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高利一世(格列高利一世)

格里高利一世

格列高利一世一般指本詞條

格里高利一世(拉丁語:Gregorius I,希臘語:Γρηγόριος Α,約540~604),又譯格里高利一世(英語: Gregory Ⅰ),第64任羅馬天主教教皇(590-604在位),中世紀教皇之父。曾當過隱修士、590年被選為教皇,595年兼任羅馬行政長官,對義大利中部、西西里撒丁島科西嘉進行政教合一的統治。自稱天主的眾仆之仆。他憑藉敏銳的政治嗅覺,廣建修道院,強制實施了宗教教規,又允許修士從事經濟活動,擴大教會資產。極大地提高羅馬教皇的地位而削弱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地位及職權,使得羅馬教皇的地位與皇帝的地位相當。其神學思想主要遵循奧古斯丁的學說,但較少強調預定論。著有《倫理叢談》、《司牧訓話》等。

基本介紹

  • 本名:額我略一世
  • 別稱:聖額我略一世,大額我略,格里高利一世
  • 出生地:羅馬
  • 出生時間:約540年
  • 主要作品:倫理叢談,司牧訓話6
  • 英文名:Gregory Ⅰ
生平,貴族隱士,羅馬執政,普世牧首,教會產業,理財措施,擴大教權,理論,神論,輿論,音樂藝術,格里高利歌調,格里高利聖詠,

生平

貴族隱士

格里高利一世(Gregory I,540——604)中世紀教皇國的創立者590年9月3日—604年3月12日在位),540年出生於古羅馬元老院貴族家庭。他的家族擁有巨大的財富,在羅馬教會中也占據要津,他的曾祖父在483年被選為羅馬主教,即菲利克斯三世.,他的父親在晚年也進了教會,獲得樞機助祭的神品。573年,他被當時統治義大利部分疆土的拜占廷帝國任命為羅馬城執政官,但由於預見到義大利的教會將比世俗政權的權勢更大,也由於受到隱修生活的吸引,在他任執政官一年後,便走上了棄官隱修之路。他把全部家產捐給教會,大建隱修院並自願成為修士,還接濟窮人,從而大大提高了他在教會中的聲望。約586年,他在羅馬擔任自己創設的聖安德烈修道院院長,不久,就被教皇任命為羅馬教區總輔祭,管理教會財務。倫巴人入侵時,也曾代表教皇貝拉吉二世出使君士坦丁堡,要求東方的軍事援助,他的使命並沒有達成,因為皇帝莫里斯一世正忙於和波斯周旋,無兼顧西方。格里高利出使君士坦丁堡期間,使他對政府的組織有了深切的認識,所以,後來能夠從事教會行政的改革。他對君士坦丁堡產生了極度的反感,促使他日後採取脫離拜占庭而獨立的政策。590年羅馬發生大瘟疫,教皇貝拉吉二世不幸染病身亡,格里高利被推選擔任教皇,他是第一個隱修士出身的教皇,法號格里高利一世。
格里高利一世

羅馬執政

格里高利一世上台時,羅馬形勢對他十分有利,基督教會已經擁有可觀的政治、經濟實力,教皇地位扶搖直上。西歐最強盛而又信仰基督教的法蘭克王國認識到羅馬教會是西歐基督教最大的中心,教皇在教會中最有權勢,因而要想擴大勢力就必須重視與教皇發展關係,於是常常請教皇協助整頓高盧教會。6世紀末,由於倫巴德人劫掠的威脅,義大利又深受自然災害之苦,所以掌握神權的羅馬主教倍受矚目,義大利人將他視為天然的保護人。在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氣氛中,格里高利一世迅速抓住時機以擴大教權。他經常舉辦大規模的救濟事業,將千千萬萬的災民,由死神手中挽回。他還常用大量金錢將俘虜由倫巴第族人手中贖回。並且認真叮囑主教們將教堂的金屬器皿拿去變價,變作贖回俘虜之用。在格里高利任教宗的第三年,即593年,常騷攏義大利的倫巴第人大規模進犯羅馬,這時人心惶惶,秩序大亂,再想依靠趨於衰落的拜占廷帝國的武力來抵抗入侵已不現實,於是格里高利一世以羅馬城主教的身份成為保衛城市的真正組織者。他一方面採取斷然措施,獨攬羅馬城的軍政大權,自稱“總司令”, 另一方面他下令拆毀異教神廟,修建城垣,還用教會的錢財作為軍費,招募和訓練軍隊以抗擊倫巴德人的進攻。另一方面,他背著拜占廷駐拉文那總督與倫巴德人談判,為了保住羅馬城,格里高利一世甚至鼓動過拉文那居民投降倫巴德王。終於簽訂30年和平條約,又以大量財物勸來犯者北歸,還通過信奉基督教的倫巴德王后勸其丈夫改宗。格里高利一世運用各種策略,使羅馬城免於淪陷,教皇的威信由此大增。 趁著混亂的局勢把前西羅馬帝國皇室在西西里和義大利卡拉布利亞的大地產收到自己手中,將管轄範圍擴大到義大利中部、西西里、撒丁島、科西嘉以及北非的某些地區。
格里高利一世還開辦學校,培養人才;控制羅馬的法庭、監獄;培植一批神職人員作為親信;鑄造貨幣,管理市場,整頓財政,嚴懲羅馬城的瀆職、貪污分子;創辦慈善事業和廣行善事。他在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實行一系列的新措施,使羅馬教會不僅成為羅馬城的世俗統治者,而且成為在西歐的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

普世牧首

6世紀末,羅馬主教已成為義大利的羅馬以及中部諸省的世俗統治者,並已逐漸擁有中世紀教皇的職能,與基督教其他主教區的大主教在實際的權力和地位上已經大相逕庭。君士坦丁堡牧首在拜占廷的中央集權國家中執行宗教的最高權力,但他完全依附於皇帝。與之相對照的是,羅馬教皇形式上不受在前西羅馬帝國領土上新建的各蠻族國家的直接管轄,但教皇上任還需拜占廷皇帝的批准,在一些方面還受拜占廷帝國節制。格里高利一世為擺脫拜占廷皇帝的控制而努力鬥爭,在同外國進行交涉時,他與皇帝派來的“欽差”周旋,設法避開來自拜占廷方面的干涉。格里高利一世支持百夫長福卡斯在拜占廷國內鬥爭中取得皇位,福卡斯為報答他對起義的支持,則承認羅馬主教在基督教會內具有最高權力,尊教皇本人為“普世牧首”。格里高利一世與君士坦丁堡牧首爭奪教會首腦權的鬥爭由此揭開序幕,他也不再屈從於拜占廷皇帝而敢於分庭抗禮,中世紀教皇制的權威開始顯現。

教會產業

在基督教傳播的過程中,格里高利一世特別倡導在西歐各地建立修道院,作為擴大羅馬教會實力的據點。6世紀末的修道院與教堂不同,是俗人依附教會過苦修士生活的團體,直接歸修道院院長領導,不受當地主教管轄。修道院內教士擴建莊園,有大量土地出租,農奴進行耕種,同時經營手工業和商業。格里高利一世原是本篤修會修士出身,與本篤修會關係密切,並按該修會的規章和模式加以推廣。格里高利一世領導下的本篤修道院中的本篤思想是西歐新建修道院的基本思想,對修士、修女進行嚴格的說教和控制。本篤思想的傳播和本篤修道院的鞏固,加速了西歐修道院的發展。

理財措施

格里高利一世除了從“聖彼得遺產”中獲得可觀的收入以外,還用一部分收入購置更多的土地,使教會地產得以無休止地膨脹。他重視商貿活動,羅馬教會的經辦人從歐洲向埃及運去木材,向君士坦丁堡輸送小麥,又把撒丁島的生鐵運往拜占廷帝國以製造武器,還在教會領地和修道院中製造葡萄酒並輸往各地。教皇的理財措施多種多樣,在他手下有一批稱為“教會商人”的商業代理人,都是擅長貿易和遠途販運的能手。格里高利一世在位期間的各種經濟措施都為7世紀以後羅馬教會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基礎。

擴大教權

格里高利早在未當上教皇之前,就重視在諸“蠻族”中的傳教工作。在就任羅馬主教後,他利用羅馬城與拜占廷統治隔絕的局面,直接控制了拉文那、伊利里亞等地教會的事務,595年在亞爾勒地區又重建了教皇的代牧區。他同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簽訂了友好協定,羅馬教會得到了法蘭克的支持,也對王國一些教區中的弊端進行了改革。教皇特別重視在前羅馬帝國境內所進行的傳教活動,因為當時境內的大多數居民還沒有信奉基督教,不僅城市裡有很多“異教”信仰者,廣大農村人口還普遍信仰著名目甚多的宗教。格里高利一世曾嚴責卡塔利亞里主教說:“由於你的疏忽,容許了那些屬於你教會的農夫到今天還保留著異教信仰。……如果有這樣頑固不化的農夫竟拒絕皈依主宰上帝,他必須負擔著這樣苛重的稅款,用重稅的處罰迫他趕快走上正路。”597年,教皇派遣40位修道士到英格蘭諸國傳教,使肯特、埃塞克斯、東盎格里亞的國王先後信奉了基督教,還逐漸向其他王國擴大傳教。格里高利一世曾指示傳教士們,在傳教過程中應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破壞異教神廟,而要對它灑聖水,在其中設壇,放上聖徒遺物,把基督教的儀式、節期同異教的獻祭慣例結合起來,把蠻族的過去一筆抹掉是不可能的,要逐步、緩和地前進!”在擴大傳教的過程中,格里高利一世還重視以武力作為後盾。他曾對非洲總督說過,為了擴大宗教據點,除了用和平方式之外,在傳教難於進行的地方,也可以“發動幾次戰爭”。據此,後來有些學者稱他是“十字軍”東征思想的最初提倡人。 在他生命的末刻輾轉於病榻上,仍然關懷者教會的大小事情,他聽說有一位主教正感受了風寒,他連忙把一件大毛氅派人送去!他在公元604年去逝,後世尊稱他為“偉大的教皇”實在是當之無愧。

理論

神論

格里高利一世不僅是一個很有政治才幹的教皇,而且是一位神學理論家。他根據聖·奧古斯丁的神學思想認為,一切對人有用的知識,都已包括在《聖經》中了。任何人如遇疑難,都可以從《聖經》中求得解答。所以,解釋《聖經》也就成了人類最大的學問。但怎樣解釋《聖經》呢?他很誇耀人抽象的“靈感”,認為“靈感”一來,即便自己原來不太懂,也會脫口而出。格里高利一世曾對法蘭克的維昂主教發出指示,基督教會應反對世俗知識,這一點也成為中世紀教會長期的方針。格里高利一世還寫了許多宗教著作流傳於世,其中有三部著作在中世紀的歐洲可謂家喻戶曉。一部是《伯約記解說》(或譯《道德論》),這部書是對《聖經》的詮注,也是關心教會倫理道德的教科書。一部是《論神職人員的職責》,寫的是關於主教、神父們的人品和職責指南,曾被譯為希臘文、英文而流行各地。還有一部是《義大利父老生平神跡對話錄》,在書中他把世界描繪成充滿神跡、天使、魔鬼和煉獄等情景,並有好人享樂,罪人受苦之類的宗教故事。格里高利一世對奧古斯丁關於教會的論述又有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更多地結合了大眾基督教的內容。他像奧古斯丁一樣認為上帝已把揀選人規定好了,但又不那么過分強調“預定論”。他認為,人得救不僅要靠上帝的恩典,而且也要靠個人的“善功”。他強調個人的主要善功就是履行教會的聖事。比如受洗後犯了罪,就要靠懺悔來補贖,靈魂便可以得救。他詳細闡述了善功在靈魂得救中的作用,對中世紀基督教徒的宗教生活起了很大的影響。他還表示“聖餐”非常重要,可以救助活人和死人。關於“煉獄”,他指出這是基督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煉獄”是指善人生前罪惡沒有贖盡,死後靈魂升天之前暫時受罰的場所。他要求活著的人對在煉獄中親人的靈魂抱有一種信念:“要相信在審判之前,有煉獄的火,煉盡某些輕微的罪。”可以說,“善功”和“煉獄”的教理是格里高利一世最為重要的宗教主張,是原罪和救贖思想的深化體現。  格里高利一世強調嚴格執行教士獨身制以及教士、修士和信徒必須苦修和遵守“絕對服從”的誓120言,表示“即使當局的行為應受指責,而用暴力反對當局也是絕不容許的”。

輿論

與此同時,格里高利一世開始大造輿論,稱羅馬主教之位來自使徒彼得一脈相傳。彼得受主命而負責照管所有教會,故羅馬主教應當成為普世教會之首。從此,西方教權主義開始興起,羅馬教會當局逐漸演變為羅馬教廷,格里高利一世正式宣布“教皇”的稱號只能屬於羅馬主教,其他主教不得再稱“教皇”。由此可見,格里高利一世實際上是中世紀第一位教皇。

音樂藝術

公元6世紀末,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為了統一教會儀式中的音樂,將教會禮儀歌曲、讚美歌等收集、整理成一本《唱經歌曲》(即“聖詠”),共收集整理了三千多首歌曲,它後來就被人們稱做“格里高利聖詠”。格里高利聖詠只用人聲,歌詞採用拉丁文,不用器樂伴奏。格里高利聖詠沒有和聲和對位,旋律簡單,不用變化音和裝飾音,音域也很窄,一般不超過八度。雖然它的旋律沒有明顯的節奏重音,速度徐緩,但較好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詞的抑揚頓挫。格里高利聖詠原來是沒有記譜的,而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傳播。後來,由於聖詠數目的增多而需要給演唱者提示不同旋律的輪廓,於是就逐漸產生了簡單的記譜。格里高利聖詠追求一種肅穆、超脫的氣氛,排斥人世的激情。格里高利聖詠在產生、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古希臘、希伯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的音樂,因此,它使我們了解了已失傳的古代地中海地區的音樂文化。同音,格里高利聖詠也孕育了西方一千多年來的音樂藝術。
格里高利一世(格列高利一世一般指本詞條)
格里高利一世(格列高利一世一般指本詞條)

格里高利歌調

格里高利歌調的基本音階有sol、la、do、re、mi這五音構成,為吟誦式頌歌,最初專用於男聲演唱,其特點是單音無伴奏,不分拍子與小節,而依歌詞字音的長短唱出節拍,節奏自由,沒有和聲。其歌詞採用無韻散文形式,取自拉丁文的《詩篇》。在演唱中,獨唱與合唱輪換進行的方式稱為“應和”,而僅以合唱各半相輪換的方式則謂之“對答”。格列高利歌調根據教會的宗教儀式而分為兩大類,以耶穌最後晚餐與受難為內容的乃“彌撒曲”,而當作讚美歌用於每日禱告的則為“禱告曲”。格列高利歌調在9世紀時已流行歐洲,12世紀前後在英、法等國被稱為“平調”,譯自拉丁文cantus planus,其名也用來泛指所有古代西方教會的頌調。

格里高利聖詠

格里高利聖詠作為歐洲封建社會初期的主體音樂,可以說是西方音樂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發展與整個西方音樂史有密切的關係。在記譜法的研究、音樂理論、複音音樂的興起與發展、音樂學校的成立等許多方面,都要提及格里高利聖詠,即使現代的調式音樂也是以格里高利聖詠的調式為基礎。
格里高利一世(格列高利一世一般指本詞條)
格里高利聖詠中最富特徵的旋律不僅長久地保存在中世紀作曲家的創作中,而且還保存在後來許多世紀的作曲家的創作中。我們在巴赫、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可以聽到這些旋律,如莫扎特的《朱庇特交響曲》、李斯特的《死之舞》,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第 5樂章 、聖·桑的附有管風琴和鋼琴的《 C小調第三 交響曲》、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鋼琴和管弦樂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流傳至今的許多樂曲,如小步舞曲、軍隊進行曲,以及奏鳴曲第一樂章 等,都是由格列高利聖詠擴展而成。而產生在基督教背景下的複音音樂就是由兩個或更多互相獨立的聲部構成的音樂。這種音樂的產生,標誌著西方音樂前進了一大步。複音音樂出現在中世紀基督教的背景之下,是由格列高利聖詠發展而成,其音樂家都是天主教會的僧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