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片蟋

梨片蟋

梨片蟋又名金鐘、天蛉、綠蛣蛉、銀琵琶,是直翅目蟋蟀科的一種鳴蟲。此鳴蟲在常見鳴蟲中屬中等偏大的,體長18~20毫米,寬約5毫米。整個蟲體呈梭形,通體草綠色,象一顆綠色的棗核,又象兩頭尖的小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梨片蟋
  • 拉丁學名:Truljalia hibinonis
  • 別稱:雙口金鐘、連口金鐘、天蛉、綠蛣蛉、梨蛣蛉、銀琵琶
  • 二名法:Truljalia hibinonis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亞門:六足亞門 Hexapoda
  • :昆蟲綱  I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 Pterygota
  • :直翅目 Orthoptera
  • 亞目:劍尾亞目 Ensifera
  • 蟋蟀科 Gryllidae
  • 亞科:距蟋亞科 Podoscirtinae
  • :片蟋屬 Truljalia
  • :梨片蟋 Truljalia hibinonis
  • 分布區域:我國南部,印度、菲律賓、日本、越南等國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捕捉,飼養,

外形特徵

此鳴蟲頭較小,略寬於前胸背板前緣之寬度。觸角鞭絲狀,黃綠色,長近40毫米。前胸背板橫寬,前狹後寬,近似扇形。其雄蟲前翅寬大,覆蓋整個身體,翅上分布著褐色的脈紋。其發音鏡較大,略呈四方形,發出的鳴聲在幾種金聲鳴蟲中最響亮,只有銀鐘兒的響聲能與之相比。雄蟲外生殖器中葉端部呈“丫”狀分叉,俗稱“雙口”,側葉端部有細齒。雌蟲體形較明顯,產卵管細長、平直、略下彎。梨片蟋身體強健,能飛翔,而且能飛得很高很遠,但腳部柔弱,黃綠色,前、中翅較小,後肢也不發達、不長大。2條後肢常並在一起,緊靠身體,從外面看上去象是沒有大腿似的。其尾須也不長,為黃色。雌蟲產卵管末端黑色,它常在樹枝上咬出小孔,將卵產在裡面 避寒越冬。

分布範圍

梨片蟋主要分布在我國南部,印度、菲律賓、日本、越南等國也有分布。

生活習性

此昆蟲是一種森林性蟲類,喜棲息於高大的樹木上,常停留在樹枝上高聲鳴叫,不論白天、黑夜其鳴聲都婉轉動聽,叫聲如“句—句、句、句,句.....”一般是4聲一組,第一聲教長,後3聲短促,常常不停的重複著這種調門鳴叫著。其鳴聲高亢清脆,音色比蟋蟀美。

生長繁殖

梨片蟋一般在6月間孵出若蟲,經過一個多月數此蛻化,9月中旬羽化為成蟲,不久即開始鳴叫。
此鳴蟲喜棲息在樹的嫩葉叢中,因其體色與葉色相近,隱蔽在樹葉中時一般很難發現,如一旦受到驚擾,就會跳落或飛落在地面上。
梨片蟋由於體色嫩綠,鳴叫時兩片長長的翅膀以約50度角高 高翹起,很象一朵花朵,其優美的姿態十分美麗可愛,因而眾多飼養者不僅喜歡聽它的美妙鳴聲。而且喜歡觀賞它鳴叫時的獨特美姿,是一種很具玩賞價值的鳴蟲。
梨片蟋適宜生活在比較乾燥的氣候條件下,不適宜空氣潮濕的環境。一旦遇到連日陰雨不斷,空氣中含水量過高時,就會嚴重影響雌蟲的孵化和若蟲的生長發育。此昆蟲多在6月間孵化,而此時正是雨水較多的季節,梨片蟋的孵化,羽化就會大受影響,不僅羽化為成蟲的時間大大推遲,而且這年梨片蟋的數量也會大量減少。相反,若這一年雨水量比較正常,晴好的天氣較多時,不僅梨片蟋發生較多,羽化成蟲的時間也比往年提前。但是,如果6~7月間雨量過少,天氣經常過於乾旱酷熱,對梨片蟋的生長發育和孵化也是不利的。

捕捉

梨片蟋捕捉起來不象捕捉其他鳴蟲那么容易,主要有2個難點:一是它大多停棲在樹枝的高處,使人難以夠著;二是它的顏色和樹葉的顏色差不多,躲在葉片叢中,使人難以發現。不過,有些梨片蟋也可以停棲在較矮的灌木或桂花樹、梔子上, 可以勉強夠的著,但也需帶有工具才行。所以捕捉這種鳴蟲除要帶上有喇叭形紙漏斗的玻璃瓶、手電筒、紗網兜外,還要帶1個有把子的鐵鉤,以便將2~2.5米高度的樹枝鉤住拉下來,才好捕捉。
因為梨片蟋大多要在天黑後才開始鳴叫,所以捕捉都要在晚上進行,需要先聽它的鳴聲才能循聲去尋找它的停留處。困難的是,它的顏色和葉片的顏色幾乎完全一樣,很難分辨,這方面只有捕捉過這種蟲的人才深刻的體會到。只有它的鳴叫,把翅膀高高的翹起來並抖動著的時候,才容易發現它的所在。這時,可用大口玻璃罐對準它,用手將其撲入罐內,但要很小心,稍有疏忽,還是很容易讓它逃脫的。為了避免它逃脫,可請同行的助手在下面用網兜接著,因為這種蟲一旦受到驚擾,就會向下跳落,有網兜在下面接著是絕好的辦法。
到了秋天天氣開始稍有涼意的時候,捕捉梨片蟋就比較容易些了。這時,它這時的叫聲比較緩慢,不連續。如它棲息在不太高處,能夠用著,則用瓶子直接去捕捉;若在高處,則可用網兜掃捕,或搖動樹枝去驚動它,使其掉落下去再去捕捉。更好的辦法是,頭一天晚上就去聽鳴聲,聽準在哪幾棵樹上鳴叫,及時做上標記,到第2天白天將有標記的樹搖動,使它掉落下來再進行捕捉。用這種方法捕捉,常常收穫最多。在捕捉時有一點需要注意,梨片蟋的雌蟲和雄蟲相似,其差別只是雌蟲的身軀肥大一些,全身碧綠,但沒有發音鏡,若在夜間捕捉很容易誤捉。用白天搖樹的方法捕捉時常常是雌蟲雄蟲一起掉落下來,此時可仔細辨認。

飼養

飼養梨片蟋的目的有2個:一是希望欣賞它清脆圓潤的象金屬響聲似的響聲,二是希望充分觀賞它那碧綠可愛的外形,特別是鳴叫時那豎起的翅膀,猶如一朵綠色花朵。因而在選擇飼養器時應該選用既有利於聽它的鳴聲又便於觀賞它體態的容器。餵飼梨片蟋的食物可用南瓜、絲瓜、瓜花、茄子、菜葉、樹葉、蘋果等,並應適當餵些蚜蟲等葷食。
飼養器最好是用鐵紗網作蓋子的有機玻璃或透明的餓塑膠盒,其次是現成的大口玻璃瓶,再次是陶瓷質蟋蟀杯,上面蒙一層紗。陶瓷的蟲盒也有它的優點,其地步不那么過分光滑,有一定摩擦性,便於梨片蟋任意爬動,符合昆蟲的生活習性。
金琵琶、銀鐘兒、梨片蟋等多種著名的鳴蟲都經不起寒冷,而梨片蟋在幾種鳴蟲中是最怕冷的一種。根據以往飼養的經驗,在不加保暖措施的情況下,梨片蟋11月中旬就會死亡。為了保暖的需要,到了秋天,如果飼養器太大,必須換成小的,過大的飼養器不利於保暖。但也不能太小,因梨片蟋的個頭較大,如容器過小,它在鳴叫時就沒有空間讓它把翅膀豎起來,因而就不能鳴叫。
如果用的是塑膠或有機玻璃的飼養器,可在盒上鑽洞、開窗,保持通氣。但又要注意,這種鳴蟲是害怕潮濕的,不能讓水汽進到容器中去。
若發現容器內有潮氣或在氣候較冷的冬天,遇到與太陽的天氣,可塑膠盒或有機玻璃盒放在太陽下曬上1個小時,既能除去潮氣,又能提升溫度,有利於為鳴蟲保暖。
在嚴寒季節,白天可將小蟲盒放入內衣口袋裡保暖,晚上放在被子裡面,雖然麻煩一些,但有可能養到12月底。人工份的蟲亦同上飼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