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溪村(重慶北部新區禮嘉街道柏溪村)

柏溪村(重慶北部新區禮嘉街道柏溪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重慶的柏溪,位於北部新區禮嘉鎮大竹林街道交界處,抗戰時期國立中央大學曾在這裡建過分校。“柏溪”這個地名是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教育家羅家倫所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柏溪
地圖信息,
國立中央大學柏溪分校
抗戰時期,由於日寇的步步進犯,原址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輾轉遷到重慶,落腳沙區松林坡。隨著逃到後方的學生不斷增加,松林坡校區已十分擁擠,時任中大校長的羅家倫便選擇了禮嘉附近這處依山傍水的山間平壩修建分校,以安置學校的低年級學生。當時這一帶並沒有名字,羅家倫在此考察時,看到一條小溪(即九曲河),附近柏樹森森,便為該地取名“柏溪”。
據資料記載,當年的國立中央大學柏溪分校有房屋108棟,3個體育場面積8000平方米,可容納近2000人在此上課,而修建這樣一所規模龐大的學校,在周邊村民的爭相幫助下,只花了42天。
柏溪分校選址時就考慮到了防空襲的需要,這裡三面環山、森林茂密,不易被發現;校舍建設時,互相都保持一定間距,學校對面的小山頭,被學生們戲稱為“警報山”,因為每次防空警報一拉,師生就要拚命往山里跑。當時中大附小的教程中,老師們都會教一些逃難知識,比如燒紅薯充飢、用草編密碼、吹口哨傳信等等,而每到學生們組織活動,總會在學校里響起悲憤的合唱《松花江上》。
就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大柏溪校區里,走出了三位“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錢驥黃緯祿,走出了中科院院士、我國固體物理學泰斗馮端,走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曾聯松。另外,著名畫家徐悲鴻,也曾在中大柏溪分校執教,在這裡,他創作了代表作之一《七喜圖》。
今天,中大柏溪校區僅存的這棟小屋已被列入了區級文物保護點,禮嘉街道為居民設立的文化牆上,關於中大柏溪校區的故事就占了相當大一部分。中央大學柏溪校區消失了,但在當地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它的歷史留存了下來。

地圖信息

地址: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長子--柏溪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