予辦理退休手續。
三是原已進入再就業中心的600名下崗職工,願意出中心解除託管協定的按規定發給經濟補償金。其中自謀職業、從事個體經營或開辦私營企業並領取工商營業執照的,還可領取就業補助費(標準為:連續工齡16年以上的,按其連續工齡每一年300元標準,但最長不超過30年計發。連續工齡16年以下的,減半發給)和一次性補助金(標準為:連續工齡16年以上,根據縮短託管期的月份,按基本生活費標準,其中第一年325元/月.人,第二年260元/月.人,第三年255元/月.人,給予一次性補助。連續工齡16年以下的減半發給)。不願意分流的,可以繼續留在中心至2001年11月託管期滿再分流出中心。
四是土地徵用工解除勞動契約後,除根據規定領取有關費用外,另對其中養老保險金繳費年限未滿10年的,一次性補繳足10年。
五是凡2001年2月28日前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0周歲,符合“協繳”條件的職工,從新企業開始簽訂勞動契約之日起,3個月內未被新企業招用的,可按當地社保部門規定的繳費基數和繳費比例一次性辦理“協繳”(即:協定繳納養老保險和大病保險至法定退休年齡)。
六是符合退休、退職條件的,按規定辦理退休、退職。
根據上述分流安置辦法,原中興廠2400餘名職工和所託管的600名下崗人員中,除新企業錄用的近1000名職工、460餘名符合“協繳”條件的職工和280餘名尚未出中心的下崗職工外,有1100名職工自謀職業或辦理了失業登記,到2001年11月全部分流安置完畢。
輕裝上陣,新公司按新機制運作
為確保中興廠競價招商轉制工作的順利進行,中興廠在這次改制中,除對生產經營有關的資產進行競價招商出讓和對在職、託管的下崗職工進行分流安置外,對留下的非經營性資產(含職工醫院、招待所及其他零星房產和土地使用權)和5200多名離退休、368名離崗退養人員的管理,採取建立“兩個中心”的方式來管理,即:建立了杭州二棉離退休人員服務中心和杭州中興物業管理中心。兩個“中心”,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資產系國有性質,隸屬於杭州市資產經營公司,配備了專職管理人員。原企業職工醫院劃入離退休人員服務中心,以離退休人員醫療服務為主體,同時對外服務,經費部分自收自支。管理人員工資及日常管理等所需的費用,經市主管部門核定,由市財政分期下撥,專款專用,封閉運行。兩個“中心”的管理工作已運行了1年多,原企業在改制後的一切遺留問題都由兩個“中心”處理,新企業各種負擔已經全部剝離,是一個無資產負債、無離退休人員、無遺留問題的“三無”企業,改制給新企業創造了良好和寬鬆的外部環境。 浙江國信控股集團(現已轉為航天中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競得杭州中興紡織廠後,與香港偉量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資2000萬美元(比例:75:25),其中註冊資本1000萬美元,組建了中外合資企業——杭州中匯棉紡織有限公司,並全權對企業實施改制和管理。杭州中匯公司建立後,即開始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運行,實施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董事會由五人組成,中方出任董事長,並委任了首任總經理。 在管理機構的設定上,按精幹、高效和對市場動態能夠作出快速反映的要求來設定生產經營指揮組織。公司按現有規模設定生產車間兩個,即紡部車間、織部車間。管理機構設定了總經理辦公室、財務部、供銷公司、技術發展部、產品開發中心、電子商務辦公室、生產服務部,管理人員共81人。其中:主管及以上管理人員27人。
在勞動制度上,公司對錄用人員首次勞動契約期限統一簽訂兩年,按公司的《管理規章》對員工實行動態管理,有獎有懲,獎罰分明。運轉生產由過去“四班三運轉”,改變為“三班三運轉”,用工減少800名。在用人制度上,公司採取開放式的雙向選擇,堅持“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基本用人原則,重視並發揮各類專業人才和骨幹的作用,實行一人多職,崗位兼併帶的用人機制。
在分配製度上,根據按勞分配和責權利相一致的原則,打破傳統的分配觀念,向技術工人、管理骨幹、產品開發和銷售人員傾斜,本人收入與對公司的貢獻掛鈎,拉開分配差距,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
在生活後勤管理上,公司摒棄了企業辦社會的傳統模式,員工食堂、環境衛生、集體宿舍管理實行社會化招聘承包。這批承包人員與我公司無勞動關係,公司只是對飯菜質量、環境衛生、集體宿舍衛生、治安管理進行監督檢查,按質付酬。
公司建立了黨委和基層黨支部及工會,青年團民眾組織,公司還將建立有中匯特色的企業文化,關心每一位員工的工作、學習、生活,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開展適應市場經濟的具有全新面貌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工會工作。
從杭二棉到杭州中匯,在兩年的時間裡,企業經歷了破產和改制。第一次破產重組是從國有到國有,企業只是減輕了債務負擔,但依然有沉重的包袱;第二次競價招商,企業從產權制度和員工身份上徹底轉制,員工的心態,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企業丟掉了各種包袱,輕裝上陣,展現了活力:1999年,重組後的企業止住了老企業虧損的勢頭,當年實現利潤970萬元;2000年企業發展勢頭不減,再創1100萬元利潤;2001年改制後的企業,顯示出了發展的潛力和活力,實現利潤1620萬元。企業改制的經歷,充分說明:國有企業只有遵循經濟規律,從產權制度、員工身份、內部機制上進行徹底改革,才能煥發勃勃生機,展現活力。

企業榮譽

序號
年份
頒獎單位
獲獎名稱
1
1984年
國家質量獎評審委員會
國家質量獎銀獎
2
1987年10月
浙江省人民政府
1986年度省級先進企業
3
1988年
紡織工業部
優質產品金獎
4
1988年10月
紡織工業部
紡織工業部質量管理獎企業
5
1988年
浙江省計經委、省質量管理協會
省質量管理獎
6
1988年
紡織工業部
全面質量管理獎企業
7
1991年10月
浙江省計經委
36/48純棉紗卡獲浙江省精品展銷會《浙江精品獎》
8
1995年2年
杭州市政府
1994年出口創匯先進企業“金龍獎”
9
1995年4月
紡織總會
全國紡織工業雙文明建設優秀企業
10
1995年4月
中國紡織總會、中國紡織工會全國委員會
全國紡織工業先進集體
11
1998年2月
杭州市委企業思政工作領導小組
1997年“華豐杯”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