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江八景

梨江八景

梨江八景,亦名“臨湘山八景”, 是以長沙縣㮾梨鎮陶公廟為核心的八處景觀,分別是獅嶺仙蹤、鵝湖夕照、梨江雙渡、茆港孤舟、撐雲石筍、夾岸桃花、東岡晚眺、古寺疏鐘。在《臨湘山志》一書中,關於八景有很多題詩題字。並為八景各配了一幅國畫,各有當時名人的題字。可惜梨江八景經過幾次改朝換代和長期的動亂,時序的變遷,生態環境的改變,大都早已名存實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梨江八景
  • 外文名:Eight Views of River Li
  • 概述:梨江八景,亦名“臨湘山八
  • 位置:長沙縣㮾梨鎮
獅嶺仙蹤,鵝湖夕照,梨江雙渡,茆港孤舟,撐雲石筍,夾岸桃花,古寺疏鐘,東崗晚眺,

獅嶺仙蹤

獅嶺即現在的臨湘山,是陶公廟所在地的一個小山阜,它形狀象一個仰天獅子,故又名獅嶺。陶公廟即建於山頂。所謂“仙蹤”,就是陶氏叔侄千年不壞的“肉身”。
梨江八景圖梨江八景圖
臨湘山八景圖解說詞是“山形儼若嘯天獅子。二真人遺蛻正趺坐於獅頂,得天地之正氣,歷萬古而不磨,道貌長存,山以人重,古稱蓬萊仙境,仿佛似之”。
解放前長沙縣長黃光燾詩云:縹緲仙雲擁翠微,真靈從此掩松扉。可憐獅睡醒來未,劫後神州景物非。
原廟主持僧心印有詩云:晉代衣冠溯太康,英雄退步有仙鄉。雲中鶴鹿應無恙,獅嶺千秋歲月長。

鵝湖夕照

鵝湖,指河西的黎家托。這裡距陶公廟約四里,臨湘山八景圖解說詞稱:“其托方廣二十餘畝,黎氏子孫環托而居,恃水灌田,兼蓄魚苗。明吉王據湘,曾養鵝於此,每當夕陽西照,而鵝影映水,故號曰鵝湖”。
可以想見,當年吉王府的家禽飼養場是相當神氣的,鵝群千百,“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水映夕陽,金蛇搖曳。
當年薛岳有詩云:“夕陽初照鏡湖平,水接仙源足利耕。憶否蔡州城下戰,故驚鵝鴨亂軍聲。”作為軍人、抗日名將、湖南省政府主席的薜岳,見鵝湖即想到李愬蔡州城下鵝鴨亂軍聲,卻未料到共軍不須鵝鴨亂軍聲,程潛、陳明仁湖南和平起義了。
湘陰王種題鵝湖夕照美景:“疏浚半人功,水出從東。滔滔流入滿湖中,灌溉良田兼蓄養,利賴無窮。每到日將終,徙倚晴空。夕陽反照浪翻紅,指點雙雙鵝曬晚,暖燠如烘。”真箇美不勝收。

梨江雙渡

梨江,是指瀏陽河流經㮾梨這一段的名字。未通公路以前,㮾梨鎮是瀏陽至長沙這條大路的重要孔道,臨湘山八景圖說:“地當孔道,市場繁盛,商賈紛馳,故昔分上下兩渡”。這就是“梨江雙渡”這一景的由來。時有詩云:“波間蕩漾燕雙飛,待得輕舫載客歸。一幅畫圖何處有,春江渺渺柳依依”;“梨江莫飛渡,仙意洽輿情。並作慈航濟,同乘寶筏輕。交加如箭駛,來往似梭行"; " 夜盡人歸後,雙舟伴月明”。
解放後公路建設越來越發達,兩個渡口早已不是長瀏的往來要津。

茆港孤舟

茆港孤舟,地點就是現在的鴉林橋。這裡是東茅港(茆字通茅)緊連瀏陽河的出口處,過去港水相當寬,過港要用船。據北宋朝初年的《太平御覽》所載,陶公叔侄在臨湘山修道時就利用這條寬港避客,“昔人曾以一舟應渡往來行客,因以是名”。什麼時候建的鴉林橋呢?“清初,長橋柳氏出資督修石橋。橋成,適有無數烏鴉飛翔鳴集,應時而至,故名鴉林橋”。
時有詩云:“帶水橫相隔,嵐雲東向浮。渡河聲欲竭,偷息且從休。自得長橋柳,空餘一葉舟。微風隨起落,不系似閒鷗。”
由於地貌的變遷,過去需“一舟應渡”的港面,現在已窄得放不下一個大渡船了。那空餘的一葉舟,早已駛入了歷史的長河。

撐雲石筍

石筍原位於現在的㮾梨鎮人民政府西側下嶺處,臨湘山八景圖解說:“白衣庵側,有古玉晶石筍一株,其乾峭直,勢欲凌雲,儼有獨立不移之概”。所謂玉晶石筍,並沒有玉的成份,它能著名,是與一個名司馬頭陀的和尚一枚鈐分不開的,這枚長方形的印章上刻有絕句云:“石筍伴南地,高山落下平。明堂如仰掌,世代出奇英。”
時有詩云:“玉晶石筍一株撐,司馬頭陀示定評。若使此間非福地,那能世代出奇英。乾霄矗立擎天柱,戴日鹹推乾國楨。鐘毓有靈緣脈秀,他年定卜誕公卿。”
好一個“福地出奇英”,近百年來,這裡出了不少名人,如辛亥革命元勛黃興,共和國大將許光達、中將何德全,國民黨將領黃杰,文學家廖沫沙,被周總理稱為“貢獻甚大、最可信賴”的革命家熊瑾玎,被毛主席稱為“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教育家何雨農,工商界巨子李伯忠等,都是在這裡度過青少年時代的。至於石筍,已毀於解放前。

夾岸桃花

夾岸桃花,指今日的新街尾的花園港。臨湘山八景圖解稱過去的花園港“每逢仲春,夾岸花開,桃紅似錦,繽紛掩映,如入桃源仙境。瀏覽之時,群疑武陵春色,此地平分”。
時僧心印有詩云:“春風如故逐年來,野個桃花不約開。燕語鶯啼一回首,依稀紅杏日邊栽。”
湘陰王種有《浪淘沙》一首:“二月好春光,最勝臨湘。桃源比擬是茲鄉,夾岸桃開紅一色,灼灼煌煌。漫爛映朝陽,朵朵爭芳。並無別處雜中央,莫使落花隨水去,怕誤漁郎。”
如今,桃花盡日隨流水,“夾岸桃花”與“茆港孤舟”一樣,早已名存實亡。

古寺疏鐘

此景地點就是現在的梨江學校。這裡原叫圓通寺,建於唐朝初年。臨湘山八景圖解稱:“古圓通寺,乃唐尉遲公所建造”,“近為梨江女校課徒之所,寺內舊有古鐘,聲韻悠揚,發人深省,今雖香菸冷落,時或遙傳逸響,天地為清”。
時長沙劉經德有詩云:“攜杖來松下,秋山日未熏。疏鐘初罷響,清磬又驚聞。微雨添佳色,新涼卻俗氛。濃蔭連古寺,餘韻透重雲。”
長沙朱應徵詩云:“圓通觀接準提庵,水木光華入翠嵐。古寺鐘聲發深省,鬧中塵事靜中參。”
圓通寺近百年來已成為弦歌不絕之所,並且越來越著名,這是因為1905年起在這裡創辦了梨江學校,創辦人徐特立、姜濟寰、何雨農,後來都各有所成。無產階級革命家、全國政協副主席王首道題詞:“梨江學校開農村新式教育的先河,最早的典範”。徐老的學生、原全國僑聯主席張國基,現代文學家廖沫沙等名人為學校題寫了校名。

東崗晚眺

這一景是紀念元代教育家許東崗(許熙載)的,臨湘山八景圖解云:“元許冢宰有壬之父東崗先生,曾講學如此,後有壬建東崗書院於臨湘山左,以為課生之所,示不忘也。遺址即今準提庵。內有碑記,文曰東崗書院,又名準提,大明府志許氏修建”。
長沙何振鏞有詩云:“風流文采憶當時,興學猶存相國碑。樹若圍屏環講院,山如巨笏拜宗師。危崗孤竦恣長嘯,異代簫條系遠思。極目城闉塵霧起,昏黃落日尚賓士。”
武陵趙日生有詩云:“鱗鱗橫色近東崗,舊址依稀黯夕陽。一自希夷酣睡後,只留片石閱興亡。”
許有壬(1287—1364),元代文學家、七朝重臣,其文章詩詞,在元代堪稱“巨手”,因設東崗書院遭人誣陷而憤然辭去副宰相職務,給這東崗晚眺一景增加了一份沉重。
後來,這一景只剩一塊殘碑,到解放前這塊碑也不知下落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