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衍那國

梵衍那國

位於阿富汗興都庫什山中的古代王國。又作范陽國、望衍國、帆延國。今稱巴米揚(Bamiyan)。《魏書》卷一0二〈西域列傳〉雲,范陽國位於吐火羅國(Tukhara)東方一萬二千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梵衍那國
  • 外文名:Bamiyan
  • 地點阿富汗興都庫什山中
  • 別稱:范陽國、望衍國、帆延國
  • 今稱巴米揚
  • 類屬:古代王國
  • 相關出處:《大唐西域記
基本信息,詳細信息,

基本信息

西域記一卷十六頁云:有佛入涅槃臥像。長千餘尺。其王每此設無遮大會,上自妻子,下至國珍府庫既傾,復以身施。群官僚佐,就僧酬贖。
來源:【《法相辭典》朱芾煌 編】
興都庫什山中之古王國,位於今阿富汗境內。梵衍那,梵名 Bamiyan,又作范陽、望衍、帆衍,現今多稱巴米安(Bamian)、巴米央、巴米羊。此國正當於健馱邏往睹貨邏、臾那之通路,其大都城依崖跨谷,生產宿麥,宜於畜牧,氣序寒烈,風俗剛獷。隋煬帝、唐太宗時曾來我國朝貢。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遣傳道師布教時,佛教傳入此國。其後,迦膩色迦王建立伽藍,佛教漸盛,雕造甚多之大石佛、洞窟,稱為巴米羊石窟(約三至七世紀開鑿),以東邊高五十三公尺及西邊高三十五公尺之兩佛像為中心,鑿有數以千計之石窟,主要為石雕佛像,並殘存有部分壁畫、佛龕、天井飛天像,為佛教美術重要遺蹟之一。西元十三世紀初,梵衍那國受成吉思汗征服,繼有穆斯林入侵,佛教遂告衰亡。二十世紀初,頗多考古學者至此發掘佛跡。(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往五天竺國傳、隋書西域列傳、A. Foucher: Notice Arche/ologique de la valle/e Ba^miyan, 1923)p4633
來源:【佛光大辭典】

詳細信息

大唐西域記》卷一雲,由揭職國東南入大雪山,行六百餘里,出睹貨邏國境,至梵衍那國。國境東西達二千餘里,南北達三百餘里,位於雪山(即興都庫什山脈)中,依山谷而邑居。大都城據崖跨谷,北背高岩,長六、七里。產宿麥,適宜畜牧,氣序寒烈,風俗剛獷。又,《新唐書》卷二二一〈西域列傳〉(下)雲,梵衍那居斯卑莫運山之旁,西北與護時健接,東南距罽賓,西南訶達羅支,與吐火羅連境。地寒,人穴處。王治羅爛城,有大城四五。水北流入烏滸河
《大唐西域記》一卷十六頁云:有佛入涅槃臥像。長千餘尺。其王每此設無遮大會,上自妻子,下至國珍府庫既傾,復以身施。群官僚佐,就僧酬贖。若此者,以為所務矣。臥像伽藍東南行二百餘里,度大雪山,東至小川澤,泉池澄鏡,林樹青蔥。有僧伽藍。中有佛齒及劫初時獨覺齒;長五寸余。廣減四寸。復有金輪王齒;長三寸,廣二寸。商諾迦縛娑(舊曰商那和修。訛也。)大阿羅漢所持鐵缽,量可八九升。凡三賢聖遺物,並以黃金緘封。又有商諾迦縛娑九條僧伽胝衣絳赤色。設諾迦草皮之所績成也。商諾迦縛娑者:阿難弟子也。在先身中,以設諾迦草衣,於解安居日,持施眾僧。承茲福力,於五百身,中陰,生陰,恆服此衣。以最後身,從胎俱出。身既漸長;衣亦隨廣。及阿難之度出家也,其衣變為法服。及受具戒,更變為九條僧伽胝。將證寂滅,入邊際定,發智願力,留此袈裟,盡釋迦遺法。法盡之後,方乃變壞。今已少損,信有徵矣。從此東行,入雪山,逾越黑嶺,至迦畢試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