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

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

查爾斯·斯塔克·德拉普爾獎(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是美國工程學界最高獎項之一。該獎由美國國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每二年頒發,被認為是“工程學界諾貝爾獎”("Nobel Prizes of Engineering")之一。該獎獎予推進工程學及工程學教育發展進步的候選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查爾斯·斯塔克·德拉普爾獎
  • 外文名: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
  • 頒獎者:美國國家工程院
命名,三大最高獎賞,獲獎人及成就,

命名

查爾斯·斯塔克·德拉普爾獎以工程學家查爾斯·斯塔克·德拉普爾(Charles Stark Draper)命名,以紀念其在工程學諸多領域的巨大開創性成就。德拉普爾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是“查爾斯·斯塔克·德拉普爾實驗室”(Charles Stark Draper Laboratory)的創始人。德拉普爾本人被廣泛認為是“慣性導航系統之父”("Father of Inertial Navigation")。
查爾斯·斯塔克·德拉普爾獎首次頒發於1989年,此後每二年頒發一次。“光纖通信之父”高錕曾於1999年榮獲該獎,是為首位及至今唯一一位華人得主。

三大最高獎賞

拉斯獎(Russ Prize)
戈登獎(Gordon Prize)
查爾斯·斯塔克·德拉普爾獎(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

獲獎人及成就

八十年代(1980s)
1989年(首屆):傑克·基爾比(Jack S. Kilby) 和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 Noyce)
  • 獲獎理由: 發明積體電路(for their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the monolithic integrated circuit)。
九十年代(1990s)
1991年: 佛蘭克·懷特(Sir Frank Whittle)和漢斯·馮·歐海恩(Hans von Ohain)
  • 獲獎理由:發明噴氣發動機(for their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the turbojet engine)。
    1993年: 約翰·巴科斯(John Backus)
  • 獲獎理由:發明Fortran,第一種被廣泛套用的高階計算機語言(for his development of FORTRAN, the first widely used, general purpose, high-level computer language).
    1995年: 約翰·R·皮爾斯(John R. Pierce) 和哈若德·羅森恩(Harold A. Rosen)
  • 獲獎理由:對通信人造衛星技術的發展(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technology)。
    1997年: 弗拉迪米爾·哈恩賽爾(Vladimir Haensel)
  • 獲獎理由:發明催化平台(for his invention of "platforming").
    1999年: 高錕(Charles K. Kao,羅伯特·D·毛拉爾(Robert D. Maurer,和約翰·B·麥克徹斯尼(John B. MacChesney)
  • 獲獎理由:發展光導纖維(for the development of fiber optics)。
二十一世紀初(2000s)
2002年: 羅伯特·蘭格(Robert Langer)
  • 獲獎理由:發展革命性的藥物投遞系統(for the bioengineering of revolutionary medic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2003年: 伊萬·A·蓋亭(Ivan A. Getting 和 布拉德福特·帕金森(Bradford W. Parkinson
  • 獲獎理由:發展全球定位系統(for their work develop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2004年: 艾倫·凱(Alan C. Kay), 布特勒·W·蘭姆森(Butler W. Lampson), 羅伯特·W·泰勒(Robert W. Taylor)和查爾斯·P·泰克爾(Charles P. Thacker)
  • 獲獎理由:發展阿通,第一個實用聯網計算機(for their work on Alto, the first practical networked computer)。
2005年: 米諾若·S·“山姆”·阿拉克(Minoru S. "Sam" Araki), 佛朗西斯·J·麥登(Francis J. Madden),愛德華·A·米勒(Edward A. Miller), 詹姆斯·W·普朗摩爾(James W. Plummer) 和 董·H·邵斯勒(Don H. Schoessler)
獲獎理由:設計、發展、操作科羅娜衛星,首個地球觀象衛星(for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of Corona, the first space-based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s)。
2006年: 威拉德·博伊爾(Willard S. Boyle 和喬治·埃爾伍德·史密斯(George E. Smith)
獲獎理由:發明電荷耦合元件數位相機和其他廣泛套用的成像技術的核心器件(for the invention of the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a light-sensitive component at the heart of digital cameras and other widely used imaging technologies)。
獲獎理由:發展全球資訊網(for developing the World Wide Web)。
2008年: 魯道夫·卡爾曼(Rudolf E. Kalman)
獲獎理由:發展卡爾曼濾波(for developing the Kalman filter)。
2009年: 羅伯特·H·德納德(Robert H. Dennard)
獲獎理由:發明和發展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通用於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和通信系統(for his invention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used universally in computers and other data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