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條

桑枝條

祛風濕,利關節,行水氣。 乾燥的嫩枝呈長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0.5~1厘米。外表灰黃色或灰褐色,有多數淡褐色小點狀皮孔及細縱紋,並可見灰白色半月形的葉痕和棕黃色的葉芽。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桑枝條
  • 別名:桑條
  • 是否處方藥:處方藥
  • 主要適用症:風寒濕痹,四肢拘攣,腳氣浮腫,肌體風癢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熬膏;外用:煎水熏洗
簡介,藥材,化學成分,炮製,性味,歸經,功用主治,用法與用量,選方,名家論述,

簡介

桑枝 (《本草圖經》)
【異名】桑條(《本草圖經》)。
【來源】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
植物形態詳桑葉條。
【採集】春末夏初採收,去葉,略曬,趁新鮮時切成長30~60厘米的段或斜片,曬乾。

藥材

乾燥的嫩枝呈長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0.5~1厘米。
外表灰黃色或灰褐色,有多數淡褐色小點狀皮孔及細縱紋,並可見灰白色半月形的葉痕和棕黃色的葉芽。
質堅韌,有彈性,較難折斷,斷面黃白色,纖維性。
斜片呈橢圓形,長約2毫米。
切麵皮部較薄,木部黃白色,射紋細密,中心有細小而綿軟的髓。
有青草氣,味淡略粘。
以質嫩、斷面黃白色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江蘇、浙扛、安徽、湖南、河北、四川等地。

化學成分

桑枝含鞣質,游離的蔗糖、果糖、水蘇糖、葡萄糖、麥芽糖、棉子糖、阿拉伯糖、木糖。
莖含黃酮成分桑素、桑色烯、環桑素、環桑色烯。
木材含桑色素、柘樹寧、桑酮、四羥基芪、二氫桑色素、二氫山柰酚。

炮製

桑枝:揀去雜質,洗淨,用水浸泡,潤透後,切段,曬乾。
炒桑枝:取淨桑枝段,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淡黃色,放涼。
另法加麩皮拌炒成深黃色,篩去麩皮,放涼。
(每桑枝段100斤,用麩皮20斤)酒桑枝:取桑枝段用酒噴勻,置鍋內炒至微黃色,放涼。
(每桑枝段100斤,用酒15斤)

性味

苦,平。
①《本草圖經》:平。
②《綱目》:苦,平。
③《醫林纂要》:甘辛,平。
④《本草再新》:味清苦,微寒,無毒。
桑頭:味苦,性寒,無毒。

歸經

入肝經。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陰經。
' ②《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

功用主治

祛風濕,利關節,行水氣。
治風寒濕痹,四肢拘攣,腳氣浮腫,肌體風癢。
①《本草圖經》:療遍體風癢乾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嗽,消食;利小便,兼療口乾。
②《本草蒙筌》:利喘嗽逆氣,消焮腫毒癰。
③《本草匯言》:去風氣攣痛。
④《本草備要》:利關節,養津液,行水祛風。
⑤《玉楸藥解》:治中風歪斜,咳嗽。
⑥《本草再新》:壯肺氣,燥濕,滋腎水,通經,止咳除煩,消腫止痛。
⑦《嶺南採藥錄》:去骨節風疾,治老年鶴膝風。
⑧《現代實用中藥》:嫩枝及葉熬膏服,治高血壓,手足麻木。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2兩;或熬膏。
外用:煎水熏洗。

選方

①治臂痛:桑枝一小升。
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無時。
(《本事方》) ②治水氣腳氣:桑條二兩。
炒香,以水一升,煎二合,每日空心服之。
(《聖濟總錄》) ③治高血壓:桑枝、桑葉、茺蔚子各五錢。
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升。
睡前洗腳30~40分鐘,洗完睡覺。
(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雙桑降壓湯) ④治紫癜風:桑枝十斤(銼),益母草三斤(銼)。
上藥,以水五斗,慢火煎至五升,濾去渣,入小鐺內,熬為膏。
每夜臥時,用溫酒調服半合。
(《聖惠方》桑枝煎)

名家論述

《本草撮要》:桑枝,功專去風濕拘攣,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