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嘉陵

梅嘉陵,出生於重慶市嘉陵江畔遂取名嘉陵,《園丁之歌》創作者,於2011年3月10日在長沙去世,享年72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嘉陵
  • 籍貫:湖南省漢壽縣
  • 出生地:重慶市嘉陵江畔
  • 性別:男
  • 國籍:中國
  • 去世年月:2011年3月10日
  • 職業:文學 作者
  • 畢業院校:原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
  • 代表作品:《園丁之歌》
人物生平,生平事跡,老園丁那支不老的“歌”,《新教師》以花鼓戲形式問世,從演出的179個節目中脫穎而出,毛主席圈了《園丁之歌》,

人物生平

梅嘉陵
梅嘉陵祖籍湖南省漢壽縣,1961年7月畢業於原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曾先後在長沙市裕敏里國小、碧湘街國小、長沙市第二中學和長沙市第十七中學任教,2000年在天心區教育教學研究室主任崗位退休。1972年初,為參加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30周年文藝匯演,梅嘉陵創作了反映教育現實的花鼓戲劇本《新教師》,後改編為湘劇高腔《園丁之歌》並被廣為傳唱,紅極一時。1973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改編成電影,1974年10月,毛澤東到湖南小住,對該電影給予高度評價。
因患肝病,經多方醫治搶救無效,《園丁之歌》創作者梅嘉陵於2011年3月10日在長沙去世,享年72歲。

生平事跡

梅嘉陵

老園丁那支不老的“歌”

三十多年前,一部取材於國小教育生活的彩色電影,迅速凝聚成全社會的輿論焦點,並由此引起一場“軒然大波”。這就是《園丁之歌》,它來自湖南長沙,它的原創者,就是特級教師梅嘉陵。

《新教師》以花鼓戲形式問世

1972年初,三十多歲梅嘉陵是碧湘街國小的一名語文教師。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周年,學校聯合黨支部決定參加當時南區的業餘文藝匯演,讓他負責編寫一個有特色的文藝節目。
編個怎樣的節目好呢?梅嘉陵思忖:既然是學校演的節目,題材當然要反映最為熟悉的學校生活。到底用何種藝術形式來表現學校生活呢?最好是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對於長沙人來說,最有民眾基礎、最韻味的藝術形式莫過於花鼓戲。於是,從小熱愛地方戲的梅嘉陵決定創作一出反映教育現實的花鼓戲。湊巧的是,當時碧湘街國小有個叫劉伊里的代課教師,原來就是省花鼓劇團的專業演員。
座談,走訪,查資料……時間過去了十多天,梅嘉陵拿出了一部題為《新教師在成長》的五場花鼓戲初稿,先後五易其稿,大小修改30餘次最後由多幕劇改為獨幕劇,劇名亦更改為《新教師》,亦即後來湘劇與電影《園丁之歌》的劇情。所不同的是,劇中人物的名字有改變,某些唱詞也作了相應改動。

從演出的179個節目中脫穎而出

《新教師》劇本寫成之後,便是緊鑼密鼓的排練。1972年4月28日,獨幕劇《新教師》參加長沙市南區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周年文藝匯演,從179個節目中脫穎而出,榮獲創作獎與演出獎。
不久,湖南省籌備專業團體調演,長沙市想從業餘文藝匯演的優秀節目中挑選幾個出來再加工,《新教師》又在挑選之列。5月18日,當時長沙市湘劇隊的柳振甫來到碧湘街國小,約見原創作者,徵詢改編意見,並叮囑梅嘉陵拿出改編初稿。9月5日,花鼓戲《新教師》由柳振甫改為湘劇高腔《園丁之歌》。梅先生說,改編後的湘劇,無論是主題、劇情還是人物安排,都沒有大的補充與新的突破,只是在他提供的改編稿上作了一些藝術加工。
1973年2月,在全省各分片演出的節目中,《園丁之歌》被評為全省優秀節目,可謂紅極一時。1973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派出實力派導演沙丹率攝製組來到長沙,僅花了三個多月時間便將湘劇《園丁之歌》改編成電影。

毛主席圈了《園丁之歌》

1974年10月,毛主席回湖南小住。11月的一天,他提出要看看電影。當時,湖南省委接待處的同志開了一批電影單子呈送給主席。毛主席當時就圈了《園丁之歌》。看完之後,主席高興地鼓掌。次年8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震來到湖南,在一次會議上,他明確肯定《園丁之歌》是部“好戲”。
後來,在接受記者的採訪中,梅嘉陵深情地說:“我畢業於湖南一師,一輩子都與國小教育結緣。《園丁之歌》中‘俞英’與‘方覺’之間的矛盾,不但在當時有意義,即使是今天看來,它的現實指向性依然相當強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