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鎮(江蘇省睢寧縣桃園鎮)

桃園鎮(江蘇省睢寧縣桃園鎮)

桃園鎮地處蘇皖交界,西與皖靈毗鄰,東依睢寧縣城。交通暢達,古時就有“兩省通衢,桃園為關”之說,機場路、寧徐高速公路、104國道、泗八省際公路均穿境而過。全鎮總面積120平方公里,素有“蠶桑之鄉”和“結義之鄉”的美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桃園鎮
  • 外文名稱:Tao Yua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
  • 下轄地區:25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桃元路108號
  • 電話區號:0516
  • 郵政區碼:221222
  • 地理位置:江蘇北部、睢寧縣西部
  • 面積:120平方公里
  • 人口:7萬(2014年)
  • 方言睢寧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機場:徐州觀音國際機場
  • 火車站睢寧站、觀音站
  • 車牌代碼:蘇C
位置境域,沿革,行政區劃,農業牧業,科學經濟,民風概況,歷史故事,

位置境域

桃園鎮位於北緯 33°52′00.996″,東經117°48′08.525 ″,距縣城區15公里。東鄰經濟開發區,南界官山鎮、李集鎮,西接安徽省靈璧縣高樓鎮,北至嵐山鎮。境內睢桃路橫貫東西,泗八路縱貫南北,直通104國道。北傍觀音機場,南據新龍河水道。
區域內轄25個行政村,168個村民行政組,152個自然莊,18094戶,70820人,總面積 104.14平方公里,耕地8.2萬畝。有白塘河,龍河,田河,白馬河,徐沙西支河,新龍河,潼河等過境,加之開鑿的大型溝渠可供舟楫之便,可用於蓄,灌,排,沖;另有汪塘800之多,可調節水蓄,且可養禽,蚌,魚、蟹,能植蒲,蘆,菱、藕。

沿革

1949年為桃園區,1958年改為公社,1983年建鄉,1996年建鎮。1996年,面積52平方千米,人口4.4萬人。轄桃園、西胡、魏窪、打網劉、常台、卓前、散卓、白莊、任廟、子仙、袁海、常莊、宋樓、小時、彭井、前彭、大許、丁泗衙、湯莊、魯廟、南陳集、姚窪、蔣東、蔣西、後台等25個行政村。2000年4月,撤銷朱集鄉,併入桃園鎮,面積119.2平方千米,人口8.02萬人,轄4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桃園村。2008年末,面積119平方千米,人口83013人,轄桃園、桃李、蔣胡、朱彭、宋樓、彭井、散卓、後台、常台、丁衙、南陳集、任廟、姚窪、魏窪、袁海、小時、仔仙、袁店、劉樓、魏圩、馬場、朱集、金莊、金橋、王橋、王營、蘇河、呂窪、胡灘、邱胡等3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桃園村。
朱集鄉位於江蘇省徐州睢寧縣西南部,距縣城10千米。1949年建朱集區,1958年改公社,1983年建鄉。1996年,面積67.2平方千米,人口3.5萬人,轄先鋒、馬場、袁店、邱胡、金橋、王營、魏圩、邢莊、胡灘、蘇河、南魏、呂窪、李樓、周河、劉樓、金莊、前趙、北魏樓、王橋、彭艾、朱集、陸灣、凌集、袁小樓24個行政村。古蹟有“九女墩”遺址。2000年撤銷併入桃園鎮。

行政區劃

320324106:~001 121桃園社區 ~002 122仔仙社區 ~003 220魏圩社區 ~004 123朱集社區 ~005 122朱彭社區 ~202 220魏窪村 ~203 220任廟村 ~204 220散卓村 ~206 220袁海村 ~207 220小時村 ~208 220宋樓村 ~209 220丁衙村 ~210 220彭井村 ~211 220桃李村 ~212 220陳集村 ~213 220後台村 ~214 220姚窪村 ~215 220蔣胡村 ~216 122常台村 ~217 220馬場村 ~218 220袁店村 ~221 220胡灘村 ~222 220蘇河村 ~224 220呂窪村 ~226 220王橋村 ~227 220劉樓村 ~228 122金莊村

農業牧業

桃園鎮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物產豐富,農業生產以蠶桑和優質糧為主,桑園面積5萬畝,年產鮮蠶10萬擔,是江蘇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蠶桑基地,享有“蠶桑之珠”的美稱,絲紡業成為桃園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主要支柱產業。林、牧業、養殖業發展迅速,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根本改善,農業技術推廣成效顯著,農業經營模式進一步最佳化,高產高效優質農業初步形成,一大批“農”字號龍頭企業不斷湧現。

科學經濟

近幾年來,桃園鎮從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高度出發,加快了以小城鎮建設為主體的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郵電、廣電、文化、衛生娛樂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新型城鎮,成為蘇北商貿的風水寶地,加之具有優良的投資環境、人文環境、發展環境和完善的保護政策,使這裡成了外來客商投資興業的熱土,推動了全鎮民營經濟快速高效發展。
全鎮民營企業數已達129家,私營從業人數達1萬餘人,工業營業收入達8億元,其中2002年以來,新上工業項目65家,累計固定資產投資超41000萬元,新增和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新增規模列統工業企業8家,共有50多位外地客商前來落戶投資,逐步形成了板材加工、金屬製造、食品加工、化工生產、紡織繅絲等五大支柱產業。工業入庫稅收由2002年的101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900萬元,年銷售收入超過50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28個,連續四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先進鎮。
桃園鎮廣大幹部、民眾、客商不屈不撓,不驕不躁,繼續走好“結義”之路,聯手興鎮。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把發展工業經濟作為“富民強鎮”第一方略,突出優勢產業、豐富資源、潛在市場三大招商重點,打好招商引資攻堅戰,實現外來經濟和本土創業比翼雙飛,個體、獨資、股份經濟充分發展的工業格局。

民風概況

桃園人豪爽、自信、熱情,民風純樸、地道,古樸典雅的民間藝術與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和燦爛的文明相融貫通,使精神文明建設走上了一個嶄新的平台,形成了“人氣提升、經濟提速、社會提效”的發展氛圍。 全鎮政治穩、人心順、事業興、百事旺,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
從桃園鎮走出去的名人亦有不少,現任國家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中共十七屆中央委員的魏禮群先生就是桃園鎮魏窪村居民。該鎮宋樓村宋波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先後在連雲港生活網以及無錫入口網站二泉網擔任頻道編輯,行銷策劃等職,參與策劃執行多項大型活動,現任中國最大的水晶行業B2C平台“水晶購物網”的網路運營負責人。
桃園交遠風,滄海變桑田。來吧,讓我們相約桃園。這裡有美麗的傳說、和熱情好客的桃園人的情愫,這也正是海內外有識之士投資創業所企盼的環境。

歷史故事

傳說,東漢延安三年(公元198),取慮縣城(今安徽高樓鎮)東二十里許,有一條驛道,南通大李集、蚌埠、淮南,北通下邳郡。是年初春的一天,從大李集方向飛來一批兵馬,由於人多馬疾,塵土飛揚,遠遠望去,一片黃煙滾滾。為首一員大將,身高七尺五,兩耳垂肩,雙手過膝,面如冠玉,背挎雙股劍,年約不惑;第二匹馬上的大將,身高九尺,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身背82斤青龍偃月刀;再後邊一位是身高八尺,豹頭環腰,燕頜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身背丈八點鋼矛;他們就是當年赫赫有名屢勝黃巾賦的劉備、關羽、張飛三大英雄,是奉曹操(丞相)之命向下邳再去攻打呂布的。
他們從淮南而來,已跑三百里路程,在人困馬乏,有點昏迷疲憊之時,不知不覺便進入一片桃林花海之中。只見落花繽紛,花香醉人,劉備甚異之,隨下令停止前進,埋鍋造飯。
士兵們休息等待吃飯,他們三人下馬一邊在桃花園散步,一邊欣賞桃花美景,觸景生情,勾起了往事的回憶。張飛說:“這片桃花林怎和我家房後的桃花園相似呢?”不由得使劉、關二人也想起了“桃園三結義”之事,劉備說:“你家房後那桃園是結義桃園,而這片桃園可是世外仙境——神仙桃園啊”。關公也便感慨萬分地說:“我們三位弟兄從結義桃園來到神仙桃園,將來都要成為神仙了!”張飛更是斬釘截鐵地說:“不是將來能成神,而現在要成神!我們要擁戴大哥做皇帝!想想三位弟兄戎馬倥傯十多年來,打了那么多的勝仗,還要遭人白眼,聽人指使,這種窩囊氣決不能再受啦!”關公聽了,也發出了肺腑之言:“三弟言之有理,說出了三人的心聲。我們要忠心耿耿地擁護大哥做皇帝,決不能再聽曹操的啦!”劉備聽了便十分感激地說:“我何償不想啊,只是時機尚未成熟;這次到了下邳,我要看形勢。因為曹呂必有一敗,只有審時度勢,見機行事,才能成大事也。總之,今天在這桃園裡,就以桃園作證,不稱王者,誓不為人!”於是三人再次跪拜天地,隨機在一棵較為粗大的桃樹幹上刻寫:玄德、雲長、翼德三人從此經過,誓此稱王紀念地。古邳大捷後,曹操把貂蟬賜給劉備,劉備不納,貂蟬撞死。傳說是劉備安排糜竺把貂蟬運到取慮城東桃花園葬之,糜竺因走水路,越過桃園,便在水湖東岸葬之,後又傳為“九女墩”。由於這片桃園久盛不衰,居住的人煙逐年增多,村莊不斷增大,桃園地名由此而形成。
到了唐朝末期,桃園村有一對打魚的卓姓夫婦在水湖中打出一個肉球,帶回家切開是一位能說話的嬰兒,長到12歲時就離開父母外出神遊,後來成了仙人,在水湖東岸所形成的村莊自然以娃子成仙的傳說命名子仙莊。後來,子仙莊與桃園莊逐年擴大相連成一個大村莊,隨著人們貨物交易及生活所需,這裡便自然形成一個小集市。當時這裡的百姓居東者說是子仙人,居西者說是桃園人,而居住中間者或說桃園或說子仙,一直混淆不清。後因五代後周太祖顯德年間(公元950)柴榮(後為周王)曾在子仙賣傘,留下古蹟車轍(舊縣誌記載),傳為佳話。到了元代,這裡便以子仙地名建社,而且是當時睢寧縣轄20個社之一。明初至民國18年(1929年)一直稱為子仙鄉。直至民國19年(1930年)取消市、鄉制,改為縣、區制,子仙劃為於睢寧第五區。1949年才改稱桃園區。1957年撤區並鄉稱桃園鄉,1958年成立桃園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桃園鄉。2000年與東鄰朱集鄉合併為桃園鎮。
桃園鎮魏窪村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的八路軍進入睢寧後,第一次與日軍激戰的地方,此次魏窪戰役擊斃日軍一百餘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