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樹營

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城區南面遼闊的土地中有個“柑之鄉”叫“梅江”("陳皮"的根源地),梅江村舊稱“梅樹營”,源於最初曾在這長有很多梅樹的地方設駐軍營。後來改稱梅江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樹營
  • 舊稱:梅江村
  • 地址: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
  • 級別:自然村
梅樹營的來源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城區南面遼闊的土地中有個“柑之鄉”叫“梅江”("陳皮"的根源地),梅江村舊稱“梅樹營”,源於最初曾在這長有很多梅樹的地方設駐軍營。清乾隆《新會縣誌》卷七《兵防志》記:“乾隆四年奉行新設陸汛四:曰板頭,曰三丫,曰環龍廟,曰谷埠;水汛十七:曰梅樹,曰大悅滘……。”汛,《漢語大字典》註解是舊稱軍隊駐防地段。《辭海》解釋:“清代兵制,凡千總、把總、外委所統率的綠營兵都稱汛;其駐防巡邏的地區稱汛地,亦作‘訊地’。”可知是乾隆四年(1739)設梅樹營,這裡當時處在水邊,為水汛。據梅江村歷代相傳,梅樹營駐有十幾個兵。後來兵營撤銷了,但地名一直沿用,到現在還作口頭稱呼。1840年清道光《新會縣誌》附圖“營汛”(圖中△)還有三丫營的標示,但已沒有梅樹營了,只標有“梅村”,不知是否為“梅樹營村”的簡寫,但可知其時已成村落。
後來改稱梅江村。它地處會城城區南面,為沖積平原,因為在宋代末會城振興路以南還是汪洋大海。雖然現在已看不到此地有“江”,但當時確有很寬闊的江河流經,這可從道光年間的舊地圖中看到。後又經百多年的沖積,大江變窄了,現在仍有河道流經梅江村的土地,流出金牛頭,入銀洲湖。
今天在梅江已看不到梅樹,連村裡的老人也說未見。但歷史上新會種梅似有不少,一些村鄉因種有梅樹而取“梅”字為名可以印證,比如雙水鎮有“梅岡”村;會城鎮河北村有“小梅”自然村;睦洲鎮有“梅沖”,後與大沖合併為“梅大沖”。沙堆鎮更多,有“梅灣”村,原名“梅溪”;有“梅沖”村,原稱梅灣沖;有“梅閣”村,原名“梅角”,在清代康熙地圖中為海之角。以上地方原都在水邊,也因遍植梅樹而得名。據植物志介紹,梅是落葉小喬木,屬薔薇科,分布在我國和日本,廣植於我國各地。因此,本地過去盛種梅樹也就不奇怪。新會的梅樹為青梅,梅花可供觀賞,梅果味酸,可生食和浸漬。現在還有生產和食用陳皮梅、話梅、酸梅等新會涼果的傳統,不過是從外處來料。梅在3000年前的《詩經》中已經出現,詠梅的文藝作品俯拾皆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梅喻為高潔、美麗,梅花可以說是中國花之代表,“梅”字也是人名、特別女性人名使用最多之一,用於地名,其寓意可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