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鎮(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桃源鎮)

桃源鎮(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桃源鎮)

桃源鎮隸屬於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位於大田縣西部,地處永安、大田、漳平三縣交界,距大田縣城51千米。設有泉三高速公路互通口,省道307線貫穿全境,距鷹廈鐵路嶺頭火車站12公里,全轄13個行政村,53個自然村,21個黨支部,黨員756人,總人口2.28萬人,總面積214.9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797畝, 山場面積150452畝,素有“世外桃源”之稱。有六條河流流境後匯入九龍江。1990年開通程控電話450門,是全縣第一個開通程控電話的鄉(鎮)。桃源鎮國有林場、赤頭坂采育場、國營東風農場、縣良種場、大田三中均在轄區內。

桃源鎮先後榮獲國家級生態鎮、省級文明鎮、全省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示範鎮、省環境優美鄉鎮、綠色鄉鎮、市級文明鄉鎮、平安鄉鎮、爭創農村經濟發展十佳鄉鎮、縣先進鄉鎮黨委、金融信用鎮等多項榮譽,列入三明市“中心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桃源鎮
  • 外文名稱:Taoyuan town 
  • 別名:桃園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桃源村,桃新村,藍玉村,廣湯村
  • 政府駐地:桃源村
  • 電話區號:0598
  • 郵政區碼:366101
  • 地理位置:北緯25°17′,東經117°34′
  • 面積:214.93平方公里
  • 人口:2.28萬人
  • 方言:桃源話,閩南話,客家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
  • 著名景點:安良堡,滎陽祠
  • 車牌代碼:閩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藏資源,人口民族,政治,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歷史文化,地方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桃源原名桃園,明末以唐詩“桃花園裡可耕田”得名。後閩南人移居舊街,稱為“世外桃源”,改名桃源。
原屬漳平聚賢里,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劃給大田縣。
清代屬聚賢里桃源社。
民國初年置桃源鄉,
民國9年(1920年)建鎮,
民國21年與上京合併改稱桃源區,
民國29年復鎮,
民國31年改鄉。
1950年2月屬縣第二區,
1957年撤區並鄉時,成立桃源鎮,
1958年與上京合併成立桃源人民公社,
1961年上京劃出另立公社,
1984年改鄉,
1992年撤鄉建鎮。

行政區劃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350425104201
121
桃源村委會
350425104202
220
西安村委會
350425104203
220
東坂村委會
350425104204
220
橋山村委會
350425104205
220
翁厝村委會
350425104206
220
前厝村委會
350425104207
220
前村村委會
350425104208
220
廣湯村委會
350425104209
220
楊坑村委會
350425104210
220
上舉村委會
350425104211
220
蘭玉村委會
350425104212
220
桃林村委會
350425104213
122
桃新村委會
行政村
名 稱
村所在
地地名
村民小組
(個)
轄 區 自 然 村
桃 源
新 街
11
桃源 新街 舊街 爐豐 梅里 仙頭 下土樓 柯厝 燕窩 谷口 連坑
東 坂
東 坂
8
東坂 東安 上東坂 下東坂 大份 新村 黃山頭
西 安
前 洋
10
西安 前洋 內洋 王山 石寨 西溪
橋 山
火燒橋
4
火燒橋 斜山 圳後壟 陳厝前
翁 厝
翁厝坑
3
翁厝坑 蓮花山 西坪 油楻前 苦山爐 嶺頭岬 早達 岬頭坪
藍 玉
藍 田
5
藍田 玉田 浮山
前 厝
武 陵
3
武陵 東山 西山 土坑 前厝坑
上 舉
上舉林
4
上舉林
楊 坑
楊 坑
6
楊坑 下舉林 豐城
前 村
前 村
8
前村 安和 徐坑頭 葉莊
廣 湯
湯 溪
7
湯溪 橫洋 嶺後 盂丘 廣前 許東京 溪尾
廣濟 竹坑頭
桃 新
桃 新
3
桃 林
桃 林
3

地理位置

桃源鎮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西部,永安、大田、漳平三縣交界處,北緯25°17′、東經117°34′,東鄰上京鎮,西連永安市西洋鎮,南靠漳平市城口鄉,北接永安市青水畲族鄉。境域屬丘陵小盆地,西北高,東南低,千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其中香菇侖最高,海拔1246米,大部分地區海拔450~820米。桃源、廣湯、上田、十八溪等6條小溪匯入九龍江。

氣候特徵

桃源鎮地處戴雲山西側,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適中,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8.3℃,最高36℃,最低-0.5℃,常年無霜期230~311天,年降雨量1040~2435毫米。

植物資源

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甘薯、大豆、馬鈴薯、大小麥、玉米、烤菸、席草、柑桔、茶葉。高山優質茶、油茶、木薯等特色農業產業。林業以杉、松、毛竹為主,有毛竹5000畝,油茶2400畝。桃源自古以盛產大米、大豆聞名。

動物資源

礦藏資源

礦產資源有瓷土、粘土、石灰石等,石灰石儲量約1800萬噸。下東坂有一連片草場,可利用面積500畝。廣湯湯溪上升溫泉水溫69℃,出水量2.16升/秒。所產瓷器曾銷往國外,大富山牌水泥榮獲福建省優質產品稱號。

人口民族

全轄13個行政村,53個自然村,21個黨支部,黨員756人,總人口2.28萬人。桃源系多姓聚居之地,來自13個省45個縣,姓氏102個,多為漢族,有畲族800人,方言為大田桃源話、閩南話、客家話3種。

政治

綜述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文化事業

教育事業

福建省大田縣第三中學
桃源中心國小
桃源中心幼稚園

醫療衛生

桃源鎮衛生院

歷史文化

桃源原屬漳平縣聚賢里,明嘉十四年(公元1535年)劃歸大田。該地處於閩西北通往閩南交通要道,往來客商如織。古時沿海口岸到內陸的物流運輸多靠肩挑,而挑夫多為閩南人,永春人氏見有商機便在此地設定客棧,挖得“第一桶金”後,又招引眾多鄉親到此,一則共同淘金,二則相互照應,天長日久在三角街地帶便漸成村落。因當初居民多數來自永春,而永春又因古稱“桃林場”和母親河為“桃溪”的緣故而俗稱“桃城”,故而該村落由居民來源得名“桃源”。又因該地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自然環境優美,各方人氏逐漸匯集,和睦相處。經過漫長的歷史年代,居民由少變多,村落從小變大,由鄉村衍變為集鎮。

地方特產

土特產有紅菇、香菇、草蓆、冬筍、米燒酒等。

風景名勝

安良堡位於福建三明大田桃源東坂村,建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歷時5年建成。安良堡南北橫40米,東西縱35米,占地面積近1500平方米,沿山勢所建;圍牆上建有48間房間,高達14米的落差使錯落有致、逐漸遞增的堂屋更顯氣勢非凡。福建土堡區別於福建土樓、江西圍屋、廣東廣西圍攏屋、廣東開平的碉樓,是土生土長、獨一無二的鄉土性建築,數量少,建築形式、立面效果比土樓生動活潑,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桃源滎陽祠是福建鄭氏大宗祠之一,俗稱“十八戶”祖祠,是民族英雄鄭成功遠祖之祖祠,列為福建省“八閩名祠”,屬大田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向省申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滎陽祠始建於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至今已941年了。歷經近千年風雨,滎陽祠分別於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1948年,1994年三次重修。每年農曆八月初一為祭祖大典之日。滎陽祠立壬向丙兼子午,座落在桃源梅里洋,以“梅花落地”之地形著稱於世,占地105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610平方米。這裡交通便利,省道307線貫穿全境,“泉三”高速公路在此設有互通口,距本祠約200米。大田縣桃源《鄭氏族譜》(明崇禎二年修)記載:桃源滎陽祠尊鄭沖(西晉、開封人)為遠始祖,其後裔鄭威居光州固始,於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率眾家軍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後居漳州府龍巖縣聚賢里(即今大田桃源鎮);鄭軌南湖鄭莊公之後裔,龍巖縣儒學正堂鄭稻第三子,於南宋淳佑十年(公元1251年)遷居龍巖縣聚賢里高坂(即今大田桃源鎮梅里)。清朝康熙十七年重修時,後人將鄭威、鄭軌稱為一世祖。

著名人物

鄭超然(1920~1945年)
鄭超然,化名鄭青華,民國9年(1920年)出生於大田桃源鄉王山村。
民國24年國小畢業,以優良成績考上大田簡師,後轉學永安大湖師範,民國27年夏返鄉,不久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28年春至民國30年,地下黨派他到上京、桃源永安西洋國小任教,以教師職業為掩護,從事黨的秘密活動,建立地下交通站。
民國31年2月,鄭超然任中共閩中工委的大(田)、永(安)、寧(洋)邊委委員。他首先做好一家人的思想工作,又通過一家人的宣傳活動,使本村大多數貧苦農民都支持地下黨領導的革命鬥爭,該村成為黨組織和游擊隊可以半公開活動的基點,閩中工委游擊隊於民國32年3月在該村北山進行軍政訓練。
民國33年5月,鄭超然任中共閩西北特委宣傳部副部長,參加了攻打上京鄉公所戰鬥和尤溪石頭坑突圍之戰。民國34年9月,在大田龍門的奪槍戰鬥中,部隊遭敵重兵圍追堵截,突圍到桃源水盂曲時,鄭超然腿部中彈,戰友林英才要扶他突圍,他堅決拒絕,說:“不要管我,你們趕快沿溝底撤出去!”他終因流血過多而犧牲。時年25歲。
肖冠槐(1915~1945年)
肖冠槐,又名明甫,民國4年(1915年)出生於大田縣桃源鄉藍玉村農民家庭。民國27年國中畢業後,到上舉村國小任教。有一次漳平城口一股土匪到上舉掠奪財物,肖冠槐果斷地組織村民伏擊匪徒,使上舉人民免受一場災難。
民國27年春,肖冠槐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中共大田縣委成立,肖冠槐任縣委委員兼第四區委書記。民國31年至33年,肖冠槐先後任中共大田縣委、閩中工委、閩西北特委委員、-部長,兼任大(田)永(安)寧(洋)邊委書記和特委游擊隊長。他對革命忠心耿耿,盡職盡力做好-工作。他在上京鄉豐田村教書期間,向民眾宣傳革命真理,發展一批農民黨員,並把豐田建成可靠的基點村。
民國33年7月,省保全處派重兵對大田地下党進行圍剿。當時縣長李忠錟令桃源鎮長鄭冠雄對肖冠槐勸降,以官職和重金為誘鉺,但肖決不動搖。9月17日晚,肖潛回家裡,說服家人,把自己剛建不久的房子放火燒掉,以示革命到底的決心。
民國34年抗戰勝利前夕,中共福建省委決定開闢閩贛邊根據地,派黃扆禹、游棟帶領武工隊於6月12日到尤溪八字橋石頭坑紙寮與閩西北特委游擊隊會師,被尤溪縣保全隊一百餘人重重包圍,游擊隊邊打邊撤,隊員林序首中彈倒下,肖冠槐為背走負傷戰友,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0歲。
王振標(1906~1984年)
王振標,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出生在大田桃源鄉廣湯村,父親早逝,從小務農。他一心撲在培育水稻良種上,被譽為“農民育種家”。
解放初期,水稻“尤溪早”在桃源一帶發生嚴重稻瘟病,他萌發培育抗病良種的念頭。1950年秋,他看到同村的王亦修種的“禾佳”品種,未見“赤吊”(穗頸稻瘟)病,便從禾佳中選出穗大粒滿種性一致的種子,經過三年精心試種,在不同土質、不同海拔的田段中都獲得高產。年復一年,其產量逐年提高,深受民眾歡迎。至1964年,桃源全鄉種植6000畝,占該鄉單晚面積的60%,其產量比“尤溪早”增產26%,有的成倍增產。1965年,在三明地區各縣推廣都獲得好收成,“禾佳”被列為全區單晚十大優良品種之一。
“禾佳”的成功使王振標更加發奮。1964年,他又從單晚“梅峰2號”選出一斤半大穗型變異植株,採取單粒培植,育出比“禾佳”增產36%的良種。
1965年和1968年,他出席省、地勞模會,省農學院聘為特約研究員。1968年11月,王被選為大田縣革委會副主任,197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2年正式轉為17級農技員。1984年去世,享年78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