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蕾絲:一個美國女人在中國

格蕾絲:一個美國女人在中國

《格蕾絲:一個美國女人在中國》是2006年4月1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的書,作者是愛麗諾·麥考利·庫珀。

基本介紹

  • 書名:格蕾絲:一個美國女人在中國
  • 原版名稱:Grace: An American Woman in China 1934 - 1974
  • 譯者:傅志愛
  • ISBN:9787108023810, 7108023814
  • 頁數:328頁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 出版時間:2006年4月1日
  • 開本:32開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第1版 (2006年4月1日)
平裝: 328頁
開本: 32開
ISBN: 9787108023810, 7108023814
條形碼: 9787108023810
尺寸: 21 x 14.9 x 1.7 cm
重量: 440 g

作者簡介

作者:(美)愛麗諾·麥考利·庫珀;劉維漢 譯者:傅志愛
愛麗諾·麥考利·庫珀,田納西州芝德努加人,英語文學學士及美國研究碩士。 愛麗諾曾在日本金城大學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回美國後,曾任職於紐約教育解決方案公司,目前是姐妹城市協會主席,現正努力與芝德努加的姐妹城市無錫市合作,準備在芝德努加修建一座中國式花園。愛麗諾現任田納西州里芝西鎮的政務理事,曾編撰了很多有關當地歷史的書籍,目前正在創造適合在校學生閱讀的一部歷史小說。 愛麗諾有兩個女兒,像她和格蕾絲一樣,她們也在故鄉長大。也在她們的母親和格蕾絲都曾就讀過的那所女子學校讀書。
劉維漢先生是格蕾絲的兒子。自1985年,在加拿大溫哥華的西蒙·弗雷澤大學任口譯與筆譯高級翻譯項目主任。於2008年退休。退休不久後,便因病於2009年12月27日去世,享年68歲。

內容簡介

《格蕾絲:一個美國女人在中國》(1934-1974)從她寫給美國家人的信中,我們看到這位曾在天津的外國租界裡過著養尊處優、無憂無慮生活的美國女子,是怎樣從自己沉醉其中的充滿了異域色彩的浪漫奢華生活中一步步走出來,直面戰爭、饑荒、洪災、革命及席捲了整箇中國大地的瘋狂,最終直面自己的命運,無怨無悔,執著、勇敢、樂觀地走完生命的歷程。 上世紀20年代後期,出生在美國家的夢想,前往紐約學習聲樂,在那裡遇到了來自中國的康乃爾大學畢業生劉弗祺並與其結婚。1934年,格蕾絲離開美國,前往中國天津與丈夫團聚。從此,直到1974年,格蕾絲一直生活在中國,其間經歷了日本侵華戰爭、國共內戰、新中國的成立、抗美援朝、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

媒體評論

書評
我嫁給他是因為我愛他、仰慕他,這也是我有生以來最想做的事。
——格蕾絲·狄凡,1954年6月22日
現在,我真成了個安逸、奢華的夫人。我們有個男僕給我們做飯,清潔
,購物……我都不需要考慮吃什麼,我只需要飯菜好了之後去吃就行了。
——家書,1954年8月4日
我們在灼熱的太陽下,站在屋頂上目瞪口呆地望著幾十架日本飛機滿城
扔著炸彈。……連續三天三夜,日本人用大炮和飛機向南開大學的建築傾瀉
著炸彈。——家書,1957年9月15日 我不是共產黨員,至少到目前為止不
是,但是,在我們完全生活在日本人的魔掌之下的那些年月里,我們和外面
的世界完全失去了聯繫,八路軍成了我們唯一的安慰。我們知道,他們離我
們不遠。——家書,1946年4月19日
我已經再三地寫了很多關於中國真相的文章,但是這真相不符合(美國)
官方的政策,這不是美國人想聽到的。但是,我如果寫這裡是多么艱難、困
苦,作為一個在紅色中國生活的美國人,生活是多么悽慘,他們一定會照單
全收。——家書,1951年4月20日
最後的一兩個小時中,他握著我的手,不斷地親吻著……就這樣,弗祺
從我的生活中永遠地消失了,這仿佛如此地不可能,完全地不可能。
——致友人哈麗特,1955年9月24日
今年的第一次運動期間,我幾乎沒有受到過任何批評,反而受到很多表
揚,差一點就進入了自滿的危險境地……當我想到我先生去世時政府給我的
撫恤金就快用完時,我對未來就會害怕擔憂。但是這一態度難道不是對黨和
政府缺乏信心的表現嗎?
——在南開大學工作一年後寫的自我枇評小結,1958年8月14日
1974年10月25日,當她重返美國的時候,身上穿的是中式的黑褲子,黑
便鞋,白色絲綢上衣——她所帶的唯一一件“正式”衣服。她那灰色的短髮
簡單地修剪過。她的臉很削瘦、很憔悴,未著任何化妝品。她看上去瘦小,
贏弱,不像遠征歸來的英雄。

目錄

幾經修改,終於完稿了。又一本好書可以與讀者分享了。 這部不同一般的傳記是一位平凡女子的不平凡的生活故事,也是一個韻味深長、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同時還是一部罕見的對中國40年歷史變遷的”現場記錄”。
本書正如其主人公一樣,真切平淡,不張揚、不躁動,是對人生意義的細細拆分,是對生命真諦的從容解說。 格蕾絲感人至深的個性之一就是她的真誠,她對自己、對家庭、對生活、對愛情、對事業、對真理的真誠。
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反共高潮中,她不是順隨美國的思潮,甚至不畏美國家人的誤解,仍堅持向家人、向美國的很多報紙、雜誌講述自己的真實想法。這些自發地為新中國辯護的信件、文章也是不可多得的歷史資料。沒有她的真誠,便不會有這些今天仍然令人點頭稱是的真知灼見。她的真誠甚至表現在1958年整風運動的自我批評書中,那是她在經過認真地學習、思考之後,寫出的發自內心的心得體會。
是這種真誠讓她得以保持自己的正直、原則性,對生活的信心及對時事。社會、政治的獨到見解,而這些珍貴的品性與她所受的親職教育、文化修養有著緊密的聯繫。美國南方女子的堅韌、豁達、一絲不苟、堅持原則的個性在她身上都有很明顯的表現,也是這些修養、素質、品性幫助她度過了跌宕起伏、遭遇重重險阻的一生,能夠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打擊與苦難,無論何時都能做出自己的判斷,都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
本書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它與眾多的出自所謂“過來人”的有關中國的千篇一律的故事不同,這本書雖然是寫給西方人看的,卻沒有那種常見的為迎合讀者口味而過分地、有選擇地褒獎或貶低,而是十分平和、理性地講述一個經歷了艱難險阻、起伏動盪的生活,但依然真誠、正直、胸襟坦蕩的女子的真實的未經粉飾的故事。講述中沒有怨恨、沒有控訴、沒有斥責,也沒有功利性,不偏激、不張揚、不求華麗、不求輝煌,這樣一個有關中國的故事真是難能可貴,它所呈示給西方讀者的是真正的中國及中國人的生活,而這也正是筆者翻譯此書的初哀——給中國讀者提供一個寫給西方人的、發生在中國的真實故事,給中國讀者呈示格蕾絲眼中的歷史的中國。
不過,這也成為翻譯過程中較難把握的一個方面。對中國讀者來說,這不僅是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生故事,而且,還要體現出具有美國文化背景,同時也深愛著中國的格蕾絲眼裡的中國,為此,在語言的翻譯方面選擇了平實、直譯的手法,希望能以此體現格蕾絲對中國從不知到深知,最後把中國看做是自己的家的漸進過程,更能真切地體現格蕾絲的觀點與看法。
格蕾絲的平凡故事給了我關於人生意義的深刻啟發;她的愛情故事、她對生活的執著、對家庭的忠誠催人淚下;她的勇氣、膽略及不妥協、不附和的智慧與真知灼見,令人佩服,慨嘆;她的豁達、坦誠及包容性令人欽佩。她的家信給我們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寶貴的歷史記錄。
本書在翻譯過程中,得到作者劉維漢先生的鼎力支持與幫助,大大地提高了譯文的準確度與分寸的把握,對此,譯者深感難以一個“謝”字表達。愛麗諾·庫珀女士不辭辛苦,整理、準備了本書中的照片及照片說明,在此深表感謝。
傅志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