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薩爾史詩

格薩爾史詩

格薩爾史詩也稱《格薩爾王傳》,是一部一百多萬詩行、兩千多萬字的作品。作品講述了傳說中的嶺國國王格薩爾的故事,他以驚人的毅力及神奇的力量征戰四方、抑強扶弱造福人群。 《格薩爾史詩》被稱為當今世界仍被傳唱的最後一部史詩,傳播範圍遍及西藏、四川、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格薩爾史詩歌
  • 作品別名:《格薩爾王傳》
  • 創作年代:公元前後至五、六世紀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西藏人民
  • 地位:東方的荷馬史詩
  • 篇幅:2000多萬字
簡介,史詩內容,地位意義,傳播影響,整理保護,

簡介

格薩爾史詩,據了解,它是一部由西藏人民集體創作,產生於公元前後至五、六世紀,紀錄西藏曆經吐蕃王朝等時期的歷史興衰及生活於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之智慧與口傳藝術,代表藏族的民間文化,也是藏族古代神話、傳說、詩歌和諺語等民間文學的總和。
它在國際學術界有“東方的荷馬史詩”美譽,被稱為認識藏族文化的橋樑。

史詩內容

《格薩爾史詩》講述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災人禍遍及藏區,妖魔鬼怪橫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為了普渡眾生出苦海,向阿彌陀佛請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發願到藏區,做黑頭髮藏人的君王———即格薩爾王。為了讓格薩爾能夠完成降妖伏魔、抑強扶弱、造福百姓的神聖使命,史詩的作者們賦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龍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種厲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薩爾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為民除害,造福百姓。他多次遭到陷害,但由於他本身的力量和諸天神的保護,不僅未遭毒手,反而將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殺死。
從《格薩爾史詩》的故事結構看,縱向概括了藏族社會發展史的兩個重大的歷史時期,橫向包容了大大小小近百個部落、邦國和地區,縱橫數千里,內涵廣闊,結構宏偉。在格薩爾降生、格薩爾降伏妖魔和格薩爾返回天界3個部分中,以第二部分內容最為豐富,篇幅也最為宏大。除著名的四大降魔史———《北方降魔》、《霍嶺大戰》、《保衛鹽海》、《門嶺大戰》外,還有18大宗、18中宗和18小宗,每個重要故事和每場戰爭均構成一部相對獨立的史詩。《格薩爾史詩》就像一個能裝乾坤的大寶袋,一座文學藝術和美學的大花園。它植根於當時社會生活的沃土,揭示了深邃而廣闊的社會生活,同時也塑造了數以百計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形象突出,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史詩從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斷演進,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核心,在不斷演進中又融匯了不同時代藏民族關於歷史、社會、自然、科學、宗教、道德、風俗、文化、藝術的全部知識,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美學價值和欣賞價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的社會歷史、階級關係、民族交往、道德觀念、民風民俗、民間文化等問題的一部百科全書,被譽為“東方的荷馬史詩”。
格薩爾史詩

地位意義

《格薩爾史詩》是世界範圍內規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長的英雄史詩,共有120多部、100多萬詩行、2000多萬字,僅從篇幅來看,已遠遠超過了世界幾大著名史詩的總和,代表著古代藏族民間文化與口頭敘事傳統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古代少數民族的社會歷史、民族交往、道德觀念、民風民俗等問題的一部百科全書。這部口頭傳承了千年的宏偉史詩,國際學術界有人欣喜地稱之為“東方的《伊利亞特》”。
與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史詩,如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印度的《羅摩衍那》和《摩河婆羅多》相比,《格薩爾王傳》有幾個明顯特點:
1、《格薩爾王傳》是一部活形態的史詩。史詩至今活在人民民眾之中,在青藏高原廣泛流傳。被稱之為“奇人”的優秀民間說唱藝人,以不同的風格從遙遠的古代吟唱至今。
2、《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史詩。從目前已經蒐集到的資料看,《格薩爾王傳》有120多卷、100多萬詩行、2000多萬字。僅從字數來看,遠遠超過了世界幾大著名史詩的總和。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共24卷,15693行;《奧德修記》也是24卷,12110行。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全書分為七篇。舊的本子約有24000頌,按照印度的計算法,一頌為兩行,共有48000行。最新的精校本已壓縮到18550頌,37000多行。《摩河婆羅多》是一部內容十分豐富的史詩。全書分成18篇,一般說有10萬頌,20多萬詩行,在《格薩爾王傳》被外界發現和認識之前,曾被看作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
3、塑造了數以百計的人物形象。其中無論是正面的英雄還是反面的暴君,無論是男子還是婦女,無論是老人還是青年,都刻畫得個性鮮明,形象突出,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尤其是對以格薩爾為首的眾英雄形象描寫得最為出色,從而成為藏族文學史上不朽的典型。通過人物本身的語言、行動和故事情節來實現塑造人物形象,是《格薩爾》史詩的特色之一。因此人物雖然眾多,卻沒有給人雷同和概念化的感覺。同是寫英雄人物,但卻各不相同,寫格薩爾是高瞻遠矚,領袖氣派;寫總管王則是機智、仁厚,長者風度。嘉察被寫得勇猛剛烈,丹瑪則是智勇兼備。人人個性突出,個個形象鮮明;對婦女形象的塑造更是語言優美,形象栩栩如生。
格薩爾史詩

傳播影響

長期以來,《格薩爾史詩》深得廣大人民的喜愛,各地有專門的藝人說唱和多種卷數不同的傳抄本。隨著我國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深入和發展,《格薩爾》傳播到我國蒙古族、土家族、納西族、裕固族、普米族等兄弟民族地區,與他們的文化傳統相融合,在各民族文化發展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這部史詩還流傳到了境外的蒙古國、俄羅斯的布里亞特、卡爾梅克地區以及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
《格薩(斯)爾》是相關族群社區宗教信仰、本土知識、民間智慧、族群記憶、母語表達的主要載體,是唐卡、藏戲、彈唱等傳統民間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同時也是現代藝術形式的源頭活水。千百年來,史詩藝人一直擔任著講述歷史、傳達知識、規範行為、維護社區、調節生活的角色,以史詩形式對民族成員進行溫和教育。史詩演唱具有表達民族情感、促進社會互動、秉持傳統信仰的作用,也具有強化民族認同、價值觀念和影響民間審美取向的功能。
《格薩(斯)爾》在多民族中傳播,不僅是傳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紐帶,同時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動見證。此外,這部史詩還流傳到了境外的蒙古國、俄羅斯的布里亞特、卡爾梅克地區以及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和周邊地區。這種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力是異常罕見的。
格薩爾史詩

整理保護

20世紀50年代以來,受現代化進程的影響,藏、蒙等民族的生計方式發生了變化,職業化的藝人群開始萎縮。近年來一批老藝人相繼辭世,“人亡歌息”的局面已經出現。格薩爾客群群正在縮小,史詩面臨著消亡的危險,保護工作應立即展開。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從2002年起,中國社科院在北京、四川、西藏、內蒙古、青海等史詩流傳省、區、市先後以多種形式對這一史詩傳統以及文化保持進行了大力的宣傳和推廣,陸續舉辦了一系列學術紀念活動,《格薩爾》的搶救、蒐集、整理、出版與研究工作得到國際學界的承認與好評。 2006年5月20日,格薩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西藏自治區的次仁占堆、青海省的才讓旺堆和達哇扎巴、甘肅省的王永福、四川省的阿尼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呂日甫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