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諜變

柏林諜變

《柏林諜變》是韓國政治題材動作片,以冷戰結束後為背景,介紹了間諜們的生活,以一宗軍火交易揭開序幕。特工仲成代表朝鮮,於柏林一間高級酒店向反美阿拉伯組織出售飛彈,在場尚有俄羅斯中間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柏林諜變
  • 外文名:The Berlin File In Berlin
  • 出品時間2013年
  • 製片地區:韓國
  • 導演:柳承莞
  • 類型:劇情 動作
  • 主演:河正宇,柳承范,全智賢,韓石圭
  • 片長:120分鐘
創作背景,電影劇情,拍攝背景,創作意義,

創作背景

冷戰結束,美國失去了前蘇聯這個對手,也令美國的間諜電影或特工電影暫時少了好用的歹角。韓國電影人就沒這煩惱,朝鮮仍然堅不可摧,更換了新領袖金正恩。韓國片《柏林諜變》的兩國特工對決,就以金正恩上場為故事開始的契機。
柏林在冷戰期間分為東西,既是一個城市有兩個政權、兩種意識形態,西柏林亦是鐵幕下的自由孤島,名義上並非西德管轄範圍,只能靠空路及數條特定陸路,穿過東德領土通往西德。
一九六一年圍牆落成,既把西柏林進一步圍困,亦阻擋了東德人向西逃的路線。英美的間諜小說及電影,很快便掌握到柏林於美蘇冷戰的特殊位置,柏林成為上世紀六十年代間諜片的最佳背景,一九六五年有《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一九六六年更有三部:《Funeral in Berlin》、《The Quiller Memorandum》及希治閣的《Torn Curtain》。柏林既被圍困,但同時是進入鐵幕的刺探,或從鐵幕投奔自由的視窗。雖然冷戰不在,《柏林諜變》的英文片名“The Berlin File”,有點向上世紀六十年代間諜小說及電影致敬的意味,“檔案”(file)一字唿應另一部英國間諜名片《The Ipcress File》,而片中的韓國特工,與美國中情局特工交換資料時,便用一本John le Carre的小說作掩護,John le Carre正是《諜網謎蹤》(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及《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的原作者。

電影劇情

《柏林諜變》以一宗軍火交易揭開序幕。特工仲成代表朝鮮,於柏林一間高級酒店向反美阿拉伯組織出售飛彈,在場尚有俄羅斯中間人。他們不知道正被韓國特工監視,雙方談好價錢,正要簽約及轉帳,卻突然發生槍戰,阿拉伯人被以色列特工擄走。為防朝鮮特工逃脫,韓國在未錄得販賣飛彈的證據下採取行動,但韓國特工志信輕敵,於酒店天台被仲成逃脫,要不是仲成放他一馬就會沒命。
仲成於朝鮮有英雄級待遇,但在柏林沒有正式身份,要住在簡陋的公寓,其妻秀貞於朝鮮使館做傳譯,有時要在領事的命令下,“招唿”德國政府高官。韓國貿然動手,惹來外交風波,志信成眾矢之的,他拜託美國中情局的朋友,試圖找出線索,解釋何以有多路人馬捲入這次交易。金正恩於朝鮮剛上場,舊朝元老董將軍安然過渡,他派出親兒明蘇整頓朝鮮於柏林的軍火買賣,他輕易查出韓國特工買通朝鮮領事常到餐廳的侍應,矛頭指向傳譯秀貞。一切恍如計中有計,秀貞有否出賣國家,而仲成自己又會否是董將軍要對付的人。

拍攝背景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柏林間諜片,多數不是實地取景,廠景搭成的柏林陰陰沉沉,比霧都更多霧。八十年代住過柏林的朋友,回想當時,覺得西柏林氣氛劍拔弩張,隨時擦槍走火。今天圍牆倒下,德國統一,變成悠閒、空間感充裕的都市。何以今天繼續是上演韓國朝鮮的間諜戰的理想場地?當年的東柏林是朝鮮於歐洲的重要活動中心,而德國的土耳其移民後代眾多,中東人能不被懷疑、公開活動的歐洲大城市,確實不多。
柏林諜變
片中的阿拉伯恐怖分子,便以售賣Doner(中東肉絲沙拉夾麵包)作掩飾,先是仲成從Doner攤檔取得交易地點,中後段秀貞被阿拉伯人擄走,用的小貨車也印有Doner公司標記。不過導演沒留意到阿拉伯人其實不同土耳其人,阿拉伯人不算能輕易融入柏林人群。但導演沒弄錯的是,Doner的普遍,它在柏林比德國及奧地利其他城市略受歡迎,也好吃一點。
《柏林諜變》有不少柏林實景,例如波茨坦廣場、中央車站、Friedrichstrasse火車站、布蘭登堡門(還有那裡專向遊客行乞的巴爾幹“難民”),不過除了片頭仲成與志信的天台角力,武打或槍戰場面只能在室內取景,應該是在韓國廠景拍攝,未算能以柏林景色襯托重大場面,也與美國影片出外景的策略相反。美國片通常避免於次要場面到外國取實景,但儘量將高潮以真拍或假貼的形式於地標上演。《柏林諜變》的槍戰火力實在太猛,不會被柏林市政府批准拍攝。不過天台角力一場,卻也拍出“柏林蒼穹下”之美,並不是柏林的天空特別美,而是柏林樓房特別矮,天空盡收眼底,而香港人抬頭望天不見天。

創作意義

雖然韓國特工志信抽絲剝繭,查清各國於軍火事件的關係,並幫助仲成救出秀貞,但他在影片的地位低微,只屬程咬金,亦表示電影沒有把韓國當成事件的救世者,最後韓國政府更會出賣仲成。英國間諜小說及電影(姑且把《007》都包括在內吧)最嚴重先天不足,就是英國本身。二戰後的英國淪為歐洲小國,其實不是冷戰的重要玩家。《柏林諜變》將諜戰戰場移到國際,但會承認朝鮮雖為韓國最大威脅,但朝鮮的對手其實不是韓國,影片的國際視野可算不卑不亢。
《柏林諜變》是部男人戲,全智賢所飾演的秀貞戲份少,亦想像不到她會接那么素的角色,到最後只是男人戲中典型的人質,導演也以最簡單的方式,令仲成不必面對被別的男人碰過的妻子,就是殺死了她。仲成的角色也切合多年來韓國間諜片中朝鮮間諜的形象,沉默寡言,一擊即中。不過仲成是代表邪惡一方的好人,所以就有將軍之子明蘇的角色,做邪惡一方的壞人,也是典型的卑鄙猥瑣。
看片頭字幕,以為影片會一樣拍得花巧,但出乎意料,鏡頭及剪接都是非常老實,絕少像《叛諜追擊》第二、三集的導演Paul Greengrass採用搖晃鏡頭(香港的AV玩家似乎非常受落),打鬥場面的招式像軍人的搏擊,不一定拳拳到肉,但直取要害。《柏林諜變》的“諜”與“打”的比例一半一半,等到影片一半才變成動作槍戰片,喜歡最新一集《007》的朋友會找到不少雷同之處,例如捷運車軌內的追逐,或最後的荒野決戰,但韓國應不會抄得這樣快。最後筆者有一點質疑,為什麼仲成會對被偷聽感到驚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