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校通

校校通

為加快在中國小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步伐,2000年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在中國小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決定在中國小實施“校校通”工程,目標是:用5-10年時間,使全國90%左右的獨立建制的中國小校能夠上網,使中國小師生都能共享網上教育資源,提高中國小的教育教學質量。“校校通”的目標並不是要每所學校都建起龐大的校園網,而是讓90%以上的中國小校採用多種手段和形式,用較低的成本獲得豐富而優質的教學資源和課程,最終實現資源共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校校通
  • 時間:2010年
  • 部門:教育部
  • 背景:教育現狀決定
建立背景,教育現狀,面臨挑戰,主要任務,工程實施,平台含義,教育原則,目標,對象,基本模式,模式之一,模式之二,模式之三,

建立背景

教育現狀

江澤民同志指出:“廣大農村人口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個直接關係到農村實現小康和現代化的大問題。”振興國家經濟的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從我國的國情的實際出發,促進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教育部決定在中國小實施“校校通”工程。
新中國成立50年來,中國的基礎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績。截止到1998年底,全國已有幼稚園18.14萬所,在園幼兒2403.03萬人;有國小60.96萬所,在校學生13953.80萬人;普通初級中學63940所,在校生5363.03萬人;普通高級中學1.39萬所,在校生938萬人;有特殊教育學校1535所,在校生35.84萬人(其中在普通學校附設特殊教育班及隨班就讀學生22.55萬人)。根據1999年底的不完全統計,我國平均每121名中小學生才擁有一台計算機,每年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生不足3000萬人,而我國有2億中小學生!無論是在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和資源建設上,還是在普及程度上,我國與已開發國家甚至某些開發中國家相比都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目前全國有2億多中國小在校生,今後十年累計還有2億多適齡兒童要陸續進入中國小接受基礎教育,這4億多青少年在今後二十年內要陸續進入勞動力市場,成為21世紀初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素質如何,將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和未來。從現在開始加快在中國小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使這4億多青少年從小樹立科學觀念和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不僅對於鞏固“普九”成果,提高我國基礎教育的整體水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而且對於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和勞動者的素質,實現我國第三步經濟發展戰略的宏偉目標有著不可估量的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認識在中國小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並化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實際行動,加快在中國小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步伐。如果我們在這個問題上認識不足,行動不快,措施不力,那將拖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後腿,就要負歷史性責任。
校校通校校通
16年來,我國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據1999年底不完全統計,全國中國小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學校近6萬所,每年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生近3000萬人;擁有計算機165萬台,計算機教室近10萬個,建立校園網的學校近3000所,就是這樣的數據,我們認為都還沒有把信息技術教育在全國中國小中的嚴峻形式表達出來。我們要知道,這樣的數據只占了中國小校的幾分之一啊。並且,現在的這些學校,都還是基本上在各地都是最好的啊。
這樣的情況說明,信息技術教育要在學校里推廣和普及,要將信息技術套用於學校的管理和教學,要用信息技術對各學科進行輔助教學,目前所做的工作還遠遠不夠。

面臨挑戰

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將成為新世紀人才的基本能力 當我們進入新世紀的時候,所有的教研人員都在研究一個問題,那就是新世紀我們培養的人才究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養和能力。研究的結果,大部分專家都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將象以往的讀、寫、算一樣成為新世紀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世界範圍內的教育信息化浪潮方興未艾 教育信息化浪潮不僅僅表現在已開發國家,在許多中等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教育信息化浪潮也正在迅速興起,所以說,教育信息化是世界範圍的浪潮。

主要任務

在中國小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概括起來有兩大任務:普遍開設信息技術教育必修課;在全國中國小實施“校校通”工程,進一步推動和促進信息技術教育。

工程實施

教育部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鄭增儀曾強調:“校校通”並非“校校網”,“校校通”的目標並不是要每所學校都建起龐大的校園網,而是讓90%以上的中國小校採用多種手段和形式,用較低的成本獲得豐富而優質的教學資源和課程,最終實現資源共享。我們不贊成每所學校都買伺服器,建校園網。這就像一個城區只需要一個電信局,所有電話與之相連就行了,沒必要一下子建好幾個。
“校校通”工程的表現形式是以多種方式將學校與學校的信息交流渠道連通,使學校之間的信息和資源可以實現共享。其直接目的是促進教育教學信息和優質教育資源的高速流動。其深層次的目的是在思想觀念上,促進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根本變革,用信息化帶動基礎教育的現代化。
所謂多種形式是指推進“校校通”,要根據需要和可能,選用適宜的形式。比如說,有的地方首先要解決的是有與沒有的問題;有些地方要解決的則是質量高與低的問題。就某種形式而言,也不提倡搞一種模式或是一種規格,要建立好用、夠用和適用的系統。用經濟的成本獲得豐富而優質的教學資源和課程,最終 實現資源共享。在我國廣大的地區,應當走一條低成本、大面積和快速度的實現“校校通”的道路,不能沿用西方國家的模式。在多種形式和多種規格的基礎上需要不斷提高,是積極而不是消極的,是先進的而不是落後的,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

平台含義

眾所周知,INTERNET以及其特點,向大家提供了一個自由的、靈活的、開放的、廉價的、相互提升的資源整合平台。但是,Internet上的信息浩如煙海,良莠不齊。用於教育的信息就分布在其中,學校很難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中國校校通網是專業致力於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網站,其上的資源是對網際網路信息進行梳理後的結果,再加上網站自己的專業開發,這就可以使學校很輕鬆地從我們的網站上獲得適合自己的教學資源。因此,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教育資源的整合體系是大有必要的。我們認為這樣做才真正體現了“校校通”的價值和涵義。

教育原則

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教育不應該用一種單調,僵化的模式。換句話說,不能搞一言堂!必須大家解決,那么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校園的資源庫是大家的資源庫。如何用一種現代的,節約的渠道讓兩千萬教師都來參與,真正讓教育資源豐富起來?中國校校通網就提供了一個讓有志於讓教育資源活起來的教師和學校展示自己成果的平台。在資源庫逐步豐富的同時,又如何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效的集中、管理,讓需要者可以方便地檢索到適合自己要求的信息?中國校校通網也給需要者提供了一個快捷的檢索平台。
中國校校通網正是充分考慮了我國目前大部分中國小的實際情況,推出了這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校校通”方案。

目標

1、為所有的學校建立網站,先讓學校“通起來”
全面提供:網路技術開發;網站域名申請、註冊;提供硬碟空間;網站策劃、建設;網站維護、培訓;網站交流平台建設等。
2、建立基於中國校校通網的信息資源交流和服務支持平台
提供信息、優勢學科資源在各學校之間交流的平台,是實現資源共享的最短而且還是最佳的路徑。為名校提供招生、宣傳、展示自己成就與風采、發布各種提高自己知名 度或經濟效益的信息平台。各學校可以從網站提供的資源中獲得幫助、開闊視野,尤其是可獲得師資的線上培訓;也可以通過網站與名 校建立聯繫,結成對子,獲得名 校的幫助和支持。依託網站提供的電子商務平台, 組成一個集各種軟硬體供應商、系統集成商為一體的校校通服 務支持聯盟。依託網站提供的人才市場,為大中專院校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發布平台,亦為學校提供尋找人才的場所。全面實現學校信息資源互動, 執行線上師資培訓、網路技術培訓。各種教學軟體的使用培訓,校園管理系統操作培訓和技術支持。 師生線上交流、教學探討與研究。各種信息資源和教學手段的集成整合。 名優課件和教學方案的展示與共享等。
3、幫助學校進行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庫的建設
4、建立遠程教學平台
為學校提供網管、師資、學生所需的遠程線上教育等。
5、協同教育部門權威的信息技術教育學術機構發起、組建師資培訓基地

對象

中國校校通網是為推動教育部實施的“校校通”工程而設定的,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全國各地的中國小,使各中國小真正實現“校校通”。
其次,中國校校通網亦對軟硬體供應商、系統集成商提供一個商務平台,對大中專院校提供發布就業信息或獲取人才的平台。

基本模式

模式之一

校園風貌:校長介紹、學校簡介、對外交流、教學條件、師資設備
教師園地:教工之家、教學研究、教師簡介、教材教法、教師培訓
學生園地:學生作品、學生流動、獎學金、表揚欄、學生交流、學習方法
校友名錄:歷屆畢業生名錄-目前就業情況-對學校的貢獻-聯繫方法
中考高考專欄:有關中高考新聞、信息發布、考試動態、應試技巧、考試心得、 複習題庫
資源中心:優秀課件、教學軟體、教學素材、學習教程、題庫
校園論壇:老師交流、學生交流、家長交流

模式之二

學校概況:校長介紹、學校簡介、對外交流、教學條件、師資設備
學校課程:課程介紹、科目介紹、課程安排、教學目標、任課教師
教育管理:學生管理、教師管理、資源管理、校園管理
研究交流:教材教法、對外交流、優秀教案、教學心得
學生作品:各類作品選登、評比、獎勵、排行榜 教師作品:各類作品選登、評比、獎勵、排行榜 校報校刊:學校創建的各種校報、校刊電子版
學校論壇:教師論壇、學生論壇、家長論壇、
同學錄:歷屆畢業生名錄—目前就業情況—對學校的貢獻—聯繫方法
資源中心:優秀課件、教學軟體、教學素材、學習教程、題庫

模式之三

學校概況:校長介紹、學校簡介、對外交流、教學條件、師資設備
領導機制:學生管理、教師管理、資源管理、校園管理
師資設施:教師介紹、教師培訓、教學設施、校園建設
校園文學:校園文學、網上文學、學生作品、教師作品
學校論壇:教師論壇、學生論壇、家長論壇、
資源共享:優秀課件、教學軟體、教學素材、學習教程、題庫
對外交流:對外合作、教學經驗、辦學經驗、
同學錄:歷屆畢業生名錄—目前就業情況—對學生的貢獻—聯繫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