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片

桑枝片,性味苦、平、入肝經。功能祛風濕,利關節,行水氣。說它能“祛風氣擊痛”。認為它能“利關節、養津液、行水祛風”。記載它有“祛骨節風疾、治老人膝風”的功用。雞肉,性味甘、溫、入脾、胃、肝經。功能溫中,益氣,補精,添髓。說它能“補益五臟,續絕傷,療勞,益氣力”。認為它能治“踒折骨疼”。記載它有“止勞劣,添髓補精,助陽氣”的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桑枝片
  • 特點:性味苦、平、入肝經
  • 功效:利關節,行水氣
  • 資源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湖南
分量和用法,處方名,商品名,資源分布,植物形態,採收與儲藏,炮製方法,生藥材鑑定,中藥化學成分,中藥化學鑑定,臨床套用,《中國藥典》:桑枝引,

分量和用法

老桑枝煲雞,有益精髓,祛風濕,利關節的功效。民間常用以治療風濕關節炎,四肢疼痛麻痹,頸背牽強疼痛,慢性腰脊勞損等症。每次用老桑枝200克,蜜棗二個,姜塊一片,雌雞一隻500克,加水適量煲湯,用食鹽少許調味,可飲湯食雞肉。

處方名

桑枝、桑條、嫩桑枝、炒桑枝、炙桑枝、酒桑枝、酒炒桑枝、老桑枝等
處方中寫桑枝、桑條、嫩桑枝均指生桑枝。為原藥材去雜質切片生用入藥者。
炒桑枝為桑枝片用文火炒至淡黃色晾涼入藥者。
炙桑枝為淨桑枝片拌麥麩用文火炒至深黃色,篩去麩皮,晾涼入藥者。
酒桑枝又稱酒炒桑枝。為桑枝片用酒淋灑,微悶,待吸乾,再用文火炒至微黃入藥者。增強祛風通絡之功。

商品名

桑枝、桑條,以枝條肥嫩、乾燥、斷面呈黃白色者為佳。

資源分布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河北、四川等地。

植物形態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15m。樹皮灰白色,有條狀淺裂;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單葉互生;葉柄長l-2.5cm;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5-20cm,寬4-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有時有不規則的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毛,腋間有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狀,背面較明顯;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長l-2cm,被毛,總花梗長5-10mm;雄花序長1-2.5cm,下垂,略被細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頭2裂。瘦果,多數密集成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l-2.5cm,初時綠色,成熟後變肉質、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採收與儲藏

春末夏初採收,去葉,略曬,趁新鮮時切成長30-60厘米的段或斜片,曬乾。

炮製方法

桑枝:揀去雜質,洗淨,用水浸泡,潤透後,切段,曬乾。炒桑枝:取淨桑枝段,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淡黃色,放涼。另法加麩皮拌炒成深黃色,篩去麩皮,放涼。(每桑枝段100斤,用麩皮20斤)酒桑枝:取桑枝段用酒噴勻,置鍋內炒至微黃色,放涼。(每桑枝段100斤,用酒15斤)

生藥材鑑定

乾燥的嫩枝呈長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0.5~l厘米。外表灰黃色或灰褐色,有多數談褐色小點狀皮孔及細縱紋,並可見灰白色半月形的葉痕和棕黃色的葉芽。質堅韌,有彈性,較難折斷,斷面黃白色,纖維性。斜片呈橢圓形,長約2毫米。切麵皮部較薄,木部黃白色,射紋細密,中心有細小而綿軟的髓。有青草氣,味淡略粘。以質嫩、斷面黃白色者為佳。顯微鑑定:粉末:灰黃色。①纖維多纏結,淡黃色或無色,甚長,略彎曲,直徑8-33μm,壁厚,非木化,胞腔線形。②石細胞淡黃色或黃色,類圓形、橢圓形或方形,直徑13-39μm,壁厚6-20μm,孔溝較明顯或分枝。③含晶厚壁細胞,形狀、大小與石細胞近似,壁多厚不均,厚2-6μm,胞腔內含草酸鈣方晶1-2個。方晶多面體形、正方形、菱形、類雙錐形,直徑5-20μm。另有少數草酸鈣簇晶。④木射線為異型細胞射線,切向縱斷面觀高4-37(-80)細胞,寬1-3細胞,兩端直立細胞1-3個。另外可見乳法管、木纖維、導管、木栓細胞、草酸鈣方晶等。

中藥化學成分

桑枝含鞣質,游離的蔗糖、果糖、水蘇糖、葡萄糖、麥芽糖、棉子糖、阿拉伯糖、木糖",莖含黃酮成分桑素(Mulberrin)、桑色烯(Mulberrochromene)、環桑索(Cy-clomulberrin)、環桑色烯(Cyclomulberrochromene)。木樹含桑色素(Morin)、楊樹寧(Cudranin)、桑酮(Ma-clurin)、四羥基芪(Tetrahydroxystilbene)、二氫桑色素(Dibydromorin)、二氫山柰酚(Dihydrokaempfe-rol)。藥品含桑辛素C、D(moracinC,D)心材含桑木素(morin)、二氫桑木素(dihydro-morin)、二氫山柰素(dihydrokaempferol)、2,4,4′,6-四羥基二苯甲酮(2,4,4′,6-tetrahydrox-ybenzophenone)及2,3′,4,4′,6-五羥基二苯甲酮(maclurin,2,3′,4,4′,6-pentrahydrox-ybenzophenone)。還含芪三酚(藜蘆酚,resera-trol)、氧化芪三酚(oxyresveratrol)、二氫氧化芪三酚(dihydrooxyresveratrol)。又謂莖和莖皮含桑木素、桑辛素A、B、E、F、G、H、(moracinA,B,E,F,G,H)、桑皮素(mulberrin)、桑皮色烯素(mulberrochromene),環桑皮素(cyclomulberrin)、環桑皮色烯素(cyclomulberrochromene)及樺皮酸。

中藥化學鑑定

①藥品粗粉2g,加甲醇20ml,溫浸1h,濾過,濾液濃縮至10ml,加鎂粉少許,加濃鹽酸2滴,於熱水浴上,顯棕紅色。(檢查黃酮)②藥品粗粉1g,加水或乙醇10ml,溫浸1h,濾過,濾液濃縮後於小試管內,加三氯化鐵試劑,放置顯污綠色。(檢查酚類
貯藏:置乾燥通風處。

臨床套用

1.(《聖濟總錄》)治水氣腳氣:桑條60g。炒香,以水1000毫升,煎至100毫升,每日空心服之。方中桑枝行氣消腫,為君藥。
2.雙桑降壓湯(《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治高血壓病:桑枝、桑葉、茺蔚子各15g,加水1000毫升,煎至600毫升。臥前洗腳30-40分鐘後即臥。方中桑枝降血壓,為君藥。
3.桑枝煎(《太平聖惠方》)治紫癜風:桑枝500g,益母草150g。上藥以水5斗,慢火煎至1500毫升,去渣,入小鐺內,熬成膏,每夜臥時,用溫酒調服10g。方中桑枝祛風通絡,為君藥。

《中國藥典》:桑枝引

【拼音名】 Sānɡ Zhī
【英文名】 RAMULUS MORI
【來源】本品為桑科植物Morus alba L.的乾燥嫩枝。春末夏初採收,去葉,曬乾,或趁鮮切片,曬乾。
【性狀】本品呈長圓柱形,少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有多數黃褐色點狀皮孔及細縱紋,並有灰白色略呈半圓形的葉痕和黃棕色的腋芽。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較薄,木部黃白色,射線放射狀,髓部白色或黃白色。氣微,味淡。
【鑑別】本品粉末灰黃色。纖維較多,成束或散在,淡黃色或無色,略彎曲,直徑10~30μm,壁厚5~15μm,彎曲處呈皺襞,孔溝不明顯,胞腔甚細。石細胞淡黃色,呈類圓形、類方形,直徑15~40μm,壁厚5~20μm,胞腔小。含晶厚壁細胞成群或散在,形狀、大小與石細胞近似,胞腔內含草酸鈣方晶1~2個。草酸鈣方晶存在於厚壁細胞中或散在,呈多面體或正方形、萎形、類雙錐形,直徑5~20μm。
【炮製】 桑枝:未切片者,洗淨,潤透,切厚片,曬乾。
炒桑枝:取桑枝片,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微黃色。
【性味】微苦,平。
【歸經】歸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利關節。用於肩臂、關節酸痛麻木。
【用法用量】 9~15g。
【貯藏】置乾燥處。
【備註】(1)用於風濕痹痛,常與防己、威靈仙、羌活、獨活等配合套用;本品善走上肢,尤以治肩背酸痛,經絡不利為常用,可單位熬膏服或與祛風濕藥配伍使用。
【摘錄】《中國藥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