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葛

梅葛

梅葛,是彝族民間歌舞和民間口頭文學的總稱,其內容包羅萬象,幾乎反映了彝族人民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的全貌,被視為彝家的“根譜”、彝族的“百科全書”、長篇敘事史詩。流傳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大姚﹑鹽豐等縣。“梅葛”一詞是彝語的音譯。它本是一種曲調的名稱,史詩用梅葛調演唱,因以得名。列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梅葛
  • 非遺級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申報地區: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 流傳地區:姚安﹑大姚﹑鹽豐等縣
  •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 批准時間:2008年06月7日
來源傳說,內容形式,傳承價值,傳承方式,瀕危狀況,保護措施,非遺信息,

來源傳說

梅葛,是用梅葛調演唱的彝族創世史詩,其內容包括開天闢地,人類起源、造物、生產、婚戀、喪葬及彝族與其它民族的關係等內容。《梅葛》起源於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官屯鄉馬游坪村。據民間傳說,在古老的年代,生活在馬游坪的彝族先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平淡的生活。一天晚上,一個叫朵覡的小伙子收工回家,頭被樹上掛著的葫蘆碰了一下,很疼,朵覡開口就罵,並把葫蘆扯下來丟下山箐。卻不知道這個葫蘆乃天神所變,天神見世間凡人如此對待葫蘆,非常想不通,晚上就託夢責問朵覡,問他知道不知道人都是從葫蘆里來的,朵覡說不知道,這裡的任何人都不知道。天神很失望,說“你們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也不知道世上萬物從哪裡來,難怪你們不知道祭祀神靈。”於是決定開啟人的靈智,每晚上用託夢的辦法給朵覡傳授《梅葛》,並傳授祭祀禮儀。但傳了八晚上,朵覡記住了後面又忘記了前面,效果非常不好。天神很著急,因為天神只能在人間逗留九天。如果用文字來傳授,效果會好,但離開天庭下凡時忘了帶文字,所以沒有文字來傳授。情急之下,天神創造了梅葛調,用唱的形式才把《梅葛》完整地傳授給朵覡。臨走時,天神告訴朵覡,說你從此以後就是通天人之際的“朵覡”,一半是神,一半是人。還說,每年舊曆的十月八日是山神樹神水神等諸神聚會的日子,在那一天祭山並吟唱《梅葛),會得到各路神靈的護佑。
反映《梅葛》內容的壁畫圖集反映《梅葛》內容的壁畫圖集
從那時起,人間有了朵覡畢摩),不僅主持各種各樣的祭祀,還負責傳唱《梅葛》,人們也知道了敬畏神靈,讓無助的心靈找到了慰藉的依託;還學會了唱《梅葛》,讓愚鈍的腦海中擁有了一個詩意的世界。從此知道天神造天造地造萬物,知道洪水換人種時倆兄妹躲在葫蘆里幸免於難,知道兄妹傳人種生下了葫蘆,然後從葫蘆里走出了人類的祖先;從此領悟到了音樂的美妙,體會到了舞蹈的樂趣,從此彝家人會說話就會唱梅葛調,會走路就會跳葫蘆笙舞。但因為沒有文字,所以《梅葛》只能口傳心授。一代又一代,傳唱的人越來越多,流傳範圍也越來越廣,《梅葛》的版本也多種多樣。但不管如何變化,創世、造物等主體部分大同小異,被彝家人奉為“根譜”,被研究者視為“史詩”,看成是彝族文化的“大百科全書”。
《梅葛》發源地馬游坪村圖集《梅葛》發源地馬游坪村圖集
(反映《梅葛》內容的壁畫圖集)

內容形式

梅葛分為“老年梅葛”、“中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四類型。
梅葛傳唱圖集梅葛傳唱圖集
“老年梅葛”,彝民中也叫“赤梅葛”,內容主要是唱開天闢地,創世立業和勞動生活,調子和內容相對較固定,一般由中老年傳唱。比如《梅葛》第二部《造物》講蓋房子、狩獵、農事,直接介紹生產知識;《說親》一章講婚姻(事)的習俗,講到男方到女方家接親時,女方要向男方提出一連串的生產知識問題,然後男方反問女方,這種“考試”,充分顯示了勞動成為衡量人美醜的一種樸素的價值觀念。
“青年梅葛”彝民中也叫“山梅葛”,主要反映彝族青年男女純真情愛生活,屬於情戀山歌性質,主要有相好調、傳煙調、戴花調、訴苦調、離別調和喜慶調,一般聲調內容不固定,演唱中可即興發揮,比較隨意。“中年梅葛”主要是青年男女所唱成家後生產生活的艱難困苦,內容曲調比較悽惋憂傷。“娃娃梅葛”是彝族的“兒歌”,俗稱“娃娃腔”,一般由成群結夥的彝族青少年和兒童對唱,朗朗上口,易於記誦,演唱時少年兒童們喜笑顏開,妙趣橫生,回味無窮,給人一種濃郁的民族鄉土生活氣息和質樸悅耳的美感。
(梅葛傳唱圖集 )

傳承價值

“梅葛”既反映了彝族先民在遠古時代的世界觀和對宇宙萬物的豐富想像,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演變與發展過程;既反映了彝族人民戀愛、婚姻、喪事、懷親、送別等生活習俗,也反映了彝族同胞與其他兄弟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的親密關係。
“梅葛”的創世神話具有世界性,它是人類原始時期的意識形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一定的文學價值。

傳承方式

“梅葛”沒有文字記載,完全靠口耳相傳保存下來,教授原始的知識積累,貫徹傳統的行為模式,維護古老的社會傳統,傳播久遠的美學經驗。每逢農曆二月初八、六月二十四等民族節日、婚喪嫁娶、起房蓋屋,男女老幼圍聚篝火或火塘旁,彈奏三弦,吹奏葫蘆笙,吼梅葛,跳彝族歌舞,通宵達旦。因此,馬游坪又被譽為“梅葛故地”、“歌舞之鄉”。

瀕危狀況

到21世紀初,由於多種原因梅葛傳承發展出現的危機。主要情況是:
1、歌手辭世使“梅葛”的傳承面臨危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馬游的歌手熟知和傳唱的各類“梅葛”調很全,那個年代“梅葛”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精通“梅葛”、善唱“梅葛”的歌手比比皆是。但到21世紀初,老一代歌手相繼辭世,“梅葛”的傳承人已是屈指可數,馬游60歲以上擅長演唱“老人梅葛”含創世內容的歌手已不足5人,且無人能夠完整演唱;30至50歲的中青年,多只會唱“青年梅葛”,僅有極個別能夠演唱部分創世“梅葛”;20歲以下的青少年中,會唱“娃娃梅葛”的歌手已十分稀少。
2、語境改變使“梅葛”傳承失去本真。傳統唱法韻味十足,現代的歌手往往平鋪直敘,顯得平淡無味。年輕一代會講彝語的人越來越少,“梅葛”也就逐漸萎縮,彝語一旦消失,“梅葛”自然也將隨著語境的消亡而不復存在。
3、習俗變化帶來傳唱內容的部分喪失。“梅葛”是由它特定的風俗習慣來實現傳承的。過去馬游彝族舉辦婚禮十分熱鬧,喜慶場合以歌助興,而最具特色的是朵覡要為入喜場的新娘舉行退邪神儀式,並演唱“七噴梅葛”(退邪神),同時由歌手演唱“該磨梅葛”(犁喜田),在20世紀60年代的移風易俗中,這種傳統婚俗已廢棄,“七噴梅葛”和“該磨梅葛”也隨之失傳。青年人戀愛場所“姑娘房”的消失、聚會形式“做相伙”的改變,使婚戀梅葛失去了生存的良好土壤。
4、外來文化的衝擊使“梅葛”傳承受到嚴峻挑戰。過去男女對唱“梅葛”是彝族生活中主要的娛樂方式,每逢婚嫁年節,人們在比賽中相互考問,在演唱中大顯身手。農村包產到戶減少了人們聚集的機會和時光,村里60%的人家有電視、30%的人家有影碟機,傳統的娛樂方式大大改變,青年人出外做工,年輕一代越來越遠離彝族傳統文化環境。世代綿延的口承“梅葛”面臨危機。

保護措施

《梅葛》的收集整理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一些有識之士就關注收集過。1957年,當時的雲南省文聯主席的徐嘉瑞到姚安調研,並與時任姚安縣文教科科長陳繼平就梅葛收集問題進行了磋商;此後,陳繼平組織帶領姚安縣文化館郭開雲等人駐紮在馬游村,對流傳在馬游地區的“梅葛”進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1959年9月正式交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集出版的《梅葛》共分四大部分,分別為“創世”、“造物”、“婚戀”和“喪葬”。每一部分都由若干小篇組成,各篇各部分都有相對獨立的意義,都可以單獨演唱。從此,《梅葛》以獨有的魅力,迅速風靡,1961年,郭沫若途經楚雄賦詩讚道:百花齊放在邊疆,十二兄弟聚一堂,造天造地齊努力,歌舞梅葛溢芬芳。
《梅葛》傳承人圖集《梅葛》傳承人圖集
(《梅葛》傳承人圖集 )
1985年8月和1986年2月,美籍廣西大學外語系教師馬克·本德爾兩次到姚安,將《梅葛》翻譯整理介紹到海外。1987年,《梅葛》被翻譯成英文在美國《探險》雜誌上發表,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1990年,馬游坪彝族民間藝人組成的“雲南楚雄彝族民間藝術團”應邀赴日本參加“第三屆亞洲藝術節”,姚安縣馬游村的民間歌手自開友、羅登榮羅斌以及地索村歌手駱慶蘭的精彩表演,傾倒了無數日本歌迷,為祖國,為姚安爭得了榮譽。
2006年7月28日,梅葛被雲南省政府公布為雲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6月7日,“彝族梅葛”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馬游村同時還被列為雲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隨後州縣兩級又將該村確定為中國彝族梅葛文化生態保護區,中國彝族梅葛文化傳承地和民族文化名村,梅葛演唱民間藝人郭有珍,還被國家文化部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為傳承保護梅葛文化,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姚安縣馬游村“義學堂”進行修復,廣泛收集梅葛文化的書籍、音像資料、樂器、刺繡、手工藝品和勞動工具等民族文物,建成馬遊民族文化展覽室,展覽設定了刺繡、生活用品、書畫、影像等四個展區。邀請中央、省、州各級各類媒體,組織拍攝了《梅葛故地,彝州文府——姚安》等電視專題片,編輯出版了《千年知府——姚安》、《文化姚安》等圖書,以多種形式對彝族梅葛文化進行推介展示。該縣還成功申請註冊了“梅葛文化”智慧財產權商標,有效保護了“梅葛文化”品牌。在成功註冊“梅葛文化”商標後,在縣城招商引資建起了“梅葛文化園”,其中“梅葛廣場”、“梅葛客棧”、“梅葛文化步行街”的成功運營,有效地強化了“梅葛文化”的品牌效應。還採取以師帶徒的方式定期不定期請老藝人給青少年傳授梅葛文化,“梅葛舞”在當地學生中廣泛流行開來。
梅葛傳承情況圖集梅葛傳承情況圖集
到2009年,該縣還成功舉辦了三屆彝族梅葛文化節,有效增強了彝族民眾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了彝族民眾傳承文化的自覺性,同時也擴大了梅葛文化的影響力。
姚安縣還以“彝族梅葛文化生態保護區”為載體,力圖形成縣域民族文化保護圈。積極開發彝族居住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宗教祭祀文化和彝族傳統歌舞等文化品牌,以梅葛文化、民俗風情為主題打造姚安縣城—馬游坪—黃泥塘—三角—地索—左門—花椒園“彝族文化旅遊圈”,以文化促進旅遊發展,以旅遊帶動文化保護,形成文化與旅遊互動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楚雄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彝族梅葛文化的保護和發展,設立了梅葛文化保護基金,撥出專項資金用於梅葛的傳承保護,專門安排到楚雄掛職的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館長、著名畫家舒建新副州長對梅葛故地——馬游坪掛點扶貧。舒建新充分利用著名畫家的人脈資源優勢和長期在文化系統工作的經驗,在馬游坪成立了中國彝族梅葛文化傳習所、中國彝族刺繡研發中心、雲南畫院寫生基地等。楚雄州還決定成立中國梅葛文化傳承保護基金,重建姑娘房等,恢復生態環境並且保護梅葛民間藝人和培養畢摩繼承人。
2011年5月1日電影《梅葛》在姚安開拍,2011年5月28日,在楚雄州大姚縣美麗的曇華山封鏡。電影《梅葛》取材於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的民間文學瑰寶——彝族“梅葛”,是一部以彝族文化為題材的電影,它通過跌宕起伏的劇情、性格鮮明的人物、原生態的攝製環境,豐富多彩的梅葛歌舞樂,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與融合,展現了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絢麗多彩。以一種創新性方式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馬游國小特在課間操中增加梅葛課間操。
(梅葛傳承情況圖集來源)

非遺信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
項目內容
項目名稱
梅葛
保護級別及批次
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申報地區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批准文號
國發〔2008〕19號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類別
民間文學
序號
550
項目編號
Ⅰ-63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
項目內容
項目名稱
彝族梅葛
保護級別及批次
雲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申報地區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大姚縣、牟定縣
批准文號
雲政發〔2006〕75號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8日
類別
曲藝
序號
64
級別
省級
(名片圖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