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公王

梅溪公王

梅溪公王又稱梅溪聖王,在梅州客家人心目中地位很高,他是福祿神明,是鄉間村民的裁定和守護之神。在文獻記述和民間傳說中均有不少關於“公王顯靈降雨”和“扛公王出巡”、“接公王”的傳說。

基本介紹

  • 本名:梅溪公王
  • 別稱:梅溪聖王
  • 所處時代:解放前
簡介,原型,

簡介

據祥雲宮住持釋仕金和長者年伯介紹,解放前,如當地遇久旱無雨,人們便把梅溪公王抬出去,在祥雲宮對面小山平地上設壇作法,虔誠的民眾先後趕到梅溪公王面前燒香跪拜,祈求公王顯靈降雨。還有是每年農曆八月初三,祥雲宮還要舉辦“扛公王出巡”和“接公王”的民俗活動。活動形式是每年輪流由一個村出資,是日扛著梅溪公王從一個村出發,稱之為“出神”,巡遊完各村後最後到出資舉辦活動的那個村里,由其“接神”並宿夜(俗謂“留神”),晚上還要安排大家宴席並搭戲台請戲班表演“吊木猴戲”(木偶戲)或唱大戲,有些輪到“接神”的較富有的出資村還會熱鬧三天兩夜。
祥雲宮歷史悠久,幾經滄桑。解放初期,該宮興盛時有十多名香花齋姑駐寺,方圓百里不時有人恭請她們為去世親人超度做法事。不久,祥雲宮一度停止宗教活動,“設壇求雨”和“公王出巡”等民俗活動亦隨之銷聲匿跡,而且該宮瓦房簡陋殘敗。改革開放後,今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鄉賢余國春先生、李華揚先生、楊秀蘭女士等熱心人士深明保護文物古蹟之重大意義,先後捐資修繕該宮,仍供奉梅溪公王,香火延續不斷,又成為村落風物文化中心。

原型

從古至今,不單祥雲宮奉祀梅溪公王,乾隆《嘉應州志》記載梅縣(今梅州市梅縣區)有兩座同樣供奉梅溪公王的梅溪宮,一座在今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新墟角北、一座在今梅縣區鬆口下店村。在梅城今梅江北岸梅江橋頭的梅溪宮亦奉祀梅溪公王。在今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供奉梅溪公王的還有王明宮、王濟宮等,梅州的不少鄉村的公王壇也奉祀梅溪公王。由此可知,供奉梅溪公王是很普遍的現象,是梅州客家人廣為流傳的宗教信仰。祥雲宮為何供奉梅溪公王?梅溪公王為何又會如此受到客家人的崇拜?他的原型到底又是誰呢?對此,筆者作了考證。
據清康熙《程鄉縣誌》載:“梅州命名考,李士淳曰:曾見《粵東名賢志》:梅鋗,湞水人,漢初,從高祖,破秦有功,封於粵,即今程鄉縣(今梅州市梅縣區)地。故號其水曰梅源,溪曰梅溪,名其州曰梅州,皆以梅鋗得名也。至今各鄉祀神有梅溪公王意即其人。雲俗不詳其從,未遂以程俗多樹梅,故名梅溪。又以宋時狀元王十朋號梅溪,梅溪即十朋,皆習而不察,相傳之誤也。今考證以俟後之君子。”梅州城始建於宋朝,命名比“梅口”和“梅溪”等遲了幾十年。從公元945年程鄉在潮州府屬割出,直至設立“嘉應州”(公元1733年)這近八百年中,梅州地方先後五次隸屬潮州府管轄。故清《順治潮州府志》卷七載:“鋗以功最大,最先封台侯二千戶,今梅州以鋗得名。”在史上,李士淳、劉廣聰和各種縣誌都明確指出:梅州以梅鋗得名,而奉祀的梅溪公王即是梅鋗。
由此可見,梅州、梅溪與梅鋗緊密聯繫在一起,梅鋗在梅州人心中地位之高。清朝《光緒嘉應州志》又述:“今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松源江合大河處,東岸有金盤宮祀梅溪神。”金盤宮又稱梅溪宮,曾於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修建,而始建於何時則無考。在宮的正殿柱聯曰:“漢時功業清時福,當日威儀此日神。”宮內神牌上安放的神牌曰:“敕封梅溪助國安濟侯之神位。”由梅溪宮的名稱、供奉的神明、神位牌和正殿對聯內容,嘉應學院客家研究所所長、學者房學嘉在《客家流源探奧》中也推證:“梅溪宮所奉之神梅溪聖王,即秦漢時的梅鋗無疑。” 又傳說公元前196年,梅鋗逝世後,部屬及其家人把他的靈柩運回到餘干縣梅港安葬。後人在他墓地旁建造寺廟,塑其金像供奉,由於梅鋗生前酷愛梅花,故又在廟側種植梅林,以紀念這位一代英雄。其後自漢朝起,越族人供奉他,他曾管轄的漢族移民也虔誠地敬奉他,到處修祠建廟,廣種梅花,一直延續至今,延綿不斷。
綜上所述,祥雲宮和梅溪宮等供奉梅溪公王是為了紀念漢代“梅王”梅鋗。
雖然古時對漢代“梅王”梅鋗的記載資料不詳,但從其片段描述中亦足見梅鋗有勇有謀和他的豐功偉績,以及重要地位和廣泛深遠的影響力。梅鋗立下功業封侯領梅嶺轄“梅州”,故人們都崇敬他。梅鋗去世後,當地為了紀念梅鋗而到處栽種梅花和修祠建廟,致使又衍生了對“梅溪公王”的崇拜,並把他的姓銘記在城池、村舍和山水之中,由此再得“梅源”、“梅溪”、“梅口”、“梅州”等等名稱和詠梅詩文,從而促使形成了“梅文化”並不斷推動其發展。追根溯源,這是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的。梅山梅水潤梅花,奉祀梅王仰清華。梅州多“梅”名,世人愛梅花。祥雲宮等雕塑“梅王像”奉祀,百姓對“梅溪公王”的頂禮膜拜,這些都是對梅鋗的一種紀念,寄託了對開發嶺南的先驅梅鋗的無限追思,體現了對先賢的尊重和敬仰,是對“梅文化”的鐘愛和弘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