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理論

梯度理論是在國家或大地區經濟開發中,按照各地區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開發的理論。為制定國家或區域經濟開發戰略的基本理論之一,由中國學者夏禹龍等根據國外“適應理論”變異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梯度理論
  • 外文名:gradient theory
發展,邁達爾理論,

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發中國家為爭取早日實現現代化,極力推崇“起飛理論”,即儘量採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使經濟起飛,迎頭趕上已開發國家。但實踐表明由於脫離國情,適得其反,收效甚微。後在此基礎上提出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步驟不可超越,應適應開發中國家薄弱的基礎,首先採用“中間技術”,甚至發展“傳統技術”,再逐步過渡到先進技術。夏禹龍等結合中國國情,反對“一刀切”地搬用“中間技術”。認為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實際上已形成了一種技術梯度,即“先進技術”地區、“中間技術”地區和“傳統技術”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應承認歷史形成的技術梯度,讓一些有條件的地區首先掌握世界先進技術,然後逐步向“中間技術”地帶、“傳統技術”地帶轉移。隨著經濟的發展,通過加速轉移,逐步縮小地區差距。另一些學者認為,梯度理論是一種靜態定位理論,它力圖將 地區的經濟發展固定在特殊的階段之上,使“先進技術”地區永遠“先進”,“傳統技術”地區永遠“傳統”;在確定區域生產布局重點時,往往注重現狀發展基礎,只注意發揮發達地區的現實優勢,忽略了待開發地區的潛在優勢,致使在區域經濟開發中一方面加大了地域經濟開發差異程度,另一方面影響了整個國家地域經濟的開發速度。

邁達爾理論

鑒於上述弊端,近年來梯度發展理論正由靜態定位理論發展為動態理論。其中最有權威的是邁達爾理論,認為:隨著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在生產分布上必然會產生兩種趨勢,即生產向某些地區集中的極化趨勢和生產向廣大地區分散的擴展趨勢;前者受極化效應支配,後者受擴展效應支配。根據這一原理,處在高梯度的地區,經濟發展主要在於預防經濟結構老化,行之有效的辦法是不斷創新,建立新行業、新企業,創造新產品,保持技術上的領先地位;處在低梯度的地區,經濟發展首先應重點發展占有較大優勢的初級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儘快接過那些從高梯度地區淘汰或外溢出來的產業,發展地區經濟,並儘量爭取外援,從最低的發展梯度向上攀登,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