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漂族

校漂族

校漂族是指大學畢業後因各種原因仍然滯留在學校周圍的人群。他們生活在曾經熟悉的環境中,不願踏入社會就業,漂流在原來就讀的校園以期達到自己理想目標的人群。一般大學畢業生們都必須邁出校園,跨入社會,開始新的生活。然而有些人卻選擇了第三條道路——他們以各種理由滯留在學校,成為寄居在高校周圍的一個特殊群體:“校漂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校漂族
  • 表現:滯留在學校周圍的人群
  • 群體:特殊群體
  • 原因:心理
簡介,特徵,分類,分類一,分類二,調查,實例,高校態度,專家提示,

簡介

“校漂族”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這個群體不斷擴大,人數越來越多,其心理狀況折射出時代的特徵。根據其動機的不同,校漂族的心理特徵也不盡相同,不可一概而論。
校漂族校漂族
“校漂族”在2004年前還是一個新興的名詞,卻為大眾耳熟能詳。高校擴招之後,大學生就業困境所催生出來的許多社會問題使“校漂族”現象備受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的關注。因此,跟隨在“校漂族”背後總有一個問題令人費解,那就是:這一或是在等待就業,或是在準備考研,畢業後仍然滯留的群體為何選擇停留?

特徵

“校漂族”每天像在校生一樣,嚴格地執行學習計畫。在許多高校周圍有這么一批人,他們有的是考研落榜的學子,有的是在職人員,有的是辭了職專門回來充電、考研的,這些人大多租住在學校附近,出現在學校的自習室食堂等地方。他們稱自己為“校漂族”。他們早已完成學業,卻仍然漂泊在學校周圍,沒有固定的工作,沒有穩定的收入;他們大多結伴而居,出入在學校的自習室、圖書館、食堂、體育館等,充分享受校園的硬體資源;他們搖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對未來有些茫然,但又充滿期待
校漂族校漂族

分類

分類一

1. “考研型”
考研族是這一族群中的主力。抱著 “曲線救國”的心理,已經落榜一次或者在求職中不如意者,選擇了艱難的“再考研”之路。對於前途的未知,很多“校漂”態度樂觀堅定,對於學長中的成功案例不吝讚美與嚮往之詞。
校漂族
2. “留學型”
等待簽證結果或者準備簽證的“校漂”相對比較輕鬆,但也有部分是一些求職或者考研失敗的畢業生,拿到畢業證書之後,萬般無奈才開始著手出國的準備。他們利用暑假上外語班,力求順利出國,當然艱辛程度絕不亞於考研。
3. “保持信息型”
學校是各類信息交匯的地方,比如考研信息,專兼職信息,出國、創業政策信息,很多在畢業前沒有找到如意工作,或者在試用期內感覺不如意的同學,選擇留在學校附近,通過一個暑假的準備,在9,10月份招聘專場開始之際,利用經驗,搶得先機。這些同學往往感覺第一次的就業缺乏準備和經驗,錯失了太多機會,但是又不願意在一個不滿意的公司屈就,寧可等待觀望一段時間,再打一個翻身仗。
4. “母校依戀型”
一部分瀟灑的“校漂”純粹出於對母校的依賴,流連在校園周圍,感受和回味單純的象牙塔式的生活。BBS,球場、圖書館,實惠的食堂,這些都讓很多人不願放棄“學生”的頭銜,在這之中,一些同學家境富裕,不願意面對擇業壓力,對職場前途悲觀,通過寄居在學校的周圍,延續校園式無憂的生活,聊以慰藉。
5. “創業型”
還有一小部分特殊的“校漂族”選擇了放棄所學專業,在學校周圍嘗試開店,小本經營,享受生活。他們看中學校周圍旺盛的人氣,昔日的學弟學妹們成了創業的“目標顧客”。特色餐飲業,娛樂業,電子消費品,琴行,電腦配件,往往是他們的創業首選。

分類二

還有一種分類方法,就是把“校漂族”分為“五大門派”。
1、考研派:守著學校奮鬥考研的校漂族;
2、求職派:為圖方便而滯留校門口的校漂族;
3、戀愛派:捨不得離開校園戀人的校漂族;
4、逃避派:沒有做好步入社會準備的校漂族;
5、瀟灑派:想離開家人自己打拚的校漂族。

調查

上海部分高校進行過一次調查顯示,有54.35%的學生表示要做“校漂族”,直到找到合適的工作為止。
“校漂族”,這是個時尚而獨特的名詞,特指已經畢業瞭然而還“漂”在學校周圍,甚至還天天到學校去“上課”的大學畢業生,他們都是考研複習者。
“校漂族”還有一個名字,那就是“邊緣人”,說明他們既不是在校大學生,又不是在學校工作的人。有專家預測,在北京廣州、鄭州等地的高校周圍,“校漂族”已達數十萬人。2005年,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338萬人,這是中國自1999年實行高校擴招政策後,畢業人數最多的一年。
校漂族校漂族
“校漂族”這個群體到底有多大,到目前為止尚無一個權威的統計數據,但其整體呈現增生的趨勢則已成為一個公認的事實,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成人當中也有一部分人,他們雖不是大學畢業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成為校漂族,或為專升本或為自考或為成人本科升研而成為校漂族。
據統計數字顯示,2009年,我國有611萬大學生畢業走向社會。加上過去兩年未就業的200餘萬畢業生,超過800萬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有待解決。在這支大軍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雖然已經畢業了,失去了學生的身份,卻不肯離開校園,沒有固定的長期職業,過著漂泊的生活。2010年這個數字將更加龐大。

實例

2007年本科畢業的大學生胡文燕,在山東大學校園裡租住了一間宿舍。本科畢業之後,胡文燕並沒有找工作的打算,而是寄希望於考上山大法學院的研究生。胡文燕的生活和往日的學生時光沒有什麼不同,她每天早起到校園的自習室學習,中午在學校食堂吃飯,下午和晚上繼續學習。由於沒有獨立的生活來源,胡文燕的生活相對簡樸。連續兩年的研究生考試,胡文燕都沒能順利通過,令她 2009 年的校漂生活沉重起來,“只有和漂友偶爾聚餐的時候,才能感到片刻輕鬆。”胡文燕說。
校漂族校漂族
趙龍2006年在濟南某高校畢業後,在北京某廣告公司找到一份工作。但由於專業不對口,公司人事關係複雜等原因,趙龍感覺才華難以施展,對工作並不滿意。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趙龍的收入出現了縮水,他索性辭掉了工作,回到山東財政學院附近的舜玉小區租住了一間房子,準備考取山東省公務員。
“先考省公務員,再考國家公務員研究生考試也同時準備著。現在覺得還是公務員或者高校老師這兩種職業最好。”趙龍說。
有人瀟灑有人愁
比起其他的校漂族,陳帥鑫就屬於地地道道的瀟灑派。2008年剛剛畢業於淮北煤炭師範學院美術系的陳帥鑫,至今一直未找工作,畢業後打著考研的旗號混在學校,整天無所事事,在校園晃蕩。穿著耐克運動裝adidas跑鞋,一身名牌,家庭條件富裕的他對畢業找工作並沒有什麼概念。
“我感覺自己現在還是個學生,根本跟讀書那時沒兩樣,就是不用再去上那些無聊的課也不用去擔心考試的問題。”他每天睡到自然醒,中午懶得下樓就叫個外賣,在電腦前打個遊戲看個碟,傍晚找師弟們打牌,晚上約幾位好友去唱歌、跳舞。家境殷實,身為獨生子的他從小就在長輩們的寵愛中長大,所以畢業後父母捨不得他過早的進入社會就業,寧願花錢讓他在學校里養著、漂著。“我對工作不感興趣,呆在這裡就自由多了,家裡管不著,學校管不了,爸媽還以為我在勤奮讀書呢。”他邊和記者聊天邊玩弄著手中剛剛買來的諾基亞N97手機。問到以後的打算,陳帥鑫笑著說還沒打算,漂在學校的生活是他目前最佳的選擇,以後的事以後再說,自有爸媽安排一切。

高校態度

各高校對“校漂族”的態度不盡相同,其中一些學校採取積極措施,為他們建立信息管理系統,按申請出國、複習考研、求職擇業等不同意向進行分類指導,幫助他們早日結束“校漂”生活。
也有高校認為“學生既然畢業,就應該離校,但不會採取強制手段,畢竟這都是自己的學生”。
但有的在校生對於“校漂族”的存在表示不滿,他們認為“校漂族”占用了本來屬於自己的有限資源。“去自習室,這些人比我們還積極,去晚了都沒座位,這讓我們怎么學?”“校漂族”的出現無形中給學校的住宿、餐飲、保衛工作帶來了壓力。

專家提示

專家認為,“校漂族”的行為從心理層面上看,主要源於安全需要、依賴心理、逃避心理等原因,許多畢業生把“校漂”作為人生的緩衝期,他們選擇漂泊是為了尋找更好的人生起點,這類“校漂”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高校畢業生不要因為逃避社會而把學校當作“避風港”,要勇於克服困難,努力提高個人心理素質,勇於在新環境中創出一片新天地。
校漂族長期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生活,人際關係單一,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大範圍的交際活動,容易孤立、焦慮甚至抑鬱。從本質上講,“校飄族”是逃避社會現實,逃避應承受的社會責任的表現。“校漂族”應該直面社會上的激烈競爭,認清自己的優勢與特點,為自己做一個符合自身的職業定位,去迎接快節奏、高消耗、高強度的生活。
學校要加強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解決學生的心理素質問題是解決“校漂族”問題的關鍵。實行“校漂族”管理的規範化。如今已經有部分高校把“校漂族”納入管理範圍,幫助他們儘快落實工作單位,利用校園網電子郵件等渠道及時發布就業信息,利用“未就業畢業生綜合保險”為自願參保的人員解決後顧之憂。學校需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幫助畢業生提高自我調節能力,正確認識自我、對待挫折;家庭、學校、社會齊抓共管,家庭應強化教育和干預,高校要根據市場需求對專業進行相應調整,社會應儘可能為畢業生多提供就業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