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祠堂

梁家祠堂

梁家祠堂,位於湖南耒陽市耒水東岸水東江、距耒陽大橋約500米處,大革命時期,為湘南起義指揮部,與對面三順寺、河西培蘭齋、杜工祠等為耒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有聯云: 耒水悠悠訴往事;古祠默默記當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家祠堂
  • 地址:湖南耒陽市耒水東岸水東江
  • 建於:清同治年間
  • 歷史:100多年
基本信息,歷史,

基本信息

相傳梁家祠堂始建於清同治年間,為一棟典型而又平凡的磚木結構的湘南民居,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梁家祠堂原為耒陽梁姓家族第二房的祠堂,也是梁姓家族拜神祭祖、議事聚會的地方。祠堂有兩層樓高,占地500多平方米,大門前有兩根粗壯的木柱撐起前檐,湘白玉門坎兩邊各有一個白石墩,外牆兩邊各立有高聳的山字垛。進入大門,祠堂內飛檐走壁,氣勢恢宏。 1926年6月北伐時期,葉挺率北伐先遣獨立團過耒陽折東北伐時就經過祠堂。工農革命時期,耒陽農民聚集梁家祠堂,召開了水東江農會成立大會。爾後,還在祠堂前搭了戲台,唱了三天大戲,舞起了龍燈。此後,梁家祠堂為水東江農會領導機關。駐地流傳一首民謠:
梁家祠堂
耒陽農民真大膽,
到處鬧平產,
冒得真大炮,
松樹挖甲眼,
冒得真步槍,
打甲團魚鑽,
松樹炮,團魚鑽,
打得敵人冒地竄。

歷史

1928年2月16口,湘南起義軍來到耒陽,在朱德領導、耒陽農軍配合下攻占了耒陽縣城,並建立耒陽縣蘇維埃革命政權,成立中國革命軍第四師,後朱德與耒陽縣委研究決定主動撤出縣城,向東轉移到耒永縣界上架橋和安福祠等地。耒陽黨政軍等領導機關,轉移耒水東岸水東江一帶,工農革命軍司令部就設在梁家祠堂。朱德在梁家祠堂住了40多天,並將兵工廠設在祠堂對面三順寺。相傳朱德被祠堂大門上兩副對聯
“驅逐縣團丁;
喜迎革命軍。
橫批:赤遍耒陽”
滅白匪繳槍炮敵人聞風喪膽;
打土豪分田地人民鑼鼓喧天。
橫批:革命到底"
所吸引,引出一段革命佳話。在耒陽暴動前為農民夜校姐妹們講課時,就顯示了才女的才能,由她編寫了的課文教材錄了她寫的一首詩:
梁家祠堂
如今世道太不公,
富的富來窮的窮;
富人高樓飲美酒,
窮人赤膊喝北風。
1929年3月,時齡40餘歲的朱德,通過梁家祠堂這副對聯,與家住耒陽城關南門九眼塘、任耒陽縣蘇維埃政府婦女部指導員兼縣婦女界聯合會主席、時齡24歲的伍若蘭相識,祠堂對聯是由伍若蘭題寫的,朱德很是欣賞,兩人志同道合走到一起。才女伍若蘭並以布鞋傳情。相傳伍若蘭送布鞋給朱德,布鞋內藏有一首詩:
莫以穿戴論英雄,
為民甘願受貧窮;
革命路長塵與土,
有鞋才好赴成功。
1929年12月底,朱德與伍若蘭結為革命夫妻,並在梁家祠堂舉行了簡樸的婚禮,據說還遺留一副結婚對聯:
深谷幽蘭遙聞暗香結良緣;
翠岡紅旗高奏凱歌傳佳音。
結婚當天,耒陽風俗少不了鬧洞房,留下一首打油詩:
蘭子鬍子成一對,
蘭蘭胡胡一頭睡;
惟有才女配英雄,
各當各的總指揮。
朱德伍若蘭這對革命伴侶由此從梁家祠堂率領湘南起義軍上井崗山與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1929年2月2日,朱德的妻子伍若蘭在井崗山革命根據地為掩護朱德等軍部首長突圍,受傷被俘,被敵人解押贛州殺害。故朱德一生酷愛蘭花,共栽培3000多盆蘭花、並賦有40多首詠蘭詩詞,據說是思念愛妻伍若蘭有關。如1988年12月25日原郵電部發行的T129《中國蘭花》郵票“紅蓮瓣”小型張上的《詠蘭詩》,就是節選1962年1月1日,朱德參觀北京中山公園蘭花展覽,賦詩《詠蘭展》:
“春來紫氣出東方,
萬物滋生齊發光;
幽蘭新展新都市,
人人交口贊國香。
幽蘭吐秀喬林下,
仍自盤根眾草傍;
以使無人見欣賞,
依然得地自含芳。”
的最後四句詩,是由中國書法家沈鵬題字,來對伍若蘭的懷念。
1963年,中共有關領導人給耒陽縣委來函,請當地政府對梁家祠堂、培蘭齋、三順寺、杜工祠等一些朱德和工農革命軍駐紮過的舊址作為革命紀念地加以保護和維修,並闢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08年11月下旬又留下一段“認親”佳話故事,朱德時齡65歲的侄孫女朱玉珍、51歲的侄外孫女劉克明專程來耒陽,與伍若蘭的親侄子、年過半百的伍天曉,在培蘭齋黨史紀念館“認親”,兩位朱德後人參觀朱德辦公舊址,並在伍若蘭的照片前合影留念。此前,耒陽原政協副主席、文化局局長、著名作家許煥傑上書耒陽市委,提議將朱德率湘南起義軍從耒陽上井崗山的城北路改為井崗大道、將伍若蘭故居的金南路改為若蘭路。並建議在水東江建好大革命紀念館、起義群雕、紅軍軍部、朱德與伍若蘭結婚紀念地,將培蘭齋、三順寺、杜工祠等申報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力爭梁家祠堂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梁家祠堂後面興建一個革命廣場和大革命紀念館,並在耒陽大橋水東江地段上井崗大道旁修建朱德、伍若蘭、劉泰、劉霞等革命者上井崗山的群雕,意義深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