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褐帶卷蛾

柑桔褐帶卷蛾

昆蟲名,為鱗翅目,卷蛾科。分布在江西、福建、廣西、廣東、四川、貴州等。寄主於柑橘、荔枝、龍眼、檸檬等。幼蟲為害芽、嫩葉、花蕾及幼果,引致大量落果,為害嫩葉吐絲綴合3~5片葉於內食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柑桔褐帶卷蛾
  • 拉丁學名:Adoxophyes cyrtosema Meyrick
  • 別稱:青蟲、柑橘絲蟲、擬小黃卷蛾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昆蟲綱 Insecta
  • :鱗翅目
  • :卷蛾科
  • 分布區域:江西、福建、廣西、廣東、四川、貴州等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農業防治,人工防治,藥劑防治,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6-8毫米,翅展16-20毫米,體、翅黃色到黃褐色。雌、雄蛾前翅上均有褐色的條斑。前翅自前緣近基角1/4處有一細而不明顯伸至內緣1/3處的褐色斜紋,近前緣1/3處有一較寬伸達內緣中部的黑褐色斜紋,前緣2/3處又有直達臀角斜紋,翅頂內側有一濃黑的三角形斑塊。雄蛾前翅條紋較明顯,後翅近基角處呈長方形的黑褐色大斑塊,其餘為淡黃色。雄蛾翅韁具1條,雌蛾具3條。
柑橘褐帶卷蛾幼蟲柑橘褐帶卷蛾幼蟲
卵粒橢圓形,長0.8毫米,寬0.6毫米,卵粒間鱗狀排列成塊,表面有一層膠質膜覆蓋;初產淡黃色,後漸變成深黃色,孵化前為黑色。
初孵幼蟲體長1.5毫米,成熟幼蟲體長18-22毫米,全體黃綠色。除一齡頭部黑色外,其餘各齡頭部為黃色;單眼區黑色,顱中溝缺。前胸背片淡黃色,名胸足淡黃褐色。腹部第3-4節各有腹足1對,趾溝3序中帶。臀板上生有8條長毛,下方有梳狀臀櫛。
蛹紡錘狀。雌蛹體長9-10毫米,寬2.5-3毫米;雄蛹體長8毫米,寬1.8毫米。初化蛹時青綠色,但腹部呈淡褐色,半天后漸呈深黃褐色。胸部背面蛻裂線明顯。中胸背片後延呈舌狀。腹部背面後緣具一排小齒突,第3-4節的前、後緣附近各具一排小齒突。腹端具8根卷絲狀的臀棘。

生活習性

福建福州1年發生7代,在廣東廣西每年均發生8-9代,世代重疊。一般以幼蟲在葉間或地苞中越冬。越冬幼蟲至翌年3月初化蛹,中旬羽化、交尾、產卵,下旬孵化成幼蟲,為害龍眼、荔枝花蕾或嫩芽;第2代幼蟲於5月上旬為害幼果。為害花穗的幼蟲把幾個小穗吐絲粘連為一簇並潛入其中取食。幼蟲多在小枝梗的基部向上取食幼梗或花器,使花或幼果枯死或脫落;為害幼葉時,1-2齡幼蟲多在互相重疊的兩葉間隙取食裡層葉肉,殘留外層表皮。大齡後則可將數葉卷綴成苞取食,老熟幼蟲在原蟲苞內或老葉間結一薄繭後化蛹。成蟲多於清晨羽化,羽化後當晚即可交尾產卵。卵塊產在葉片正面的主肪附近,每雌蛾一生可產卵2-3塊,每塊有140粒左右。成蟲白天很少飛翔,常棲於葉間;有趨化性,喜食糖醋和發酵物。幼蟲孵化後即分散活動,較大齡後甚活潑,受驚擾則向後跳下墜。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加強栽培管理工作,在龍眼荔枝的各次新梢期,堅持做到合理施肥,促使新梢抽發整齊健壯,縮短適宜卷蛾成蟲產卵、繁殖所需的梢齡期,以減輕為害。

人工防治

冬季清園,修剪病蟲害枝葉,掃除樹盤的地上枯枝落葉,消除部分蟲源;結合中耕除草,剷除果園內的雜草,減少越冬蟲口基數。在新梢期、巷穗抽發期和幼果期,巡視果園或結合疏花果疏梢,發現有卷葉蟲苞、花穗、弱密梢和幼果受害時,加以捕殺。

藥劑防治

除強調科學使用化學農藥來保護天敵以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外,在害蟲發生數量較多的發生初期,對蟲口密度較大的果園,在新梢、花穗抽發期和在謝花至幼果期做好蟲情調查,掌握幼蟲初孵至盛孵時期,及時噴藥1-2次。
① 在花蕾蕻肜藥,一般選用較低毒的生物製劑,如B.t生物製劑的800倍液,或1.8%害極滅4000-5000倍液,或複方蟲蟎治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②在開花前、新梢期和幼果期,可選用如下任一種藥劑噴灑: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或50%巴丹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15%8817乳油2000-2500倍液,或5%高效滅百可乳油,或30%雙神乳油2000-2500倍液,或其他菊酯類殺蟲劑混配生物殺蟲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