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石橋街道辦事處

桿石橋街道辦事處

桿石橋街道辦事處位於濟南市市中區北部,東到民權大街,西至小緯六路,南至經十路,北到經六路。總面積2.3平方公里,轄8個社區居委會,4個家委會,是中共山東省委、濟南市委、市中區委、區政府所在地,轄區內駐有銀河大廈、濟南房產大廈等5座高層商業建築,有省實驗中學、濟南育英中學等12所省內知名學校,是濟南市的政治、金融、商務、基礎教育中心區。桿石橋街道辦事處下設黨工委辦公室、行政辦公室、紀檢監察室、社會事務科、經濟發展科、政法科、城市管理科、計畫生育科等7個科室,以及財政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辦公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司法所:桿石橋街道綜治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桿石橋街道辦事處
  • 行政區類別:街道辦事處
  • 所屬地區:濟南市市中區
  • 電話區號:0531
  • 郵政區碼:250001
  • 面積:2.3平方公里
  • 人口:5.86萬人
  • 方言:濟南話
地理位置,建制沿革,經濟情況,社會事業,

地理位置

辦事處下轄8個社區居委會,4個家委會,總戶數1.99萬戶,總人口5.86萬人。目前轄區內共有僑眷19戶,76人;歸僑4人;已辦理僑眷身份證31人;新移民20人;僑界民營企業3戶。
桿石橋街道辦事處轄區有街巷30條(其中跨區、 辦街巷11條) ,駐有省、市機關、企事業單位110個。 其中:機關團體8個;文教衛生單位12個,新聞出版單位8個,其他單位82個。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山東省體委、省出版總社、濟南市稅務局、省證券公司、濟南海關、濟南日報社等單位以及濟南大廈、八一立交橋、八一大禮堂等著名建築都在轄區。6條市內公共汽車線路和1條電車線路從轄區過往,沿路設26個站點。經十路、緯二路東西、南北主要交通幹線在轄區交匯。緯一路、經七路、經八路兩旁商店林立,綠樹成蔭。
桿石橋街道辦事處

建制沿革

轄區原是古歷城西郊鄉村田野。 1923年在樂山街一帶首建4個窯廠,貧苦民眾遷此定居形成街巷。1929年濟南設市,轄區隸屬城外三區。日偽時期(1937~1945年) 屬城外西區。 國民黨執政時期(1945~1948年)沿襲舊制,仍屬城外西區。1948年9月濟南解放後, 建立街政府,街下設閭。1952年撤銷街政府,建立五區第九大居民委員會,1954年成立五區第九街道辦事處,1956年改稱桿石橋街道辦事處,1959年2月改稱市中人民公社桿石橋分社,1959年12月辦事處劃歸槐蔭區。1960年6月重新劃歸市中區,1969年改稱先鋒街道革命委員會,1977年復稱桿石橋街道辦事處,下轄16個居委會230個居民小組。

經濟情況

1982年7月轄區有住戶8819戶,30572人(男15220人,女15352人);1987年有居民10331戶,31396人(男15532人,女15864人);1988年有居民10616戶,32053人(男15892人,女16171人);1990年,有住戶8343戶,人口31261人。 民族狀況解放前以漢、回族為主。1990年有漢族、回族、滿族、朝鮮族、壯族等5個民族。 轄區居民早期多務農從耕,少數民族居民從事商貿。濟南解放後,工業生產起步發展。1958年,辦事處開始建立街居廠組,組織婦女和閒散人員,從事加工手套、墊肩、拆洗縫補衣被、砸石子、辦託兒所。開始無工資,每月每人發給10~15元生活補助費。1959年底對街居生產服務組進行整頓,部分上交辦事處管理並改名為廠,另一部分合併。文化大革命期間,街辦工業受到干擾。1970年先後三次向濟南市、區上交6個工廠。街辦工廠有5個,成立商業公司1個,職工75人。 1978年以後, 街辦工業發展較快。 1980年有7個廠轉為縣級以上大集體企業。1987年,辦事處工業總產值401萬元,年利潤23.7萬元;1988年有街辦工廠4個,職工268人(含契約制、臨時工),完成產值587.5萬元。1990年底,有工廠企業5個。1990年辦事處工業總產值627.8萬元,銷售收入308.22萬元,完成利潤41.87萬元。
轄區街道服務業自濟南解放後起步,開始建立自由街道合作社,1950年建立自由大街商店,1970年成立商業公司1個,1974年建三代店8處。1978年以後,商業網點迅速發展。1979年建立自由大街農貿市場,1986年在經八路建立商業一條街,自由大街農貿市場內建成地方名吃一條街,是年成立辦事處商業辦公室。 新市區居委會為方便居民生活,建立為民服務不出居服務網路。1988年有生產服務項目16個。即:4個飯店,3個百貨商店,建築隊、家電修理、修車組、工藝美術組、 小五金加工廠、衛生站、幼稚園、綜合服務站、馥馨香油房各1處。服務人員近300人,商品3000餘種。並於9月份投資40萬元,建起全市第一家居辦酒樓——味美香酒樓。全居全年完成營業額297.97萬元,實現利潤22.78萬元。 1985年辦事處有商業網點19個,職工196人,營業收入289萬元,利潤26萬元;1986年商業網點23個,職工291人,營業收入309萬元,利潤29萬元;1987年商業網點28個,職工316人,營業收入615萬元,利潤31.8萬元;1988年商業網點42個,服務人員324人, 營業收入684.1萬元, 利潤38.1萬元;1989年商業網點22個,職工329人, 營業收入708.6萬元,利潤41.2萬元;1990年商業網點22個,職工242人,營業收入448.9萬元,利潤33.8萬元。 轄區在濟南開埠前,多是農田畦土,荒冢累累。1904年開埠後,城區逐步展界。1930~1934年,桿石橋街路面用花崗石板鋪成,1938年以後,轄區闢為日本僑民聚居地,開闢道路10條,住房多呈窯洞式圓頂平房和兩層小洋樓。後因人口增加,工商交通日趨繁華。 1948年9月濟南解放後,城建步伐加快。1964年辦事處回響濟南市委關於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號召,採取專群結合、土洋結合的方法,進行舊城改造。1965年濟南市城建局在桿石橋地區進行舊城改造試點,整修街巷。1967年轄區主要街巷全部鋪成瀝青路面, 總長6252米,面積39298平方米。1980年,緯二路開始拓寬。1982~1985年,辦事處整修街巷91條,長3400米,面積9323平方米,鋪瀝青路面65條,長944米,面積2178平方米。

社會事業

1971年桿石橋街道辦事處維修加固民生大溝,1972年加固了經十路拱橋(民生大橋南頭)。1974年砌拱橋護坡50米。1977年,建拱溝(民生大溝西廣場西溝路南) 468米,排放經十路以南雨水。1985年將民生大溝的明溝改為混凝土暗溝,後逐步改建為民生大街。 解放前,轄區房屋建築多陳舊簡陋。解放後,由政府投資進行住宅建設,新建房屋634874.99平方米(其中樓房面積為443608.73平方米) ,為解放前的5.2倍。房屋結構由石木為主發展為混合結構或鋼筋混凝土結構。 1987年7月開始, 舊城改造全面鋪開,轄區街巷共拆除12條:經八路路北、緯一路段、經七緯二路東、慶祥街、樂山街、南上山街、上山莊、三彭里、彭城裡、博愛里。搬遷居民2170戶。1988年,樂山小區第一期工程竣工,建成居民樓15座,面積9萬平方米, 遷入居民1000戶。1989年,樂山小區第二期工程竣工,建成樓房29座,面積15萬平方米,1500戶居民遷入新居。 解放前轄區生活廢棄物清除主要靠人工裝卸和人力、畜力運輸,清運不及時,環境衛生很差。 解放後環衛工作步入正軌。 1976年辦事處設立綜合治理辦公室,1985年設民辦保潔員,1988年有保潔員34人,保潔面積21萬平方米。1989年建立了環衛工作檔案,環衛工作實現制度化、規範化、檔案化管理。轄區新改建公廁6個,均為水沖式, 垃圾台7個,垃圾箱34個,垃圾裝運實現機械化。1988~1989年連續被市、區評為基本無黑煙區。1990年實現了煙塵控制區目標。 解放前轄區有3所中學,1所國小,解放後,增設了2所中學,4所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1990年,學校有:山東省實驗中學、濟南育英中學、濟南鐵路第一中學、濟南回民中學、濟南第四職業中專、濟南勝利大街國小、濟南南上山街國小、濟南經七路第二國小、濟南慶祥街國小、濟南鐵路第四國小、濟南經九路國小。文物古蹟有泰山行宮。 解放前濟南紅十字分會曾在轄區設有慈善機構。解放後,除了辦事處設有愛國衛生委員會和專門衛生保健機構外, 還有綜合性醫院2所(省電力醫院、濟南市婦幼保健院)。
1988年, 中共桿石橋街道委員會轄黨支部九個,有黨員104名。開展了以支部為單位民主評議黨員工作,採取無記名投票方法,對黨員進行了綜合評價,全年,評出市級優秀黨員1名(張福來) ,區級優秀黨員3名,區級先進黨支部1個(新市區居委會黨支部)。 1988年, 辦事處工會轄企業基層工會三個,會員170人。工會緊緊圍繞提高經濟效益,開展了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和技術比武活動,調動了廣大職工生產積極性。四個街辦工廠均建立“職工之家”,活躍了職工的文化生活,職工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加強, 1988年7月29日,召開了辦事處第三屆婦女代表大會,選出了第三屆婦聯執委會,改選了16個居委會的婦代會。評出“五好家庭”2980戶,其中:好婆婆303人,好媳婦268人,好丈夫302人,好家長814人,好小姑154人,五好院311個,有家托67戶,為87名兒童解決了入托難問題。被區婦聯評為先進單位。 計畫生育率、 晚婚率、一孩領證率均達100%,出生率為14.2‰,死亡率為5.32‰, 自然增長率為8.88‰。由於成績顯著,被評為區級計畫生育先進單位。1988年在民事糾紛調解工作, 重點抓了調解和信息網路的組織健全,有信息員183名,全年發生糾紛27起,調解25起,調解成功率達到了95%。正月十五文化站組織了“花燈一條街”的活動,展花燈75盞。在自由大街建立了一處書亭,被區文化局評為先進文化站。1988年民政工作;在街居建立健全了以優撫對象為主的八大服務網路。使民政工作更加制度化、規範化,被評為區級民政工作先進單位。全年向駐區井衛連贈送慰問品1143件,走訪慰問軍烈屬368戶。為6戶“五保”老人傳送救濟款1992元。
1988年,桿石橋街道辦事處轄區為主要街巷23條,保潔面積21萬平方米,保潔員34人。為了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實行了分片、定人、定職、定責契約保潔承包制的管理辦法,保證了環衛工作的制度化、經常化。受到了省、市、區領導的好評。全年開展民眾性滅鼠四次,投放滴鼠納鹽毒餌1800餘斤,速效藥8000餘包,多次檢查驗收,達到無鼠害地區。 轄區有排煙設施單位65個,排煙設施共259台,其中鍋爐40台,茶水爐84台,集體炊事灶108個,年耗煤量12543噸。是全區排煙設施比較多,耗煤量大的地區。1988年根據市、區環保局下達的《關於開展爭創基本無黑煙地區和無黑煙單位活動的意見》,配備了兼職環保員一名,建立居委會環保監督網16個,選配環保監督員28名,並擬定了環保工作方案和實施治理管理規劃。與駐地65個單位簽訂了環保責任協定書。對部份排煙污染嚴重的單位,採取了限期治理和經濟罰款相結合的方法,更新、改造、治理鍋爐13台,整改爐灶6台,改造率達100%,建立了排煙設施詳細檔案資料,被評為市、區兩級基本無黑煙地區。 1987年7月開始, 濟南市房管局在經八路北、緯一路中段、經七緯二路東、慶祥街、東西中樂山街、南上山街、上山莊、三彭里、彭城裡、博愛里一帶興建樂山居民小區,共搬遷居民2170餘戶,拆除街巷12條,小區總建設面積為194487平方米。1988年建成居民樓房15棟,面積9萬平方米,1000戶居民喬遷新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