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毒蛾

核桃毒蛾,Lymantria juglandis (Chao,1984),是毒蛾科毒蛾屬的一種昆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桃毒蛾
  • 拉丁學名:Lymantria juglandis (Chao,1984)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毒蛾科
  • 亞科:毒蛾亞科
  • :毒蛾屬
  • :核桃毒蛾
  • 分布區域:北京,河北,山東,陝西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分布範圍,資料來源,

形態特徵

翅展 雄28~34 mm,雌34~38 mm。
形態 雄蛾觸角乾白棕黃色,稀布褐色鱗片,櫛齒淺褐色,基燥束部暗褐色;下唇須白棕黃色,外側暗褐色;頭部白棕黃色;頭部與胸部間暗褐色:胸部黃棕白色,前半部混有淺褐色;腹部白棕黃色,節間有淺褐色帶;體下面淺棕黃色;足淺棕黃色,脛節和跗節有淺褐色斑。前翅白棕黃色,稀布褐色鱗片,外觀呈微顆粒狀分布;內線不清晰,在前緣與中室間為一條褐色斜紋;中室中部有一褐色小點;橫脈紋褐色,直角形;在橫脈紋上方前緣有二個褐色小點;橫脈紋內密布褐色鱗片;在中室下方lA脈位置上,內線與外線間有一褐色縱紋;外線褐色,小波浪形,從前緣至Ml脈外斜,Ml脈與M2脈間和Cu1脈與Cu2脈間大幅度向內彎,但波紋不並進;亞端線由一列新月形斑組成,外線與亞端線間白色;端線為一列褐色點;緣毛淺棕色,有褐色小點。後翅淺棕白色;外線淺棕色;緣毛淺棕白色。前翅反面淺棕色;橫脈紋淺褐色,直角形;外線淺褐色,隱約可見;緣毛淺棕白色,有淺褐色點。後翅反面和緣毛淺棕色;橫脈紋成褐色講充循斑嘗白戒囑點狀;外線淺褐色。
雄性外生殖器 鉤形突呈鉤形;抱器瓣從端部2/3分裂,形成二指狀突,背側突短於騙虹糊腹側突,背側突端半部明顯狹長,尖銳,向背面和外面彎曲,腹側突較直,末端微向腹面彎曲;囊形突小,不甚發達。
本種與肘紋毒蛾L.bantazana Matsumura相似,但本種前翅底色白棕黃色,布褐色鱗;雄性外生殖器抱器瓣的背側突十分狹長,尖銳;而後者前翅底色灰色,抱器瓣背側突較短,漸尖。
卵直徑0.7 mm,扁圓形,灰色,卵殼堅韌有彈性。
老熟幼蟲體長15~20 mm;體形短粗且稍扁平,呈暗褐色;頭部黑設應套褐色,唇基色淺,靠近唇基有較長的毛;背線污黃色;胸部第二、三節背面和腹部第五節背面有淡黃色至橙黃色斑紋;背部毛瘤的毛較短,體側毛瘤上的毛較長;幼蟲在宙府閥恥腹部第六、第七節背面各有一個橙黃色翻縮腺。幼蟲趾鉤為單序中列式。
蛹長14--17 mm,紅褐色具光澤,前胸隆起,高出頭部如拱背;胸腹部各節體表有皺紋狀刻點及長毛簇;臀棘圓錐形,末端有多個臀鉤。
觀察標本 2♂♂1♀,北京昌平、1965.Ⅷ.19;三堡、1965.Ⅵ.25、趙仲苓采。

棲息環境

該蟲在北京一年發生二代,以幼蟲越冬。越冬代幼蟲在5月上中旬開始活動,越冬代成蟲於6月中下旬出現;第二代成蟲於7月下旬出現,羽化盛期在8月中旬。越冬代雌蛾平均產卵98粒;第二代雌蛾平均產卵237粒;成蟲壽命平均5.5~10天。成蟲在葉片、樹皮縫隙、蛹殼內產卵,每塊含卵30~110粒;卵期一般3~7天。幼蟲有六至七個齡期。幼蟲期28--36天。幼蟲常躲在潮濕蔭蔽處,如在樹幹基部周圍雜草堆內、玉米稈或在石塊下。9月上旬幼蟲多在背風向陽塗泥樹皮的縫隙內越冬。老熟幼蟲吐絲把蛹纏在樹皮縫隙中、石塊下、雜草間、落葉中化蛹,蛹期一般9~13天。
核桃毒蛾是核桃樹上的主要害蟲之一;幼蟲危害期長,從早春到晚秋皆可見到,發生數量較多。核桃毒蛾食性單一,目前僅發現危害核桃。將核桃葉食成洞,嚴重時將整個葉片吃光,櫻少棄僅剩葉脈,嚴重影響核桃的產量。
寄主植物 核桃。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北京,河北,山東,陝西。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三十卷 鱗翅目 毒蛾科:242-244
寄主植物 核桃。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北京,河北,山東,陝西。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三十卷 鱗翅目 毒蛾科:242-24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