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白絹病

梨白絹病

根頸表面布滿白色絲狀物,後期在病部及周圍土壤、雜草上形成初期白色、漸變褐色、後期黑色的菜籽樣核狀物。病部初期褐色,水漬狀,溢出淡褐色汁液;後期皮層腐爛,但木質部不腐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梨白絹病
  • 病原中文名:白絹阿太菌
  • 病原拉丁學名:Athelia rolfsii Tu et Kim.
  • 病原分類地位:擔子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主要為害部位:根頸部
為害症狀,發病條件,傳播途徑,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主要危害根頸部。初期病皮水漬狀褐色,被有白色菌絲層。後期根頸部覆蓋一層如絹絲狀的白色菌索,故名白絹病。潮濕時,菌絲層能蔓延至病部周圍的地面,後期病部皮層腐爛,有酒糟味。病部或附近地面長出許多棕褐色菜籽狀的菌核。病株地上部葉小而黃,生長弱,慢慢枯死。以下根部病害的地上部表現均與此相似。
梨白絹病早期症狀梨白絹病早期症狀

發病條件

菌絲體。菌索在病根或以菌核在土壤巾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果園擴展主要靠菌核隨雨水或灌溉水傳播以及菌絲的蔓延,遠距離傳播則通過帶病茄木。該病多在雨季發生,7~9月為發病高峰。高溫高濕氣候是發病的重要條件,氣溫在30~38℃時經3天菌核即可萌發,再經8~9天又可形成新的菌核。凡地勢低洼、排水不暢或定植過深、培土過厚,或根頸部受高溫日灼引致傷口及壞死組織發病重。

傳播途徑

1.苗木傳播:白絹病菌可侵染果樹苗木,並通過苗木的調運而進行遠距離傳播。
2.土壤帶菌:在帶菌土壤中育苗或栽培果樹易發生根部病害。
3.傷口侵入:切接的傷口可加重白絹病的發病程度。
4.管理因素:不良的土壤管理是誘髮根病的重要因素。土壤板結、積水,可導致通氣不良;土壤瘠薄、肥水不當,可導致營養不良。這些可引起根部發育不良,降低其抗病性,有利於根病的侵染與擴展,加重根病的為害。

防治方法

1.苗木檢查和處理:在調運果苗時,應該嚴格進行檢查,徹底剔除病苗並對苗進行消毒處理。最好不用有病苗圃的苗木。苗木消毒處理可用2%的石灰水、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0.5%硫酸銅、50%代森銨水劑1000倍液等藥劑浸苗10~15分鐘。
2.加強栽培管理:(1)注意前作與間作:在育苗和建園時,應注意前作及先鋒樹種,尤其注意不要在生長有柳樹的河灘地、其它舊林跡地、以前育過苗並發現病害的苗圃地等處育苗或建園。(2)土壤與病殘體處理:對於可能帶菌的土壤,要妥善進行處理。例如,必須在舊林地建果園時,首先要徹底清除樹樁、殘根、爛皮等帶病殘體;還要對土壤進行翻曬、晾曬、灌水或休閒、輪作;有條件者可用聚乙烯薄膜覆蓋土壤過夏。(3)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摻沙改粘、挖溝排水、種植綠肥。
3.治療病樹:(1)挖開根區土壤尋找患病部位:挖開樹基土壤,暴露根頸部即可找到患病部位。(2)清理患部並塗藥消毒:找到患病部位後,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不同處理。局部皮層腐爛者,用小刀徹底刮除病斑,刮下的病皮要集中處理,不要隨便拋擲;也可用噴燈灼燒病部,徹底殺死病菌。整條根腐爛者,要從基部鋸除,並向下追尋,直至將病根挖淨。大部分根系都已發病者,要徹底清除病根,同時注意保護無病根,不要輕易損傷。清理患病部位後,要在傷口處塗抹殺菌劑,防止復發;對於較大的傷口,要糊泥或包塑膠布加以保護;對於嚴重發病的樹穴,要灌藥殺菌或另換無病新土。所用藥劑有50%代森鋅水劑250倍液、硫酸銅100倍液。此外,40%福美砷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2度石硫合劑、40%五氯硝基苯粉劑50~100倍毒土等也可用。(3)改善栽培管理促進樹勢恢復:對於輕病樹,只要徹底刮除患部並塗藥保護,一般不需要特殊管理即可恢復。但是,對於病斑幾乎圍頸一周或爛根較多的重病樹,則必須加以特殊管理,才能使之恢復樹勢和產量。對於根頸皮層腐爛而根系完好者,只要搞好橋接,溝通上下營養物質的輸送通道,就可恢復樹勢及產量。對於根系大部分發病而喪失吸收能力者,一要重剪地上部;二要在莖基部嫁接新根,或者在病樹周圍栽植小樹並嫁接到主幹上,以苗木的根系代替原來的根系;三要在地下增施速效肥料,在地上部進行根外追肥;四要注意水分管理,既不要使植株缺水,又不要灌水過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