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姓

聽長輩說過在雲南的適(guá)姓漢人,是從南京柳樹灣遷來的,現在群居雲南澂江縣陽宗鎮海晏村有一支,雲南大理巍山適家村有一支,據說麗江有此姓氏的人,查找一些資料後,沒有看到有文字記載的適姓人家,雲南適氏人數不多,千餘人,在幾位同族人的幫助下,現編纂一篇題為《雲南“適”姓尋根》的文書,希望對大家了解雲南適姓的來歷有所幫助,並歡迎同姓族人一起加以豐富,雲南的適姓同胞在看到此文時,如有疏漏望請見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適姓
  • 舒服:~意。舒~
  • 剛巧:~中。~值
  • 剛才,方才:~才
詞解,字義,

詞解

一 關於"適"字
適(shi) 簡體漢字:適 繁體漢字:適
字義: ①切合,相合:~當。~齡。~銷。~度(程度適當)。~應(適合客觀條件或需要)。
②舒服:~意。舒~。
③剛巧:~中。~值(恰好遇到)。~可而止。
④剛才,方才:~才(剛才)。~間。
⑤往,歸向:無所~從。
⑥舊稱女子出嫁:~人。
適(kuo) 簡體漢字: , 之氏口,此字用電腦無法打出,一般不用. 繁體漢字:適

字義

:疾速.多見人名,適字不變.
如:南宮适一名韜,字子容,春秋末年魯國人。高適, 唐代邊塞詩人。宋朝,洪适,撰《容齋隨筆》。適宜,元時平陽同知,見《元詩選》。
姓名學解"刑偶欠子,身弱多病,出外吉祥,中年隆昌,晚年勞神。
由此可見,作為姓氏來說,我們一直在沿用著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姓氏——適(kuo)。據傳周武王之臣南宮适之後,以其名為氏,我們適氏是不是南宮适的後代還有待考證。
二 關於南京柳樹灣
1、南京柳樹灣
中國人一向是守禮義、重親情的,因為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家鄉的山水永遠是最動人的風景。尋根問祖,落葉歸根,是華夏民族永遠抹不去的一種故鄉情結。
走遍雲南3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詢問雲南的漢族人來自哪裡,大多數人都會根異口同聲地說,來自“南京應天府柳樹灣高石坎”。對於雲南的漢族人是來自“南京柳樹灣高石坎”的傳說,雖然歷史學家們沒有一個具體的說法和定義,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從祖籍關係講,現今居住在雲南省內的漢族人,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古代吳越地區,即今天的江浙一帶。因為從雲南漢族人與南京人風俗習慣上的很多相同之處,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就連彌勒縣的漢族灶台灼力樣和裝飾花紋,都和今天的南京郊區農民的鍋灶相似。
南京柳樹灣高石坎,是雲南人說不完的話題,是雲南人心裡的牽掛,是雲南人尋根的情結。
2、尋找南京柳樹灣
1983年秋天,雲南省彌勒縣給南京有關部門寫來一封信,說他們那裡有許多漢族同胞稱先祖是從南京柳樹灣遷去的,懇切要求幫助查找“柳樹灣”。南京的有關專家反覆查閱了解放前後各種圖籍史料,並無“高石坎”的地名,只是城東南有一處叫“石門坎”。石門坎是否即高石坎呢?如果是的話,柳樹灣應在其附近地段內。專家們一方面繼續查閱史料,一方面到石門坎至明故宮一帶實地訪問踏勘。後在明故宮的遺址上看到有一塊明萬曆四十年九月初九立的大石碑,這塊碑的一段碑文幫專家解決了難題。碑文曰:
“看得疏通溝渠,乃王政要務。除十三門內大小渠陸續疏通外,惟洪武岡口(以)東,從口口關首下北東城兵馬司門首下北標營,柳樹灣、關王廟,太醫院等處過西下各溝,向來不得下流之處,所以雖經疏浚,水仍不。”
從這段碑文說明:柳樹灣的地名在明代確實存在,而且就在明宮城附近。於是,專家們又查對了《明宮城圖第十》,上面標有“東城兵馬司”、“太醫院”。將碑文與宮城圖一對照,說明柳樹灣的位置原在東城兵馬司與太醫院之間,正與的石門坎相去不遠(築城後由城牆隔開)。至此明白,“高石坎”應為今“石門坎",柳樹灣即在今天的城東南角。
金陵旅遊網還有一篇文章提到:在南京舉辦的一次學術座談會上,南京史學界的人說:明故宮遺址內有一塊明萬曆四十年(1612)立的石碑,碑文中有柳樹灣地名的記載,也就是說,在明代確有“柳樹灣”這個地名。從南京的水道資料及《明應天府城內坊廂圖》對照,柳樹灣應該在“標營”、“太醫院”、“大中橋”的區域內,具體位置在當年太醫院的上游,東城兵馬司的下方,即今天南京市的藍旗街、御道街一帶。雲南祖輩們流傳下來的“高石坎”實際上是一種口傳之誤,該處稱作“石門坎”。
3、柳樹灣移民雲南
在關於雲南現今居住著的漢族從何移居而來,有很多文章都這樣提到: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命令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等大將從南京率大軍30萬出征雲南。平定雲南後,朱元璋很賞識沐英,又念其功勞無比,便派沐英留在雲南鎮守疆土。為了鞏固疆域,促進雲南的發展,洪武十五年前後,沐英親自回到了南京,在南京廣招工匠,隨著自己遠赴雲南屯田墾荒,興修水利。在沐英所帶的明朝軍隊及帶來的工匠中,有部分官兵帶著家屬隨往,有些官兵則與雲南的當地人通婚,從此開荒墾地,生兒育女,世居雲南。
其次,又因柳樹灣緊靠明朝皇宮的東南部,屬於皇城禁地。因此,在這一片駐紮的軍隊以及居住著的居民,成為朱元璋的心頭之患。還有一些讓朝庭很不放心的官員、商賈以及那些犯了罪或被強行加上罪名的人,統統都被發配充軍到了雲南這塊不毛這地。就這樣,居住在柳樹灣一帶的居民就自然成了移民的主要對象了。 當時的柳樹灣正緊靠著明朝皇宮的東南部,在宮城禁地範圍內,於是住在這裡的老百姓遭遇了必然的拆遷,因此住在柳樹灣的很多人就跟隨沐英去了雲南。
清朝以後,柳樹灣一帶曾經改為駐防營,順治後又分駐滿洲八旗(藍旗街因此得名)。成了軍營用地後,柳樹灣一帶老百姓遷出的更多。這樣一來,在雲南、四川、貴州等西南省區,至少有數十萬人是南京過去移民的後代,而其中大多數在南京的祖宅位於柳樹灣,可以說,柳樹灣是南京移民的大本營。
南京市地名辦對柳樹灣進行的資料整理也顯示,柳樹灣本為一個地片,名字已經廢止,曾經位於南京城東南隅,明皇城東南邊,是如今的藍旗街、光華東街西口一帶。柳樹灣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地處大陽溝河彎處,當年種了很多柳樹而得名。
三 關於省外同氏族人
1、山東新泰市 適姓人數不超過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