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蚜蟲

蚜蟲瓜蚜,又稱膩蟲或蜜蟲等。蚜蟲分有翅、無翅兩種類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桂花蚜蟲
  • 分布:嫩莖、生長點和花上
  • 形態特徵:體長1.5~4.9毫米
  • 發生規律:1年能繁殖10~30個世代
分布與危害,形態特徵,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分布與危害

蚜蟲瓜蚜,又稱膩蟲或蜜蟲等。蚜蟲分有翅、無翅兩種類型,體色為黑色,以成蚜或若蚜群集於植物葉背面、嫩莖、生長點和花上,用針狀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細胞受到破壞,生長失去平衡,葉片向背面捲曲皺縮,心葉生長受阻,嚴重時植株停止生長,甚至全株萎蔫枯死。蚜蟲為害時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下部葉片上,引起黴菌病發生,使葉片生理機能受到障礙,減少乾物質的積累。

形態特徵

體長1.5~4.9毫米,多數約2毫米。有時被蠟粉,但缺蠟片。觸角6節,少數5節,罕見4節,感覺圈圓形,罕見橢圓形,末節端部常長於基部。眼大,多小眼面,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
喙末節短鈍至長尖。腹部大於頭部與胸部之和。前胸與腹部各節常有緣瘤。腹管通常管狀,長常大於寬,基部粗,向端部漸細,中部或端部有時膨大,頂端常有緣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紋或端部有網紋,罕見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見腹管環狀或缺。尾片圓椎形、指形、劍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圓。表皮光滑、有網紋或皺紋或由微刺或顆粒組成的斑紋。體毛尖銳或頂端膨大為頭狀或扇狀。有翅蚜觸角通常6節,第3或3及4或3~5節有次生感覺圈。前翅中脈通常分為3支,少數分為2支。後翅通常有肘脈2支,罕見後翅變小,翅脈退化。翅脈有時鑲黑邊。

發生規律

蚜蟲的繁殖力很強,1年能繁殖10~30個世代,世代重疊現象突出。當5天的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12℃以上時,便開始繁殖。在氣溫較低的早春和晚秋,完成1個世代需10天,在夏季溫暖條件下,只需4~5天。它以卵在花椒樹、石榴樹等枝條上越冬,也可保護地內以成蟲越冬。氣溫為16~22℃時最適宜蚜蟲繁育,乾旱或植株密度過大有利於蚜蟲為害。

防治方法

在蚜蟲的防治上,應利用各種手段,停止其危害活動,主要有以下各點:
(1)消滅蚜蟲,要從花卉越冬期開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單純依靠在蚜害最嚴重的春、秋季進行,防治效果並不顯著。
(2)對新引進的花種、花苗,應嚴格檢查,防止外地新害蟲的侵入,對土壤及舊花盆進行消毒,以殺死殘留的蟲卵。
(3)結合修剪,將蚜蟲棲居或蟲卵潛伏過的殘花、病枯枝葉,徹底清除,集中燒毀。
(4)花卉的品種不同,其抗蟲性也有所不同,應選用抗病蟲品種,既減輕蚜蟲危害又可節省藥物費用。
(5)發現少量蚜蟲時,可用毛筆蘸水刷淨,或將盆花傾斜放於自來水下旋轉沖洗,既滅了蚜,又洗淨葉片,提高了觀賞價值和促進葉面呼吸作用;有條件的還可利用瓢蟲、草蛉等天敵進行防治。
(6)發現大量蚜蟲時,應及時隔離,並立即選用藥物或土法消滅蟲害,其具體措施如下:
用1:15的比例配製菸葉水,泡製4小時後噴灑。
用1:4:400的比例,配製洗衣粉、尿素、水的溶液噴灑。
用10%樂果乳劑1000倍液或馬拉硫磷乳劑1000~1500倍液或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灑。
對桃粉蚜一類本身披有蠟粉的蚜蟲,施用任何藥劑時,均應加1‰中性肥皂水或洗衣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