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地窖

梵蒂岡地窖

《梵蒂岡地窖》是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創作的長篇小說,紀德本人將其稱為“傻劇”。

小說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891年。偽裝成神父、哲學家的義大利騙子普洛托斯輕易地使聖普里伯爵夫人相信:羅馬天主教皇被人綁架,關在梵蒂岡地窖里已達三年之久。而坐在教皇位置上的,是一位幾個共濟會會友推舉的、長相貌似教皇的冒牌傢伙。受了他的欺騙,在拯救教皇的名義下,伯爵夫人開出了支票,主人公拉夫卡迪奧被稱為舉世聞名的“無動機行為”英雄的代名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梵蒂岡地窖
  • 外文名稱:Les caves du vatican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法】安德烈·紀德
  • 首版時間:1914年
  • 字數:117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梵蒂岡地窖》一書共有5條敘事主線,分別涉及到5個主要人物,並以梵蒂岡詐欺事件為中心。
第一條線索是昂蒂姆·阿爾芒·杜布瓦的故事。他原來是個死鑽牛角尖的科學家,共濟會會員,堅定的反教會者,即便在虔誠信奉正統天主教的妻子和女兒影響下也從未動搖,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以為自己看到了聖母馬利亞顯靈,從此皈依並死心塌地地信奉天主教,第二條線索是因循守舊的作家尤利烏斯·德·巴拉利烏爾,一心想進入法蘭西文學院。在發現父親有個私生子後,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受到了撼動。後來他也間接被卷進了梵蒂岡事件里;第三位主角是阿梅代·弗洛利斯瓦,他在得知“教皇有難”的訊息後決心親自到羅馬進行一番考察。在旅行中他有許多意外的奇遇,最後在去那不勒斯的火車上被一個年輕人莫名其妙地推下了火車,死於非命;故事的第四位主角是普洛托斯,他是秘密組織“千足幫”的頭目,也是這場詐欺鬧劇的策劃人和操縱者;第五位主角是所有其他線索的交匯點:拉夫卡蒂奧。他是普洛托斯的朋友,尤利烏斯的同父弟弟,也是把阿梅代推下火車的殺人兇手。

作品目錄

致雅克.科波Ⅰ
第二篇朱利於斯.德.巴拉利烏爾
第四篇蜈蚣
第一篇昂蒂姆.阿爾芒迪布瓦
第三篇阿梅代.弗勒里蘇瓦爾
第五篇拉夫卡迪奧

創作背景

《梵蒂岡地窖》的故事取材於1893年的一條花邊新聞。當時謠言傳說教皇利奧十三世被共濟會劫持,囚禁在梵蒂岡的地窖里,而高居教皇寶座上的其實是個冒牌貨。一些騙子利用這一謠言,藉口籌款進行一場“為了解救教皇的聖戰”,向富有而愚昧的資產者和貴族大肆行騙。這件舊事在紀德心中存留20年之久,最終推動他寫出了《梵蒂岡地窖》。

人物介紹

拉夫卡迪奧
《梵蒂岡地窖》通過拉夫卡迪奧這一形象提出了自由與責任的問題。拉夫卡迪奧自小沒有完整的家庭,與母親相依為命的他沒有家庭的束縛,也沒有家庭的責任與義務感。他的“私生子”身份賦予了他天生的追求絕對自由與不羈的天性,也讓他對外界保持一種天然的警醒與隔絕。他不願過多地暴露自己,流露真情,也不願用外界的條件約束了自己,然而當他努力擺脫外界的壓力力求使自己得到更多的自由時,這種絕對的自由反倒讓他覺得不自由,他沒有始終如一的價值觀,他唯一的原則就是自由,正因如此來自內心世界的衝突變得不可避免。在拉夫卡迪奧的世界裡,他就是“上帝”,決定著他自己的一切行為,然而這種沒有原則沒有標準沒有界定的“自救”反倒讓他不知所措,讓他在做出某些選擇時不得不對自己說謊。他殺害阿梅代的無動機行為是他將自由絕對化後的一個典型行為。他完成這一行為,只是因為他想要這樣做。在實施這一行為的一刻,他完全保持了自己的本色,拋棄了道德、法律及社會上的一切障礙,把自己的內心所想付諸實踐。紀德本人也在思考這一絕對自由問題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他在《梵蒂岡地窖》中塑造這一形象並非支持這種行為,他也認為這種無動機行為是將自由與對內心的真誠濫用至荒謬的境地。紀德認為的“自由”是人自身與外界一切有形的行為規範和內心無形的精神枷鎖相對抗的精神品質。他肯定了拉夫卡迪奧作為一個私生子—一個自然人他身上所帶有的這種品質,但同時通過作品也揭示了其發展到極端的巨大危害。
阿梅代
阿梅代具有一個英雄所有的尊嚴、理想和崇高的目標,為了幫助解救他相信是被囚的教皇,他進行了一連串在他自己眼裡非常不平凡的冒險,他象徵著可笑的英雄主義。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紀德將《梵蒂岡地窖》稱為傻劇而非小說。傻劇屬於中世紀的戲劇,源於拉丁文學的諷刺雜感文,是一種寓意諷刺,其人物被認為屬於一種稱之為傻民或瘋民的想像的人民,但在觀眾看來,他們代表現實世界中的顯貴和其他各色人物。從紀德對《梵蒂岡地窖》的定位可以看出,紀德已將諷刺與滑稽貫穿其中。
《梵蒂岡地窖》由“教皇被囚禁”有兩條線索,相應的兩條線索勾勒出兩個主題。一條線索是夫卡迪奧的行蹤。這條假訊息引出的阿梅代拯救教皇的行動,另一條線索是拉老巴拉利烏爾即拉夫卡迪奧的生父對他說:“我的孩子,家庭是一個封閉的龐然大物,而您永遠只是個私生子。”拉夫卡迪奧就是一個游離在家庭與社會之外的自然人。兩條線索在義大利南部一個小火車站的車廂里交匯,承擔著“拯救教皇”這一偉大責任的阿梅代只是因為拉夫卡迪奧對他的看不慣被無動機殺害。阿梅代的行為建立在虛假的事件之上,他的奔波是無價值的,連他的死也毫無價值可言。阿梅代是一個可憐又荒唐的小丑形象,最後荒謬地死去。他所矢志不渝的任務只不過是一場騙局。在第一條線索中,昂蒂姆、尤里烏斯、阿梅代與教會、與宗教的關係在亦真亦假中糾結,真與假是第一條線索一直圍繞的問題。在另一條線索中,拉夫卡迪奧不承認任何權威,保持自己的本色,四海為家,最後害死阿梅代的無動機行為也只是因為他想做而做了。兩條線索對比鮮明,反映的同樣是紀德一直探索不止的外界與內心、自由與責任的問題,這也是作品的主題所在。
《梵蒂岡地窖》對天主教,尤其是教會以及教階體制的嘲諷是在兩個層面上進行的:首先,教皇和教會居然能成為謠言的主角,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諷刺。天主教神聖不可侵犯的光環蕩然無存;其次,普洛托斯為了騙人而捏造出的假像,實際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真實生活中天主教世界的種種劣跡:教皇的“虛假”,教會的貪婪、偽善、腐化墮落。紀德甚至通過書中人物之口,對天主教信奉的上帝也提出了質疑:“誰敢告訴我,弗洛利斯瓦到了天堂門口時,不會發現連他的仁慈的天主也不是真的?”紀德一方面諷刺天主教,但另一方面,他也諷刺了以弗洛利斯瓦、尤利烏斯以及阪依前的昂蒂姆等為代表的實證主義自由思想者。拉夫卡蒂奧正好位於兩者之間。他是一個私生子,沒有師承,沒有來歷,因此是最自由的。他的“無動機行為”,既是對社會秩序的挑戰,又是對傳統小說心理邏輯的挑戰。

藝術特色

從創作技巧上來看,這部作品可以被看作是小說《偽幣製造者》的準備。紀德一改以往作品的單線敘事方式,在《梵蒂岡地窖》中採用了復調敘述、聚焦變化、打亂敘事順序等新穎的敘事手法;從藝術特色上來看,作品中使用了詼諧、遊戲、冷幽默等各種輕喜劇手法,是繼《帕呂德》和《沒有縛牢的普羅米修斯》之後,第三部被紀德冠以“傻劇”頭銜的作品。
紀德選擇這樣一種諷喻、幽默的手法來寫這個故事,明顯是在挑戰天主教的莊嚴和權威性。無論是昂蒂姆充滿戲劇性的阪依,還是普洛托斯連連得手的詐欺,無不向讀者折射出一個充滿滑稽的遊戲世界。紀德的高明之處在於,全書沒有一處明顯的讀神的謾罵。相反,他表面上似乎忠實地記錄了一些神跡。比如昂蒂姆摔壞聖母像後,看見聖母在夜晚向他顯靈,而他的風濕病居然也奇蹟般地不治而愈。這樣一來,昂蒂姆的皈依似乎是天經地義的。

作品評價

正面評價
法國作家安德烈·布勒東:“紀德在《梵蒂岡地窖》的拉夫卡蒂奧這個人物的塑造方面,是‘現代’的。不過,超現實主義者們只看到並推崇了紀德作品中使用諷刺和荒誕手法反對傳統、顛覆秩序的一面—即布勒東後來說的“黑色幽默”,卻不能接受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即對古典和傳統的回歸和尊崇。
紀德研究專家盛澄華:拉夫卡迪奧是紀德所創造的人物中最富吸引力的一個。他的無限蓬勃的青春即是最特殊的詩境。他性格中的超脫與流動性,他的非功利行為,他的非來世觀,他的險遇,在在都激發戰後一代在彷徨中的青年。《梵蒂岡地窖》的重要性不僅由於這是紀德個人在表現上最大膽最獨特的一本作品,而更因為它的出現曾替當時的法國小說注入一份雄厚的生命力。
負面評價
保爾·克羅代爾在作品正式出版之前,就已經對這本傳說中的書表現出了明顯的憂慮,生怕“這本書不是我所期望的”,並婉言謝絕紀德引用他的劇本《向瑪麗報信》中的一句話作為《梵蒂岡地窖》第三部分的篇首語。

作者簡介

安德烈·紀德(AndreGide,1869—1951)是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著作甚豐,體裁多樣,小說主要有《背德者》、《窄門》、《浪子歸來》;散文主要有《人間食糧》、《新食糧》;回憶錄主要有《如果種子不死》;遊記主要有《蘇聯歸本》、《漫遊土耳其》;戲劇主要有《薩烏爾》、《康多爾王》、《俄狄浦斯》等,此外還有大量文論和日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