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樹美國白蛾

桑樹美國白蛾

桑樹美國白蛾,別名秋幕毛蟲,Hyphantria cunea (Drury),鱗翅目燈蛾科白蛾屬的一種昆蟲,寄生在多種植物上,分布在遼寧、陝西、山東等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桑樹美國白蛾
  • 拉丁學名:Hyphantria cunea (Drury)
  • 別稱:秋幕毛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燈蛾科
  • :白蛾屬
  • :桑樹美國白蛾
  • 分布區域遼寧陝西山東等省
學名,寄主,為害特點,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學名

Hyphantria cunea (Drury)鱗翅目,燈蛾科。別名秋幕毛蟲。分布在遼寧陝西山東等省。

寄主

桑、草萄、柿、蘋果、桃、李、海棠山楂櫻桃葡萄等300多種植物。

為害特點

幼蟲食葉和嫩枝,低齡齧食葉肉殘留表皮呈白膜狀,日久乾枯,稍大食葉呈缺刻和孔洞,嚴重者食成光稈。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9—12mm,翅展23—34mm,白色,複眼黑褐色;雄觸角黑色,雙櫛齒狀;前翅為白色至散生許多淡褐色斑點,越冬代成蟲斑點多;雌觸角褐色鋸齒狀,前翅白色,無斑點。後翅通常為純白色或在近外緣處有小黑點。卵圓球形,直徑0.5mm,初淺黃綠,’後變灰綠或灰褐色,具光澤,卵面有凹陷刻紋。幼蟲有“黑頭型”和“紅頭型”,我國為“黑頭型”。頭、前胸盾、臀板均黑色具光澤,體長28—35mm,體色多變化,多為黃綠至灰黑色,體側線至背面有灰褐或黑褐色寬縱帶,體側及腹面灰黃色,背中線、氣門上線、氣門下線均淺黃色;背部毛瘤黑色,體側毛瘤橙黃色,毛瘤上生有白色長毛叢,雜有黑毛,有的為棕褐色毛叢。胸足黑色;腹足外側黑色,趾鉤單序異形中帶,中間的長趾鉤10—14根,兩端小趾鉤22—24根。蛹長8—15mm,暗紅褐色,臀刺8—17根,刺末端喇叭口狀,中間凹陷。繭橢圓形,黃褐或暗灰色,由稀疏的絲混雜幼蟲體毛構成網狀。

生活習性

遼寧年生2代,以蛹繭在樹下、枯枝落葉等被物下及各種縫隙中越冬。成蟲發生期:越冬代5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l代8月上旬至9月上旬。卵期第1代9—19天,2代6—11天。幼蟲期30一58天。第l代幼蟲5月下旬孵化,6月中旬至7月下旬進入為害盛期;第2代幼蟲為害盛期為8月中旬至9月下旬。9歸上旬開始化蛹越冬。第1代蛹期9—14天,越冬代8—9個月。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飛行力不強。卵多產於葉背,數百粒成塊,單層排列,上覆雌蛾尾毛。初孵幼蟲數小時後即吐絲結網,在網內群居後取食葉片,隨幼蟲生長網幕不斷擴大,幼蟲共7齡,5齡後分散為害。幼蟲耐飢能力強,可停食4—15天,藉助交通工具及風力遠距離傳播蔓延。天敵有蜘蛛、草蛉、蝽象寄生蜂白僵菌、核型多角體病毒等。

防治方法

(1)嚴格檢疫,全面普查,掌握疫情,發現後立即上報有關部門。
(2)剪除卵塊及蟲巢,集中燒毀,對被害株及周圍50m以內的樹木,噴殺蟲劑;2代幼蟲老熟前可在樹幹上綁草誘集幼蟲,潛入化蛹後集中燒毀。
(3)生物防治 可用蘇雲金桿菌或美國白峨病毒(其中核型多角體病毒毒力較強)防治幼蟲。
(4)越冬代成蟲羽化前徹底清除雜草、枯枝落葉等地被物,集中處理,消滅越冬蛹。
(5)幼蟲3齡前藥劑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