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耳短腳鵯

栗耳短腳鵯

栗耳短腳鵯(學名:Hypsipetes amaurotis):體長27-28厘米,是一種體型較大的灰色鵯。頭頂微具羽冠,頭頂至後枕灰色,耳覆羽及頸側栗色;頂冠及頸背灰,兩翼和尾褐灰;喉及胸部灰色帶淺色縱紋;腹部偏白,兩脅有灰色點斑,臀具黑白色橫斑。尾下覆羽暗灰色具寬闊的白色羽緣。虹膜褐色;嘴深灰;腳偏黑。

棲息於低山闊葉林、混交林和林緣地帶,也出沒於城鎮公園、果園、村舍、地旁、路邊等人類居住環境附近的疏林和雜木林中。常3-5隻成群活動,多在樹冠尾枝葉間活動和覓食。性活潑、善鳴叫雜食性,主要以樹木和灌木的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部分昆蟲。分布於日本、朝鮮、菲律賓以及中國東北、河北、浙江、上海、台灣等地。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栗耳短腳鵯的額、頭頂至後枕灰色微具白色中央紋,尤以前頭的白色中央紋較顯著。頭頂羽毛尖長,向後形成不明顯的冠羽,後枕具少量髮絲狀纖羽。後頸、背、肩、腰等上體暗灰色或褐色、羽緣灰色,兩翅和尾褐色。耳羽栗色,向頸側延伸至下喉。眼先灰黑色或黑色,頸側深灰色。頦、喉灰色或灰白色,胸灰色微具白色羽緣(台灣亞種胸具棕栗色橫帶)。腹灰白沾褐,體側和兩脅橄欖灰色或茶褐色,下腹中央白色或白色沾褐,尾下覆羽灰褐色具寬的灰白色羽緣。
虹膜灰褐或淺褐色,嘴黑色,腳暗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60-75g,♀60-75g;體長♂280mm,♀265mm;嘴峰♂24-29mm,♀22-29mm;翅♂123-135mm,♀120-135.5mm;尾♂113-138mm,♀112-127mm;跗蹠♂20-24.5mm,♀20-24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闊葉林、混交林和林緣地帶,也出沒於城鎮公園、果園、村舍、地旁、路邊等人類居住環境附近的疏林和雜木林中。

生活習性

栗耳短腳鵯台灣亞種在中國台灣終年留居,為留鳥,不遷徙。指名亞種在中國黑龍江省偶爾為迷鳥,在遼寧東南部和大連或許係為旅鳥或冬候鳥。日本亞種在中國東部沿海為少見旅鳥和冬候鳥。秋季遷徙多見於8月。
常3-5隻成群活動,多在樹冠尾枝葉間活動和覓食。性活潑、善鳴叫,集大群時顯得有些嘈雜。飛行呈波浪式。
雜食性,主要以忍冬、鼠李、小櫱以及其他樹木和灌木的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部分昆蟲。
叫聲:甚喧鬧的peet, peet, pii yieyo聲。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菲律賓、俄羅斯聯邦(俄羅斯東亞區)。
栗耳短腳鵯分布圖栗耳短腳鵯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營巢於茂密的樹林中,巢多置於有茂密枝葉隱蔽的樹枝上,距地高2-5米。巢呈碗狀,主要由細樹枝、草莖、竹葉、苔蘚和其他植物纖維構成。每窩產卵4-5枚。卵白色,有細小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2mm×14mm。

亞種分化

栗耳短腳鵯(1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Hypsipetes amaurotis amaurotis
Temminck, 1830
2
栗耳短腳鵯巴詹島亞種
Hypsipetes amaurotis batanensis
Mearns, 1907
3
栗耳短腳鵯鮑羅季諾亞種
Hypsipetes amaurotis borodinonis
Kuroda, 1923
4
栗耳短腳鵯卡米京島亞種
Hypsipetes amaurotis camiguinensis
McGregor, 1907
5
栗耳短腳鵯富加島亞種
Hypsipetes amaurotis fugensis
Ogilvie-Grant, 1895
6
栗耳短腳鵯蘭嶼亞種
Hypsipetes amaurotis harterti
Kuroda, 1922
7
栗耳短腳鵯硫磺島亞種
Hypsipetes amaurotis magnirostris
Hartert, 1905
8
栗耳短腳鵯九州亞種
Hypsipetes amaurotis matchiae
Momiyama, 1923
9
栗耳短腳鵯北琉球亞種
Hypsipetes amaurotis ogawae
Hartert, 1907
10
栗耳短腳鵯中琉球亞種
Hypsipetes amaurotis pryeri
Stejneger, 1887
11
栗耳短腳鵯小笠原亞種
Hypsipetes amaurotis squamiceps
Kittlitz, 1830
12
栗耳短腳鵯南琉球亞種
Hypsipetes amaurotis stejnegeri
Hartert, 1907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