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官尋母

棄官尋母

棄官尋母》講述了宋代的孝子朱壽昌 (字康叔,宋天長同仁鄉秦欄人)的孝行,此為《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三則故事。他是流傳甚廣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一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棄官尋母
  • 出自:《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三則故事
  • 故事年代:宋代
  • 故事人物:朱壽昌
故事原文,原文注釋,典故譯文,主角介紹,白話版本,典故後繼,

故事原文

棄官尋母
棄官尋母
宋代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宋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復還。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已年七十餘矣。

原文注釋

適:出嫁
朝:在位期間
嫡母:古時候,妾的子女對正妻的稱呼。
妒:嫉妒。
者:助詞,無實義。
秦:指秦地,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決:告別,辭別。
次:停留。
同州:古地名,在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
再:第二次。

典故譯文

宋朝時有一個名叫朱壽昌的人,也是個很有名的孝子。他的生母是劉氏,嫡妻妒忌她有了小孩,將她趕出了朱家。自此母子骨肉分離,五十年未能相見。五十年來,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母親,每到一地為官,他都在四處查找老人家的蹤跡。可是人海茫茫,找人談何容易。宋神宗當朝的時候,他再也沒有心思做官了,決定辭掉官職去尋找母親。臨行時,他告知家人自己的決定,發誓說:“找不到母親,我今生今世絕不回家!”這一次,他將尋母的重點放在秦地(今陝西)。後來,歷盡千辛萬苦的他,終於在同州(今陝西大荔縣)尋找到了自己的母親。當時劉氏已經七十多歲了。

主角介紹

朱壽昌,字康叔,宋天長同仁鄉秦欄人,《宋史》載有他棄官千里尋母之事。他是流傳甚廣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一位。

白話版本

朱壽昌的父親朱巽是宋仁宗年間的工部侍郎,壽昌庶出,其母劉氏是朱巽之妾。朱壽昌幼時,劉氏被朱巽遺棄,從此,母子分離。朱壽昌長成之後,蔭襲父親的功名,出而為官,幾十年的仕途頗為順利,先後做過陝州荊、南通荊,岳州知州,閬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與生母團聚,思念之心縈縈於懷,以至於“飲食罕御酒肉,言輒流涕”,母子分離後的五十年間,他四方打聽生母下落,均杳無音訊,為此他燒香拜佛,並依照佛法,灼背燒頂,以示虔誠。宋熙寧初年,聽人傳說他母親流落陝西一帶,嫁為民妻,他又刺血書寫《金剛經》,並辭去官職,與家人遠別,千里迢迢,往陝西一帶尋母,並與家人道:“不見母,吾不返矣”,精誠所至,朱壽昌終於在同州找到了自己的生身母親,當年母子分離時,壽昌尚年幼,五十年後重逢,老母已七十有餘,壽昌也年過半百了。原來,壽昌母劉氏離開朱家以後,改嫁黨氏,又有子女數人,壽昌視之如親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養,有人將朱壽昌棄官尋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趙頊:“嗟君七歲知念母,憐君壯大心愈若,不受白日升青天,愛君五十長新服,兒啼卻得償當年……感君離合我酸辛,此事今無古或聞……”。王安石詩云:彩衣東笑上歸船,萊氏歡娛在晚年,嗟我白頭生意盡,看君今日盡悽然。從此,朱壽昌棄官千里尋母之事遍傳天下,孝子之名得於遐邇。 朱壽昌官至司農少卿、朝議大夫,中散大夫,年七十而卒。 朱壽昌棄官尋母一事,歷代廣為流傳。天長秦欄舊有朱孝子墓,明弘治年間,曾立碑於墓側,嘉靖年間,建孝子祠。

典故後繼

朱壽昌棄官尋母之事,遠近傳揚,京兆守錢明逸將此事奏明朝廷,皇帝宋神宗誇獎其孝行,恢復其官職,王安石、蘇頌蘇東坡等爭先寫詩撰文讚美其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