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僮族自治區

桂西僮族自治區

桂西僮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舊行政區劃名,1952年設定(副省級),屬於廣西省(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管轄,下轄包括34縣或縣級自治區。轄地內僮族約有525.7萬人,占總人口的62%,其他少數民族占7%,漢族占3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桂西僮族自治區
  • 別名桂西僮族自治州
  • 行政區類別:副省級行政區
  • 所屬地區:廣西省
  • 下轄地區:34縣或縣級自治區
  • 政府駐地:南寧市
  • 地理位置:廣西省西部
  • 面積:134463平方公里
  • 人口:約八百四十萬
簡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人口分布,史料記錄,民族團結,大興水利,互助合作運動,提高民族文化教育,推進壯文壯語發展,推進壯戲等民族藝術文化的傳承,大事記,

簡介

桂西僮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舊行政區劃名,1952年設定(副省級),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1952年9月, 根據中央人民政府8月批准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精神和廣西省人民政府的指示,省民委召開了全省民族工作會議,討論成立桂西僮族自治區的有關問題, 制定籌備工作方案。經請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並由中南軍政委員會批准,1952年10月9日成立了桂西僮族自治區籌備工作委員會,覃應機(僮族)為主任委員,趙卓雲謝鶴籌(僮族)為副主任委員,趙世同黃現璠等人為委員,著手籌建桂西僮族自治區。根據經省人民政府修正通過的《桂西僮族實行區域自治籌備工作方案》,根據地區面積及人口情況和《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第七條規定,桂西僮族自治區的行政地位相當於專員公署一級,自治區自治機關為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並受廣西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11月先後召開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進行傳達與宣傳,並通過民主協商,選舉產生了桂西僮族自治區首屆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共785人,其中僮族代表510人。
1952年桂西僮族自治區成立紀念章1952年桂西僮族自治區成立紀念章
1952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在廣西西部設定廣西桂西僮族自治區(行政公署級,為建國初期設立的相當於省級的地方行政機關)1952年12月3日至9日,桂西僮族自治區首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南寧隆重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僮、漢、瑤、苗、侗、倮倮、毛南、仫佬、仡佬、回、水家等民族的代表,共776人。會議遵照黨中央的民族政策建立桂西僮族自治區,會議通過了《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施政綱要》、《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暫行組織條例》、《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員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委員選舉辦法》。選舉覃應機為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謝鶴籌(僮族)、馮壽天(漢族)為副主席[後增補謝扶民(僮族)、梁華新(僮族)為副主席],委員黃舉平(僮族)、黃現璠(僮族)、趙世同(僮族)、楊文貴(苗族)、莫虛光(侗族)、趙樂群(僮族) 等29人。12月10日上午,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大會在南寧隆重舉行,5萬多各族各界人民民眾參加了大會,覃應機主席在大會上致詞,莊嚴宣告桂西僮族自治區正式成立。

行政區劃

桂西僮族自治區成立時區政府駐南寧市,轄百色、宜山、賓陽、崇左4專區,包括宜山專區的羅城、環江、河池、南丹、天峨、忻城、都安、宜山、三江、大苗山;賓陽、崇左專區的馬山、武鳴、隆安、扶綏、鎮都、大新、龍津、崇左、寧明、上林、邕寧;百色專區的隆林、田林、凌樂、鳳山、東蘭田陽田東、平果、德保、靖西、鎮邊、百色欽州專區所屬的上思等34縣或縣級自治區。轄地內僮族約有525.7萬人,占總人口的62%,其他少數民族占7%,漢族占31%。
桂西僮族自治區(州)人民政府主席覃應機桂西僮族自治區(州)人民政府主席覃應機
1953年4月23日,撤銷永淳縣,其行政區域分別併入橫縣、邕寧、賓陽3個縣;同時賓陽、崇左兩專區合併置邕寧專區。1954年,撤銷邕寧專區,所屬各縣由桂西僮族自治區管轄。1956年3月2日,桂西僮族自治區更名為桂西僮族自治州;百色專區、宜山專區分別改為百色地區、宜山地區工作委員會,作為桂西僮族自治州的派出機關。至此,桂西僮族自治州管轄南寧、百色、宜山3個地區及所屬38個縣和3個自治縣。1957年12月20日, 撤銷桂西僮族自治州和所轄百色、宜山兩地區,分別設立邕寧專區、百色專區和宜山專區。1958年11月14日,邕寧專區更名為南寧專區。1959年,南寧市交由南寧專區管轄。1962年,南寧市復為自治區直轄。1971年,南寧專區改稱南寧地區。

歷史沿革

1956年3月2日,廣西桂西僮族自治區一屆人大二次會議在南寧召開,會議根據憲法和國務院規定,通過改桂西僮族自治區為桂西僮族自治州,大會選舉覃應機為自治州州長,李均、梁華新、藍昌法(瑤族)、楊文貴(苗族)、莫虛光(侗族)、趙樂群(壯族)為副州長,黃現璠等人當選為自治州人民委員會委員。隨著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誕生以及憲法中關於民族區域自治原則及政策的深入宣傳和貫徹實施,壯族人民強烈要求建立省一級的壯族自治區,以便和壯族在祖國大家庭的位置相稱。這個願望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1956年9月27日,周恩來副主席代表中共中央召集出席黨的八大的陳漫遠韋國清(壯族)、覃應機陳再勵盧紹武(壯族)、郝中士、李殷丹、王夢周等9名廣西省委常委談話,倡議建立省一級的壯族自治區。根據周恩來的倡議,9名常委於當年10月2日給中共中央統戰部寫了《關於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問題的意見》。同年12月2日,中共中央批覆同意這一意見,並要求中共廣西省委研究執行。同年12月20日,鑒於正在籌建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務院會議作出了撤銷桂西僮族自治州的決定。
桂西那坡黑衣壯原始生態風情園桂西那坡黑衣壯原始生態風情園

人口分布

桂西僮族自治區總面積共為134463平方公里,自治區境內,除僮族外,還有苗、瑤、侗等十一個少數民族漢族人民;其中僮族約五百四十萬人,苗族瑤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共約六十餘萬人,漢族約二百三十萬人,全自治區人口共約八百四十萬人。這是中國目前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區中人口最多的一個自治區。

史料記錄

民族團結

桂西僮族自治區成立以來,桂西各族人民,在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已把自治區建設得更加美好了;自治區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事業都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首先,自治區成立後,在桂西地區內出現了從來沒有的民族團結的新氣象。如田東縣三區作登街的僮族農民,在土地改革中把三千多斤糧食的鬥爭果實送給了缺糧的新發鄉的瑤族兄弟,男女二百多人敲鑼打鼓送去;瑤族人民也集合一百多人以感激的心情來半路迎接。鳳山縣六區朗漢屯瑤胞三十一戶移住山下時,許多僮族農民自動去幫助瑤胞蓋房子。靖西縣新造鄉發現有二百多隻猴子損害農作物,這鄉僮族人民因缺乏打猴子的經驗,就去請打猴子有經驗的苗族兄弟來幫助;苗族兄弟一直幫助他們把猴子打完。這些新事情,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但在自治區成立後在桂西的每一個山城和鄉村,都可以看到和聽到。各族人民已經親密地團結在一起,消除了歷史上造成的民族間的互相仇視和互不信任心理。

大興水利

在各族人民的積極努力和人民政府的幫助下,桂西僮族自治區內當年共興修小型水利一萬多處,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四處、抽水機站六個。這些水利工程共擴大與鞏固受益農田達一百萬畝,其中僅大型水利工程之一的賓陽塘來水庫即可灌溉農田三萬多畝。這樣不但使很多地區的農田免受旱災的威脅,而且已使部分地區的一季稻田變成了二季稻田。如扶綏縣岜盆村僮族農民改種兩造的田即有一千八百多畝,大量增產了糧食,早稻的每畝最高產量有達六百七十多斤的。人民政府為了滿足自治區內各族農民生產上和生活上的要求,並發放了四百三十多億元的農業貸款,一百多億元的救濟金。據不完全統計:各族農民用這批貸款已購得耕牛一萬三千多頭,農具十七萬多件,種籽一萬二千多擔,很多農戶都解決了缺乏生產資料的困難。

互助合作運動

僮族人民在農業生產方面是有豐富的經驗的,是我國歷史上很早就學會種水稻的民族之一。他們種的水稻整齊而均勻,禾苗也長得很結實;同時,他們很早就有了“幫工背工”(變工互助)的習慣。十九世紀50年代土地改革勝利完成後,為適應發展生產的需要,在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這種“幫工背工”的優良習慣,已在原有基礎上大大提高了一步,互助合作運動也蓬勃地展開了。僅原邕寧專區的十五個縣和宜山專區各縣就有互助組五萬二千多個,參加人數共八十八萬多人,其中常年互助組有二千八百多個。百色專區靖西縣龍顯鄉龍首屯去年沒有幫工互助組,當年組織了十八個互助組。互助組一般都獲得了豐收,並出現了不少模範互助組和勞動模範。平果縣李春花模範互助組所種穀物,今年就比去年增產三成四。自治區內各族婦女也組織起來了。她們的勞動和男人一樣強,目前參加互助組的婦女,已占全自治區勞動婦女百分之十五以上。賓陽縣包括一部分勞動婦女的楊祖露互助組水稻產量比一九五一年分散單幹時增加了七成九。自治區內不少縣份都召開了勞動模範大會,進一步推動了生產。

提高民族文化教育

各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提高后,對文化的要求也就更迫切。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為了適應這一需要,已在區內各縣擴充和興建了文化館及收音站;增設了民族中學、民族師範學校和一般學校,並擴充了原有學校的設備。僅自治區所轄百色專區的完全國小和鄉國小就發展到了三九〇四所,學生增加到二六九、四七九人。如百色縣一區第二完全國小學生比一九五〇年增加了四倍。全百色專區平均每一個區有兩所以上的完全國小,每一個鄉有兩所至三所鄉國小;今年下半年在人民政府幫助下,全專區民族國小還增設了一百六十六班,民族國小教師也增至六千四百多人。大部分教師都學習了民族語言,並用民族語言授課。全專區的中等學校已增加到十三所,還有兩個師範學校,中學和師範的學生共達六九三五人。

推進壯文壯語發展

1955年4月27日,廣西僮族文字問題座談會在南寧舉行,討論了僮語的基礎方言、標準音和文字方案問題。
1955年12月10日,僮文方案(草案)公布。
1956年3月19日,廣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州壯文學校在武鳴成立,州長覃應機兼任校長。該校的任務是培訓壯文幹部,推行壯文。第一期學員1100人,為自治州在職幹部、國小校長、國小教師等。要求達到“能讀、能講、能寫、能教”壯文,成為基層推行壯文的工作人。

推進壯戲等民族藝術文化的傳承

在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桂西僮族自治區第一次民間文藝觀摩會演大會”於1955年1月3日在廣西南寧開幕,10日結束,共舉行了8天。這次會演大會參加單位有25個縣及3個縣一級的自治區共28個代表隊。代表共363人,計僮族236人,瑤族42人,侗族20人,苗族2人,漢族63人,共演出10場86個節目,其中屬於僮族形式的有31個,瑤族的15個,侗族的5個,苗族的3個,漢族的22個。本次會演大會極大地促進了桂西民間文藝的繁榮和發展。
1955年2月7日,全國民眾業餘音樂舞蹈觀摩演出會在北京舉行,廣西僮戲《寶葫蘆》等獲得演出優秀獎,這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重視壯戲藝術傳承的結果。

大事記

●1953年10月1日,由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謝鶴籌為團長,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各民族和工農業勞動模範、軍烈屬代表,共86人組成的中國人民第三次赴朝慰問團廣西分團,離開南寧,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及朝鮮人民軍。次年1月14日回到南寧。
●1953年12月,桂西僮族自治區東蘭縣初級師範學校改為省立東蘭民族師範學校,招收百色、南寧、柳州3專區的學生。1954年8月,該校遷南寧,改名桂西民族師範學校。
●1954年7月23日,桂西僮族自治區壯族文字研究指導委員會成立,覃應機任主任委員,廣西師範學院教授黃現璠等8人任委員。
●1955年8月5日至27日,廣西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會演在南寧舉行。參加會演的有6個專區、5個市,桂西僮族自治區直屬縣及省直桂劇團、京劇團等15個代表隊、695人。全省各主要劇種,包括少數民族的主要劇種,各地區的優秀演員和老藝人參加了觀摩會演。
●1955年9月27日,國務院舉行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官軍銜典禮。廣西籍將官韋國清(僮族)、李天佑被授予上將軍銜,韋傑(僮族)、冼恆漢(僮族)、莫文驊、覃健(僮族)被授予中將軍銜,韋祖珍(僮族)、盧紹武(僮族)、朱鶴雲(僮族)、吳西(僮族)、歐致富(僮族)、姜茂生、黃一平、黃惠良(僮族)、黃新友(僮族)、覃士冕(僮族)、覃國翰(僮族)被授予少將軍銜。這些將官除李天佑、黃一平兩人外,皆為桂西僮族自治區轄地出身的勇士,且絕大多數為壯族人。由此可見桂西僮族自治區地靈人傑、壯士(壯族勇士)輩出之一貌。
●1955年廣西省的災情嚴重,1956年又發生了多年未有的春旱,早熟作物減產一半左右,以致從1956年1月到4月,廣西省平樂、荔浦和桂西僮族自治州的橫縣(直轄縣)等地區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大幅度減產,農民民眾口糧不足,造成平樂荔浦、橫縣三縣14700多農民流離失所,討飯渡荒,550多人餓死的嚴重事件。據新編《荔浦縣誌》記載:1955年,全縣外流逃荒1201人,因缺糧而患病致死271人;1956年春,因災逃荒454人,因災餓死123人。據新編《橫縣縣誌》記載:1956年,“春夏乾旱,加上民眾留糧不足,全縣發生饑荒,43360戶缺糧,占全縣總戶數40%。因缺糧病死434人,患浮腫2971人,逃荒1000多人。”因災餓死人事件發生後,中共廣西省委和省政府的監察部門曾4次會同有關部門派人到災區逐鄉進行調查。但是,事件發生後,當地官員以高壓手段嚴格封鎖訊息,不準向上級反映。民主黨派當時在組織上是獨立的,不受當地中共同級黨委的領導,為了對人民負責,便向民主黨派中央反映。民主黨派中央又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反映,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重視,立即調派幹部前往調查,並立即採取措施調運糧食開展救災活動,制止了事態的發展。
●1957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書記處舉行會議,討論廣西因災餓死人問題。會議由周恩來主持,出席會議的有中央領導鄧小平彭真楊尚昆以及國務院監察部長錢瑛、國務院副秘書長齊燕銘等。廣西的韋國清、甘懷勛等參加會議。20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再次舉行會議。會議由鄧小平主持,出席會議的有彭真譚政李雪峰王稼祥、楊尚昆、王從吾、錢瑛、習仲勛、齊燕銘等和廣西黨政領導陳漫遠、韋國清、郝中士、肖一舟、覃應機、甘懷勛等。兩次會議均指出廣西發生這樣嚴重的事件固然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但是根源是官僚主義,漠視民命,麻木不仁,必須給省委、省政府和災區的有關領導以撤職處分,否則就不能服人。
桂西壯族分布圖 - 摘自《儂智高》第3頁附圖桂西壯族分布圖 - 摘自《儂智高》第3頁附圖
●1957年6月14日,國務院召開第52次會議,討論了監察部部長錢瑛所作的《關於1956年廣西省因災荒餓死人事件的檢查報告》。這一報告強調,這一事件的客觀原因,是水旱災害和56年春雨連綿,早熟作物減產50%左右。但另一方面,事件發生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共廣西省委、省人委主要負責人的官僚主義作風問題嚴重,問題發現後,沒有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教育幹部,對負有責任的幹部長期不作嚴肅處理。同時,國務院作出《關於廣西省1956年因災餓死人問題給有關失職人員處分的決定》,省委第一書記陳漫遠和省委書記郝中士肖一舟撤銷黨內外職務,3人均調離廣西。劉建勛任省委第一書記,賀希明任省委書記處書記兼副省長。同時,分別給平樂地委、專署和平樂、荔蒲、橫縣三縣縣委、縣政府有關失職人員撤職留黨察看、記過、嚴重警告等處分。廣西餓死人事件震動全黨,為提醒全黨吸取此次事件的教訓,《人民日報》於6月18日發表了《堅持同漠視民命的官僚主義作風作鬥爭》的社論。社論指出,這次廣西發生的事件,從全國範圍看,雖然是個別的,但它所暴露出來的不關心人民疾苦的官僚主義和主觀主義的思想作風,確實是不能容忍的。希望全黨普遍地糾正報喜不報憂和聽喜不聽憂的歪風,切實改正工作中的缺點,克服不負責任的官僚主義。
●1956年8月5日,廣西建立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省委統戰部副部長莫矜為組長,桂西僮族自治州委員、廣西師範學院教授黃現璠為副組長,成員數十人。該調查組將分赴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
●1956年8月,以桂西僮族自治州州長覃應機為團長的廣西各族人民代表團,應邀赴越南太原市參加越北自治區成立慶典活動。在河內受到胡志明主席接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