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學

1900年以前,我國譯述西方物理學著作沒有採用“物理學”的譯法,而是多譯為“格物學”或“格致學”.如1879年美國人林樂知將羅斯古編寫的一本物理書翻譯成漢語並命名為《格致啟蒙》,其中第二卷為格物學;1883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丁韙良,英文名Martin,1888年曾來中國傳教,接觸中國古代文明後曾提出“丁韙良猜測”:中國的“元氣說”曾影響過笛卡爾提出“以太”漩渦說)也將一本物理書譯為漢語,名字為《格物測算》.另外,國內1886年有譯著《格致小引》,1889年又有《格物入門》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物學
  • 別稱:物理學
  • 時間:1900年
  • 性質:名詞
特徵
大量史料表明:“格物學”或“格致學”就是“physics”的早期漢語意譯.這兩種譯法是“格物致知”一詞兩種形式的縮寫。“格物致知”一詞源於儒家“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的思想。
2002年4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仍有學者認為將“physics”譯為“物理”不如譯為“格物”或“格致”更符合漢語文化.但是“物理學”一詞畢竟被中國人所逐漸接受,1902年京師大學堂在格致科下設物理學課目,1912年改格致科為理科,下設物理門.同年金陵大學設物理學課目,19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由陳幌編寫的《物理學》,這是第一本國人命名為《物理學》的“physics”著作。可見我國用“物理學”譯“physics”還是較晚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