梌山

梌山位於今惠州中山公園,自隋唐至清終,惠州的治所基本上都設在梌山。被譽為“此山曾住玉堂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梌山
  • 地理位置:今惠州中山公園
  • 別稱:梌木山
  • 地位:惠州歷代府治的所在地
簡介,得名,歷史,文物,梌井,野吏亭,文惠堂,憶雪樓,代泛亭,鼎臣亭,惠州私立豐湖圖書館,其餘景點,

簡介

梌山,又稱為梌木山,自古稱為惠州的風水寶地。自公元591年隋置總管府於梌山至清末府衙被毀約1400年間,這裡一直是惠州乃至整個粵東的政治文化中心。

得名

梌山原為惠州城內的小山包,古時長滿楓樹,因為楓在南方稱為楓樹,而北方卻稱為梌木,而古代在惠州任職的官員大多來自北方,梌山因此而得名。

歷史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置循州總管府於梌山,直至清代,梌山一直是惠州歷代府治的所在地。
1925年10月16日,東征軍在梌山之上的惠州第一公園舉行了“攻城陣亡將士追悼大會”。追悼大會由蔣介石擔任主祭,周恩來發表演說。周恩來激昂地說:“孫中山先生的願望,第一是統一廣東,第二是統一中國,第三是打倒帝國主義。而要實現這個目標,不是我們第1軍3個師的部隊就夠了,而必須全中國的軍隊,都化為革命軍。”
1937年,惠州人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在梌山之上、惠州中山公園內修建了中山紀念堂。
20世紀80年代,在梌山西側,南北長100米的地下,考古學者發現了大批隋唐年間的筒瓦、板瓦和陶罐殘片等,正是隋唐朝代的生活遺址。這是在梌山發現的較早的人類生活遺址。

文物

梌井

公元590年,隋文帝派使節王景巡撫嶺南,確定在整個廣東地區設立廣州和循州(後稱惠州)兩個總管府。循州總管府設在梌山,鎮立嶺東,成為粵東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素稱“嶺東雄郡”。
一年後,官署建成,並在門前不遠處鑿了一口水井,稱“梌井”(也稱“隋井”),專供官府使用。據張友仁《惠州西湖志》記載:井為“隋建府治所鑿”,“其古蓋亞於趙佗井”,是惠州城區歷史最悠久的人文古蹟,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
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水語》中指出:“惠州城中亦無井,民皆汲東江以飲,堪輿家謂惠稱鵝城,乃飛鵝之地,不可穿井以傷鵝背,致人民不安,此甚妄也。然惠州府與歸善縣城地皆鹹,不可以井,僅郡廨有一井,可汲而飲雲。”這一段記述可以佐證,至少在明末清初,惠州府城內就僅有總管府前的這口梌井。根據有關歷史照片,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梌井尚在,它是一口古樸的有雕石井欄和井架的飲用水井,後來古井淹沒在中山公園草坪之下。

野吏亭

宋鹹平二年(999),四川閬中人陳堯佐從潮州通判位置上移典惠州 (時為禎州),建野吏亭位於梌山東北隅。此亭歷代修葺不斷,宋至和元年(1054),知州黃正(字仲通)撰文作詩記述陳堯佐的“三章首輔詩”,請進士黃岳書丹入石立於亭上,此即所謂“黃碑”,被張友仁稱為惠州“所存金石之最古者”。

文惠堂

宋代文惠堂在梌山衙署東側的太守東堂內,陳堯佐為州守時所居。陳堯佐死後諡文惠,惠人思其德政,於居所立像奉祀,故堂名文惠,亦稱丞相祠堂。堂下庭院有荔枝一株,為名優品種,相傳為陳堯佐手植,人稱 “將軍樹”。宋紹聖三年(1096)夏,知州詹范邀請蘇東坡到太守東堂飲酒品荔。東坡賞啖之餘,詩興大發,即席吟喔:“丞相祠堂下,將軍大樹旁。炎雲駢火實,瑞露酌天漿。爛紫垂先熟,高紅掛遠揚。分甘遍鈴下,也到黑衣郎”;“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又作引語記述當時情形云:“惠州太守東堂,祠故相陳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支一株,郡人謂之將軍樹。今歲大熟,賞啖之餘,下逮吏卒。其高不可致者,縱猿取之。”自後,這“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二句,便成了惠州荔枝千古不易的廣告詞。

憶雪樓

該樓建在梌山衙門靠東附近。陳恭尹撰文對此樓的創建和命名作頗詳的記述,說府署視事廳東北隅有一株古樹,王煐“就樹為軒,軒後為樓”,公務之餘,登樓北望,遙想“燕山積雪數尺,增冰峨峨”,每每因此念及天津寶坻家中的雙親年已老邁,“然酒漿之冷暖不獲親嘗,衣被之加減不承面命,於心終為不愜。”(清陳恭尹《憶雪樓記》),王太守雖身為朝廷命官,官至五品,在四季如春的嶺南,卻為自己未能親自侍奉雙親而深感內疚,故命名為憶雪樓以寄託孝思,這其實也是以身作則闡揚孝義,以淳化一方風俗。

代泛亭

在梌山西岡,惠州府治右,為王煐所築。

鼎臣亭

徐鉉(916-991),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五代宋初文學家、書法家。與弟徐鍇均有文名,精文字學,號稱“二徐”。據徐氏族譜載:徐明德於任職期間,將徐鉉及配妣趙夫人由江西南昌西山鸞崗遷至惠州,葬於梌山。自後,徐氏子孫每年都前來梌山掃墓。明洪武四年(1371),惠州建造府署,墓地被圈入後園,徐氏子孫不得擅入,只能在琴台前遙祭。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府王煐查悉此事,準予徐氏子孫春秋入衙祭祀。清末府署被焚廢,闢為公園,徐鉉靈穴亦復平毀,徐氏後人“恐先壟湮沒,文獻無征”,(近徐兆松《鼎臣亭記》)於民國十一年(1922)及二十三年(1934)先後兩次上書惠陽縣政府,請求於梌山建立墓碑亭以為紀念。縣長張遠峰批曰:“查該紳等祧祖徐鉉鼎臣於五代亂極時,獨與弟鍇提倡文學,學者翕然宗仰,遂開北宋文學先河;而於《說文解字》尤為有功,據呈各情應予照準云云。”碑亭於1934年動工,閱六月而建成,以徐鉉字“鼎臣”名亭。經事者徐兆松作《鼎臣亭記》,勒石立碑於亭中(此碑尚存於民間)。民國廣東嶺南大學教授原惠陽縣長楊壽昌亦撰 《宋徐鼎臣先生墓碑亭記》詳敘其始末。鼎臣亭為兩層樓亭,中西結合,造型典雅,具有典型的嶺南民國風格,至今整體基本保持完好。

惠州私立豐湖圖書館

1921年,有關人士為保護藏書,將書藏剩書移至惠州城內小西門二倉(今惠州市第九國小附近),並妥善保管。十年後,社會較為安定,地方名士李岱青、黃樹棠、張友仁著力倡議,於1921年春在中山公園籌建成800平方米二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將小西門二倉的藏書遷入,以“惠州私立豐湖圖書館”命名,開始了惠州圖書館歷史上一個新的旅程。

其餘景點

太守東堂
四牌樓
合江渡
惠州明代府城牆
上下米街
仲愷紀念碑
榕蔭堂
敬簡堂
梅花精舍
望湖樓
梌山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