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際清

柳際清,字朝紳,號荃村,清潛山縣人,岳西縣柳畈鄉。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舉人,二十二年進士,授任內閣中書,玉牒館協修。其時,軍機大臣穆彰阿當國,門生故吏遍京內外,一時號為“穆黨”。穆彰阿企圖籠絡際清,納為同黨。際清恨其奸滑,拒不往來,旋被改授知縣,調赴廣西。道光十五年(1835年)充同考官,得人稱頌。後歷任灌陽、思恩(今屬懷江縣)、全州知州、南寧府同知、宣化(今南寧市)知縣等職。

基本介紹

  • 本名:柳際清
  • 字號:字朝紳,號荃村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潛山縣
  • 主要成就:嘉慶二十一年舉人,二十二年進士
  • 政治主張:清正廉明,開誠布公,令行禁止
  • 職務:歷任灌陽,思恩,全州知州等
人物簡歷,生平事跡,步入仕途,慘遭貶放,保境安民,治縣有方,思鄉返里,

人物簡歷

際清歷任所至,清正廉明,開誠布公,令行禁止。任全州知州時,有人控告興安縣海洋坪趙姓謀反,際清隨道員張某督兵往剿。一到興安,際清明辨是非,力勸道員,使謀反之冤真相大白,趙氏百姓得以生存。署南寧府同知時,太平軍入境,際清前往和淡。化干戈為玉帛,倖免一戰。際清後復任宣化知縣三月,不幸病故,當地人為表哀思,建亭紀念。
際清之子柳基醇,字子荃,庠生。自幼穎異,博覽群書,尤通醫學,為文淹雅醇粹,作詩清新雋逸,以軍功官居廬州府訓導,屆滿回鄉,究心典籍,沉於吟詠,所著詩文百篇。

生平事跡

步入仕途

柳際清(1783-1849),字朝紳,號荃村,清乾隆四十八年八月,生於岳西縣田頭鄉柳畈村。此地屬出門百里繞山轉,進山抬頭不見天的深山區,交通蔽塞,偏僻落後,當地人歷來過著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傳統農耕生活。當時正值清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加上賦稅繁重,人民苦不堪言。際清雖出生在小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私塾先生,但家境並不十分殷實,生活只能勉強度日。但小際清聰穎好學,志存高遠,幼時酷愛高腔劇(一種地方傳統劇目),他對劇中經典唱詞過耳不忘,從中汲取精華,學以致用。一天晚上,他要父親教他識字,父親說你還小,以後再說吧。小際清當即回道,我聽高腔《秦雪梅教子》里唱:“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父親見他求學心切,且才思敏捷,心中暗喜,便答應帶他進私塾讀書。數月後的一日,他隨父親在去私塾的路上,見一農夫在田裡吆喝黃牛耕田,父親便想試試他的學識,於是以牛為題出一上聯曰:“黃蹄亮角畫眉眼,耕田舍力”,要際清對出下聯。小際清思索片刻便對:“窮山惡水出路難,惟有讀書”。父親聽後十分高興,看出此子果然與眾不同,不僅聰慧好學,而且志向遠大,心想如能精心培養,將來必成大器,跨出山門,光宗耀祖。年幼的際清深領父意,不負眾望,從蒙館一直到經館都孜孜不倦,勤奮求學,博覽群書,學業大長。但封建社會貧家子弟要博取功名,步入仕途,必須經過嚴格的科舉考試。功夫不負有心人,際清於嘉慶丙子科中舉人,次年丁丑科中進士。嘉慶帝見其文才出眾,欽授內閣中書,玉牒館協修。
封建社會在朝為官,光宗耀祖,加封三代,據柳氏族譜記載:祖父大誠,弛贈徵仕郎,內閣中書加一級晉贈奉直大夫,祖母蔣氏、沈氏弛贈太孺人;晉贈太宜人;父親柳弼敕封徵仕郎;晉封文林郎內閣中書加一級,晉封奉直大夫;母安氏敕贈太孺人,晉贈太宜人,程氏敕封太孺人,例贈太宜人,妻子左氏敕贈孺人,例贈宜人,周氏敕封孺人,例贈宜人,李氏例贈孺人。當時可謂春風得意,喜悅之情不由言表。而他步入仕途後,宦海官涯之路卻充滿荊棘與坎坷。

慘遭貶放

嘉慶二十二年,際清授任內閣中書,玉牒館協修時,正值嘉慶帝寵信的軍機大臣穆彰阿當國,他權傾朝野、專橫跋扈、結黨營私,陷害忠良。當時門生故吏,遍布京外,一時號稱“穆黨”。穆彰阿深知際清不僅才氣過人,而且人品俱佳,企圖籠絡際清,納為同黨為已所用,但際清恨其奸詐,拒不往來,因此穆彰阿懷恨在心,伺機報復。一次,柳際清在酒後草書文稿時,將文中大清一統皇帝的“統”字,草似“絕”字,恰巧被穆彰阿的黨羽發現,他們如獲至寶,以為抓到了陷害際清的把柄,立即稟報嘉慶帝,誣陷際清犯欺君之罪,並派護衛到玉牒館搜查罪證,妄想至際清於死地。幸好事先有個與際清深交的官員對其使了個眼色,際清靈機應變,急忙將文稿藏於頭髮髻中,當時搜查未獲,穆黨料定“罪證”藏匿其身,便一刀將其靴筒劃開,也沒見到,於是搜遍全身,最後從頭上的髮髻中才找出來。皇上念其才學淵博,政績非凡,且又把大清皇帝頂在頭上,才免其一死。穆彰阿惱羞成怒,便乘機上奏,將柳際清降職貶放到宣化縣任知縣。這個縣是盜寇橫行,歷年官稅不繳的難治邊陲之地。穆彰阿如此險惡用心,不言而喻。

保境安民

宣化縣隸屬廣西省,地處西南,清屬蠻夷之地,與越南接壤,此時越為法國殖民地。際清到任後,知道這個縣在前幾任任期內,豪強惡霸當道,盜賊遍及鄉里。他們與洋人內外勾結,欺壓百姓,販賣鴉片,吸毒成風。在這樣烏煙瘴氣的處境之中,際清冷靜思考,以超人的智謀,果斷決策,大膽施政。上任後,不顧鞍馬勞頓,便帶著師爺下鄉微服私訪,體察民情,廣結仁人志士,安撫良民百姓,足跡踏遍宣化的山山水水,決心懲惡揚善,保境安民。當查清盜匪、洋菸寡頭作惡多端的罪證之後,便依照前幾任知縣上任必請“雞頭宴”的慣例,在縣衙大辦宴席,誘請這幫惡霸,設下一網打盡的絕招。待酒過三行之後,乘這伙烏合之眾酩酊大醉絲毫沒有警覺的瞬間,一聲令下,衙役一擁而上,將這些違法亂紀之徒全部拘捕。當這些匪徒酒醒之時,已成階下之囚。這一妙招,使其下面爪牙,成了無頭的雞。然後順藤摸瓜又處決了一批地痞流氓。接著用“以盜治盜”的方法,擒獲了經常擾亂宣化縣民眾的鄰縣匪首。同時發布安民告示,教化黎民。從此,宣化縣盜匪肅清,民風一改從前,社會空前穩定。原來有些逃往外地謀生的百姓,都一一返回家鄉安居樂業。就連歷年拖欠的皇糧國稅也統統如數繳清。嘉慶帝見其剿匪安民有功,欽賞頂戴花翎。
昆倫關乃是西南著名關隘,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蓋崑崙關為南寧府之境要也”,素有“雄關獨峙鎮南天”之譽,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時的西南,盜匪叢生,法國殖民者虎視眈眈,可謂內憂外患。柳際清巡視崑崙關時,見關隘年久破敗失修,為保境安民,特撥銀兩重修。並重建關樓三隘(二柱三道桁條木)。在關南數丈處,跨驛道建亭一座,關樓上奉祀狄青、余靖、孫沔三位征南大將神像,並派兵丁巡視。崑崙關的復修對帝國主義殖民者和外縣盜匪的入侵擾亂起到了一定的防禦作用。

治縣有方

西南邊陲的全州與灌陽縣,是清朝很難治理的死角,先後有不少縣令,上任時間不長,有的被趕走,有的自動卸任,有的以莫須有的罪名被關進牢房。朝廷知道柳際清在宣化治縣有方,捉拿大盜有計,懲惡平冤有膽,就調他來任灌陽縣令。
柳際清到任後,告狀的成群結隊,所告之事,千奇百怪,案情相互衝突,纏繞不清,剛到時他無從下手。但他每次接過狀紙,細細審視案情,外表上不動聲色,沉默不語。其實,他馬上就派出“師爺”裝扮成測字算命先生,暗中察訪。原來,這個縣有兩個惟恐天下不亂的無恥訟棍,專門挑起事端,為非作歹。柳際清以“壞民風抵禦朝政,破家國而害官民”之罪,將這兩個惡棍的罪惡布告全縣,給予判決死罪就地正法。從此,故意鬧事起鬨的減少十之八九。柳大人在審理許多紛繁複雜的案件當中,機智過人,尤其擅長利用做賊心虛的心理判案之法。一日,有個農婦控告別人偷了她家的雞,柳縣令便傳來了她的左鄰右舍,審訊這件事,可他們都不承認自己偷了雞,並圍著案桌跪在地上喊冤。柳縣令假裝不予理睬,另外審理別的案子。過了一會,又裝作疲倦的樣子說:“你們暫且先回去”。眾人都站起來,柳縣令突然勃然大怒,拍案大喝道:“偷雞賊也膽敢站起來!”偷雞人不由自主地顫抖著雙腿,屈膝跪在地上。就這樣柳縣令一拍桌子破了案。由於柳縣令有求必應、公正執法,老百姓編了個順口溜道:“灌陽縣,雖然小,自從來了個柳青天,小縣要比大縣好,民間書也讀得成,百姓飯也吃得飽……”。又唱:“灌陽來了好縣令,除惡揚善民心順,百姓安居又樂業,不忘青天柳大人”。百姓還上送德政匾額曰:“惠我蒸髦“;碑曰:“閭閻被澤癢序騰輝”。由於柳際清治縣有方,朝廷又升他為全州知州。臨行時,灌陽縣的父老鄉親跪泣攔路挽留。柳際清到達全州後,由於全州與灌陽接壤,灌陽的百姓多有持狀到全州求他申冤,柳公笑曰:“吾非為灌陽縣令,不便管轄。後上司得知,允其兼理該縣疑難案件。
柳際清在全州任職期間,有人誣告興安縣海洋坪剿寇趙將軍謀反,朝廷派道憲張督兵前往進剿,令柳際清隨從。柳際清進入興安,即微服調查,廓清是非。發現此案是兩姓爭利,非為趙姓謀反。當時趙姓聚數千人要與對方決一雌雄。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如不澄清是非,平息事態,不僅會造成極大的社會動亂,而且會使兩姓民眾遭殃,陷害趙將軍沉冤海底。柳際清沉著冷靜,有膽有識,向百姓耐心勸解,平息怨憤,使謀反之冤真相大白,為趙將軍雪冤復職,兩姓幸免於難。因其治事公正,萬民歸順,故士民深切懷念,此後海洋坪人建“生祠”敬祀柳公千秋功德。署南寧府同知時,太平軍入境,際清前往和談,化干戈為玉帛,使軍民免遭生靈塗炭。因其“精勤撫馭,恩威並著,教學勸農,興利除害”,全州士民送“萬民傘”,建“柳公亭”。還以詩賦詞聯歌頌。其一詩云:“百里春霖蘇萬物,一輪秋月照群生,虎皆遠渡行程隱,犬不聞聲夜睡安,盜知悔過皆從善,吏恥為奸盡讀書,花落訟庭春晝永,雞啼官舍午陰涼”。因際清歷任所至,清正廉明,開誠布公,令行禁止,萬民稱頌。

思鄉返里

柳際清不僅在朝中是個好官,在民間也是個恤民孝子。際清欽點內閣中書後,嘉慶帝允其回鄉省親,當行至菖蒲至柳家畈途中,見普濟庵上下二十餘里全是山高嶺陡的難行之路,為方便鄉鄰竟傾囊施捨,將陽崖和十二壁嶺等多處鋪砌平板石階1000餘級。至今,這些石階依然存在,人們不禁睹物思人,時常懷念追憶柳公。
柳際清從一個窮鄉僻壤、深山叢林之地,勤奮求學,跨出山門,遠赴他鄉為官,歷盡千辛萬苦,一生盡忠效國,勤勉盡責,耗盡畢生精力,終因積勞成疾,於道光二十九年五月二十日在復任宣化任上與世長辭,享年66歲。他臨終前叮囑身邊的師爺:遺體必須運回桑梓,葬依祖墓。他深知生前在宣化為官,懲處了不少盜匪惡霸,死後這幫人定會搶屍雪恨。因此,你們必須做好準備,先乘黑夜三更悄悄地將屍體從陸路運走,後再製造假象,派只官船鳴鑼開道,從水路起運,以迷惑壞人。的確如他生前所料,當官船行至半途之中,一幫盜匪惡霸攔船搶屍,但撲空之後仍不死心,改竄陸地追趕。此時,他的遺體已安全運回家鄉。至今安葬在柳家畈周嶺鼠形祖墳墓穴之中,受後裔祭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