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散文

桐城派散文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

劉永鑫編著的《桐城派散文》為叢書之一,介紹了桐城派散文的有關內容。

《桐城派散文》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桐城派散文
  • 含義:桐城一派的散文
  • 特點:宣傳儒家思想
  • 代表程朱理學
文章特點,桐城派簡介,思想,

文章特點

桐城派散文,即桐城一派的散文。
桐城派的散文,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語言則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他們的許多散文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在文風上,是選取素材,運用語言,只求簡明達意、條例清晰,不重羅列材料、堆砌辭藻,不用詩詞與駢句,力求“清真雅正”,頗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順通暢,尤其是一些記敘文,如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論點鮮明,邏輯性強,辭句精練;寫景傳神,抓住特徵,細節盎然,寄世感嘆;傳狀之文,刻畫生動辭;紀敘扼要,流暢時晰。平易清新,是整體流派特點。散文名篇有:方苞《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記》。辭賦大師潘承祥先生評價道:“桐城古文運動,是唐宋古文運動的繼續、發展、終結。”。

桐城派簡介

桐城縣是屬於安徽省安慶市管轄。雖然歷史的文人較多,但經濟發展很一般。學習風氣尚可。
桐城派 ,即桐城文派,又稱: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均系安徽桐城市人,故名。
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壇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廣、綿延時間久,文學史所罕見。八股文的出名之地。
桐城,春秋為桐子國,唐至德初建縣制。古縣名始於宋,崛起於明,鼎盛於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清朝乾隆年間世人對桐城文章的讚譽。桐城派,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錢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論和創作實踐上,初步體現桐城派的某些特徵,是桐城派前驅。
桐城派,有1200餘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種著作、數以億字的資料---這些數字就是崛起於200餘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200餘年間創造出來的文明成果。
“桐城派”奠基人---戴名世(1653~1713);方 苞(1668~1749)。
方苞、劉大櫆、姚鼐被尊為“桐城三祖”。
“姚門四傑”梅曾亮管同方東樹姚瑩
桐城派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 鼐,姚 瑩,曾國藩吳汝綸馬其昶
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於方苞,經劉大魁、姚鼐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

思想

桐城派的“載道”思想,適應清朝統治者提倡程朱理學的需要;“義法”理論,也能為“制舉之文”所利用,故得以長盛不衰。他們在矯正明末清初“辭繁而蕪,句佻且稚”(方苞《書柳文後》)的文風,促進散文的發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姚鼐編選《古文辭類纂》,流傳尤廣。
代表人物圖片代表人物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