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柏林

東柏林

東柏林(德語:Ost-Berlin)是對1949-1990年間柏林東部地區的稱呼,源於盟軍在1945年設立的柏林占領區。二戰結束後,德國首都柏林被盟軍劃分為四塊。由盟軍占領的英,法,美管轄區合併成立了西柏林前蘇聯占領區則被稱為東柏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柏林
  • 外文名稱:Ost-Berlin
  • 別名:柏林東部地區
  • 行政區類別:地區
  • 所屬地區:柏林東
  • 下轄地區:柏林,科恩
  • 地理位置:易北河東北
布蘭登堡公國時期,德意志王國時期,二戰時期,分裂與對峙,

布蘭登堡公國時期

柏林是一個很古老的城市。這裡最初是易北河東北的一片沼澤地,有西斯拉夫人部落的兩個聚落點,名字分別是柏林(Berlin)和科恩(Cölln)。直到12世紀,日耳曼人驅逐定居在這裡的斯拉夫人後,才在施普雷河畔建立兩個村鎮,並且沿用了其斯拉夫名字。柏林在1237年建成,位於施普雷河東岸,是商人的聚居區,科恩位於施普雷河西岸,是漁村。1307年,柏林和科恩合成為一市,名字定為柏林,在阿斯卡家族的統治下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14世紀,柏林加入波羅的海和北歐的重要商業同盟——漢薩同盟。但是此時的柏林只是神聖羅馬帝國邊疆的一個荒蠻城鎮。

德意志王國時期

普魯士與漢撒同盟合併之後,德意志統一國家初步形成,最終成為了世界一線國家的德意志王國。王國的實力強大起來,柏林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隨著經濟的發展,柏林逐漸成為了世界現代化的大都市,並以其悠久的歷史與眾多的名勝古蹟聞名於世。

二戰時期

在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徒建立德意志帝國之後,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就視柏林為世界之都。然而隨著二戰的結束,柏林也由“世界之都”變為了一片廢墟,緊接著柏林遭到了分裂。

分裂與對峙

二戰結束時,德國由英國、法國、美國、前蘇聯分區占領。冷戰開始後,為了同東方社會主義陣營進行抵抗,美國將西方三國的占領區合併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聯邦德國),蘇聯的占領區則成為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民主德國)。隨著冷戰的持續,德國成為了雙方對峙的前線,柏林自然也難逃厄運。1961年8月12日,根據東德政府的規定,一堵柏林圍牆橫在了東西柏林之間,成為了德國分裂的象徵。28年後,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德也隨之合併。作為德國分裂的產物,柏林圍牆開始被拆除。冷戰結束後,德國在原柏林圍牆的舊址上修建了兩德統一紀念碑。
東柏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