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魚過河泣(李白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枯魚過河泣》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意在勸誡君王當慎於微服出行。其中“萬乘慎出入”句為詩歌意旨所在。全詩篇幅短小而多處用典,舉白龍化魚、鯨鯢失水為喻,言天子當慎出入;舉漢高祖劉邦於柏人警惕免禍為例,以正面告誡。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枯魚過河泣
白龍改常服,偶被豫且制
誰使爾為魚,徒勞訴天帝
作書報鯨鯢,勿恃風濤勢
濤落歸泥沙,翻遭螻蟻噬
萬乘慎出入,柏人以為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白龍”二句:據劉向說苑·正諫》引伍子胥諫吳王語:天上白龍下於清冷之淵化為魚,為漁人豫且射中其目。豫且,春秋時宋國漁人。
⑵“誰使”二句:按《說苑》引伍子胥諫吳王語:白龍為豫且射中其目後訴諸天帝。天帝曰:“當是之時,若安置而形?”白龍對曰:“吾下清冷之淵化為魚。”天帝曰:“魚本為人所射也,既為如此,豫且何罪之有?”
⑶鯨鯢(ní):大魚。雄曰鯨,雌曰鯢。古時比喻不義之人。
⑷恃:依仗。
⑸翻:反而,副詞。螻蟻:螻蛄和螞蟻,比喻力量薄弱地位很低的人。噬(shì):咬。
⑹萬乘(shèng):指代君王。乘,四匹馬拉的戰車。
⑺“柏人”句:用漢高祖典故。《史記·張耳陳余列傳》:漢八年,上從東垣還,過趙,貫高等乃壁人柏人(於柏人縣館舍壁中藏人慾行弒),要之置廁。上過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於人也!”不宿而去。“識”,一作“誡”。

白話譯文

白龍改換常服,化為凡魚,卻被漁人豫且偶然射中。
誰讓你變為凡魚呢?告到天帝那裡也是徒然。
同時我也要給鯨鯢寫封信,告訴它不要故仗風濤之勢興風作浪。
一旦風息濤落,就可能擱淺泥沙之中,反為螻蟻所噬。
萬乘之尊出入一定要慎重啊,要以漢高祖過“柏人”之事中吸取教訓。

創作背景

此詩可能作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後期。唐玄宗在天寶後期常幸楊氏姊妹家,李白此詩似為此而作,有微諷之意。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枯魚過河泣”,原為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七十四列入《雜曲歌辭》。古辭云:“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作書與魴鱮,相教慎出入。”蕭士贇云:“《樂府遺聲》龍魚六曲有《枯魚》,卻無‘過河泣’字。”
李白此詩言天子微服出行當慎。前四句用“白龍魚服”典故。據劉向《說苑·正諫》載:春秋時期,吳國大王想要跟老百姓一起飲酒,伍子胥就勸他說:“不行,過去天上的白龍下到清冷之淵裡面,變化成了一條魚時,被一個叫豫且的漁夫射中眼睛。白龍回去就跟天帝告狀,天帝就問白龍:“當時你是以怎樣的形象出現的啊?”白龍回答說:“我下到清冷之淵裡面以後就變成一條魚了。”天帝就說:“魚本來就是被人射殺的,既然這樣漁夫又有什麼罪了?”白龍是天帝的寵物,豫且只是宋國的平民,白龍要是不變成魚的話,豫且是不敢射殺的。“誰使爾為魚”一句很有氣勢。“虎落平陽被犬欺,龍游淺灘遭蝦戲”這一婦孺皆知的諺語,加以“誰使” 二字,以戲弄的語氣反詰,更強化了這一典故本身的諷喻意味。這一聲喝問,若解為天帝所言,則有使原典更形象化的藝術功能;若視為李白所為,則參與了李白的觀察視角,使典故與現實交叉對話,詩韻意境也在這種互動中由平面走向立體。正所謂只一問詢,神往意長。
後六句示警戒意。“作書報鯨鯢”四句喻人君失去侍衛,即處危境。語本《韓詩外傳》:“夫吞舟之魚,大矣,碭而失水,則為螻蟻所制,失其輔也。”“萬乘慎出入”為此詩主旨所在,言天子當慎出入。結句舉漢高祖於柏人警惕免禍為例以告誡君王微服出巡當慎。據《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載:漢高祖過趙,得罪了趙王。後高祖又從趙國經過,想住一宿,但心裡忽然有一想法,問人:“縣名是什麼?”回答說是“柏人”。他認為“柏人”,就是迫於人,不宿而去。結果使得趙相貫高等人慾在柏人縣謀害高祖的計畫落空。這是對皇帝的正面告誡。

名家點評

清代王琦《李太白詩集注》:“太白擬作與古意同,而以萬乘微行為戒,更為深切。”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像李白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