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圈村

柳圈村

柳圈村,隸屬河南省滑縣王莊鎮,東與老店鎮搭界,西與東申寨村相鄰,南與半坡店鄉伍官營村接壤,北與前、後邢村相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柳圈村
  • 外文名稱:Liu Quan Cun
  • 行政區類別:河南省
  • 政府駐地莫窪集
  • 電話區號0372
  • 郵政區碼456484
  • 方言:滑縣方言
  • 車牌代碼豫E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社會事業,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柳圈村,原叫柳園口。這裡曾經是袁曹爭霸的古戰場,關雲長協曹先在白馬坡斬了顏良,後在柳圈黃河渡也就是柳圈誅了文丑。 柳園口北靠黃河,又是一黃河大渡口,帆船過往,泊棲而停,商賈登石砌渡口,宿驛站客館,燈紅酒綠,街市繁華,旅客出入不絕,日夜不歇,南有濟水作屏障,處在黃河、濟水夾縫之中,是南北來往的要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隋末朝政腐敗,起義軍遍地,聞煙而起,黃河泛濫,無人治理,大片土地淹沒,家破人亡,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夏季河水暴漲,黃浪滔天,滑、浚、汲、淇及湯陰、濮陽、清豐七地薦員,齊聚柳園口,在33天內落成一石廟,上下左右用五地巨石扣成,高丈許,石雕結構。雕梁繡窗,挑帶飛檐,五脊六獸,凸壠伏貓,石廟內石塑離像,容貌文雅,身披黃袍,凜顏肅目,鞭未掛壺,不怒自威,栩栩如生,鎮河消災,懲惡佑善,驅邪扶正,數百里百姓精神上有了寄託,每遇年末歲首,匯聚於此,焚香祭祀,磕頭還願,趕會進架,據載,會場中心數十里之外,車水馬龍,水泄不通,年年如此,歲歲依舊,從此,柳園口也習慣被叫做石廟村了。
後黃河改道,為防風固沙,村民沿村周圍的黃河堤岸植樹插柳,柳林蔥蘢,綠樹成蔭,遠觀儼然是一帶綠林,走近卻柳暗花明、綠柳依水,村莊內外,盛筵堪比京城。花花柳柳,霞沐春秋,林樹蔭籠,上有喜鵲登枝,碧蔭煙柳,下有茶館酒樓,琴棋書畫。此一處美景如畫,柳林環村,呈圈抱之狀,因此,石廟村,美其名曰:柳圈村。

行政區劃

宣統元年(1909年),柳圈村屬滑縣廣財區即南一區。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滑縣第九區。1940年屬衛南縣五區。1949年滑、衛兩縣合併,屬十三區。1954年成立王莊鄉後,柳圈村歸王莊鄉(鎮)管轄。

人口民族

該村有人口3256人,耕地5500畝,姓氏有侯、李、翟、劉、陳、馮、伍、常、張、王、秦、傅、肖、車、武、申等總計16個姓氏,俗稱四大街六大姓是指侯、李、翟、劉、陳、馮六姓氏。

經濟概況

柳圈大蜡,又稱杏頭大蜡,它是用75斤芝麻香油加黃蠟30斤總計105斤澆鑄而成,大蜡因在火神廟點燃也稱神蠟,蠟身通高二尺七寸,蠟身圍長二尺四寸。蠟體共分三層:第一層高七寸,蠟身雕刻二龍戲珠,蠟翅畫騰空駕雲的十八羅漢,雕工精湛、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第二層高八寸,蠟體雕刻百鳥朝鳳圖,代表鳥語花香四季如春。十二個高挑的蠟翅角,蠟體顯得精緻美觀。第三層高九寸,蠟體雕刻著鯉魚跳龍門,象徵人民生活年年又余,五穀豐登。最上層三寸高,鑄成螞蟻形蠟心。大蜡造型新穎,圖案逼真生動。一對大蜡,矗立火帝真君像兩側,香菸繚繞、氣鬱芳香,成為來自四面八方的香客競相虔誠膜拜觀賞的信物。柳圈大蜡,造型別致新穎,鑄澆工藝獨特,大蜡圖案生動形象,被滑縣人民政府列入非文化遺產項目。

社會事業

柳圈村歷史文化底蘊頗為厚重,正月二十九火神盛會名揚豫北,名揚黃河兩岸。其中火神廟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柳圈大蜡成為縣級非文化遺產項目。
村文化活動大舞台1個,文化健身廣場一處。村武術隊5個,秧歌表演隊2個,農閒時節,表演團除在本村表演外,經常受邀到附近村莊表演節目。

風景名勝

本村古廟宇甚多,每年的大年三十,周邊十里八鄉的民眾都不約而同來柳圈逛廟。主要廟宇有火神廟、天齊廟、三官廟、老爺廟、老奶廟、關帝廟等。

著名人物

翟同政,中共黨員,少將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兵種部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通訊部政治委員,中央軍委巡視員等職。2015年特邀參加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觀禮活動。
李治幫,東北抗聯老戰士,原東北抗聯騎兵大隊隊長。2015年受邀參加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觀禮活動,並被授予抗日紀念章和功勳獎章。
翟煥章,東北抗聯老戰士。2015年受邀參加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觀禮活動,並被授予抗日紀念章和功勳獎章。侯全亮,中共黨員,任河南省黃河委員會副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