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公館

查公館

查公館是上海市靜安區興業太古匯內的一棟百年歷史保護建築,1999年被評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原為上世紀20年代上海巨賈邱信山、邱渭卿兄弟的舊宅,1937年改為民立中學校舍,後於2010年曆時13天,整棟建築從原地平移57米至新位置,開創歷史建築保護的又一豐碑。整個建築的平移和修繕過程歷經國內相關專家學者反覆論證,由興業太古匯開發商之一的香港興業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積極推動。在香港興業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傳承著集團創始人查濟民先生倡導的“尊人重土”的核心理念,為紀念查濟民先生,同時也為了賦予這座歷史保護建築新的生命,遂將平移後的建築命名為“查公館“。

查公館以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獨樹一幟,見證了上海大中里的歷史變遷,也成為上海連線過去與未來的人文坐標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查公館
  • 始建:1920年
  • 原有名稱:邱氏住宅
  • 平移前名稱:民立中學四號樓
  • 現有名稱:查公館
  • 位置:威海路420號(原威海路412號)
  • 建築結構:磚混結構
基本信息,歷史由來,“邱氏住宅”,飽經滄桑的東、西二樓,平移和修繕過程,“查公館”命名由來,

基本信息

查公館原為上海顏料巨賈邱信山、邱渭卿兄弟於上世紀20年代所建,建築樓高三層,東西兩側突出部位原高四層,磚混結構,立面首層採用仿石材,清水紅磚牆。二層中部設券柱外廊,作愛奧尼式倚牆列柱,立面上有幾條水平線腳,上檐部山牆立面為巴洛克式。北部立面有中國江南傳統建築特色,木裝修細部精湛華麗。門楣有石雕,檐口、柱頭、勒腳、欄桿細部有精細裝飾。建築整體莊重典雅,建築物內外保留了不少具有歷史價值的元素。

歷史由來

“邱氏住宅”

查公館建於1920年,原為東、西兩幢,邱信山、邱渭卿兄弟二人各一幢,亦稱為“邱氏住宅”。
邱氏兄弟出生於山東與江蘇交界的微山湖濱。20世紀20年代前後,邱氏兄弟離鄉背井來到上海,在一家德商顏料行打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深得德國老闆信任的邱氏兄弟得到了德國人半送半賣的大量庫存顏料,辦起了自己的顏料行。因戰事影響,顏料價格以十倍百倍速度攀升,邱氏兄弟頓成巨富,躋身於上海灘四大顏料商之列,之後便出資建造了兩幢豪華的歐式大宅。

飽經滄桑的東、西二樓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邱家後代家庭內部矛盾加劇。當時民立中學校舍毀於炮火,原在租界內租借的臨時校舍不敷套用,亟須另覓較大房屋作校舍使用,便與邱家洽商租借了該住宅。
西樓拆除前作為民立中學校舍的照片西樓拆除前作為民立中學校舍的照片
其中,西樓於90年代民立中學改建時已經被拆除,剩下東樓作為民立中學辦公樓。東樓的塔尖也由於遭受雷擊和火災毀壞而拆除。
現已不存在的西樓住宅在抗戰勝利後,被國民黨政府沒收歸公,曾被作為“新生活”俱樂部。

平移和修繕過程

在興業太古匯項目的開發過程中,因種種客觀技術因素限制,地下空間的施工將對東樓所在的原位置造成影響。為了保護這座極具歷史價值的文化資產,經專家反覆技術論證,最終決定採用當年極新的技術將整幢建築平移。
平移前照片平移前照片
2010年1月26日,整幢重約3300噸的建築由液壓千斤頂推動,在計算機控制的同步頂推系統控制下,以每分鐘約兩厘米的速度緩緩滑向新位置。在移位過程中,實時監測變形、應力、荷載、動力特性及沉降數據,並精確測定各點位移,以及時發現移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結構變化的蛛絲馬跡。
2010年2月7日12時06分,歷時13天,這幢老建築平穩移至終點--興業太古匯威海路入口道路一側,完成了57米的新生之旅。
移位後的專業檢測確認保護建築結構良好,為了紀念香港興業國際集團創始人査濟民先生,這座建築重新命名為“查公館”。
查公館平移項目是第一次由企業出資進行的歷史建築保護項目,在興業太古匯地塊上,同樣受到保護的還有一株百年玉蘭古樹。
平移、修繕後的查公館外貌平移、修繕後的查公館外貌
平移之後,由上海章明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對查公館進行全面修繕。秉承著盡力恢復其原貌的宗旨,修繕工作努力將建築外立面恢復到初建時的狀況,對不同材質的破損採取不同的修繕手段。修繕過程對地上的牆體、立柱、木樑、屋架進行了加固並修復還原了兩側的塔尖,以及增加了建築內部的各項基礎設施。考慮到長遠人流訪客不絕,在查公館內部增設一處輔助性樓梯及兩部電梯,還在二三樓層增設了衛生間。

“查公館”命名由來

查公館的平移和修繕由興業太古匯股東方之一的香港興業國際集團積極推動。香港興業在發展過程中一直秉承著集團創始人査濟民先生“尊人重土”的理念,查公館便是這一理念付諸實踐的有力見證。査濟民先生出生於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為海寧查氏第19世。明清兩代,查家是錢塘江畔有名的“文宦之家”,有“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之稱。查氏科甲鼎盛,名人輩出,包括清代詩人查慎行、近現代著名詩人穆旦(查良錚)、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查良鏞)等。
查濟民先生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早歲家境清寒,他從紡織業起步,歷盡戰亂,在抗日戰爭時對保護、復興中國的紡織業做出了不懈的貢獻。在1947年舉家移居香港之後,仍保有著對祖國的拳拳赤子心,並在香港回歸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而在香港回歸後,查濟民先生成為首批香港特別行政區大紫荊勳章的獲得者。改革開放後査濟民先生更是在內地積極投資辦廠,扶持當地經濟,推動祖國的經濟發展。
為紀念查濟民先生傑出貢獻的一生,平移修繕後的這座建築被重新命名為“查公館”。
查公館平移、修繕後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和光彩,成為興業太古匯項目南端的標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