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歷史人物)

林英(歷史人物)

林英,字希賓,一字希賢,行三龍,仁宗天聖二年(1024)生,莆陽興化軍崇福鄉興福里長城(張城)人。英之先祖林既,字汝靜,居莆之北螺村,官梁朝彭城主簿,遷常泰莒溪,再徙張城,傳八世孫法幔,字惠寬,為長城啟族之祖。法幔傳子沙,字用淘,官宣城同知,林英撰其像贊云:“長城肇跡,奕葉爾盛,莆田著望,自從伊始。林巒拱翠,喬木家聲。青雲有路,困龍方起。刺史宣州、祖德日新。天地開通,人郡傳名。”沙傳子寶,字思珍,襲父蔭,官迪功郎泉州府舶司提舉。寶之曾孫誕,字無妄,官太常寺卿,誕傳子英,終金紫光祿大夫。英傳子定,官太常卿,英侄惟亮,官太常少卿,及定之子思明,官鴻臚寺卿,人稱林氏一門四世五太常卿(見林俊《見素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英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莆田(今福建莆田)
  • 朝代:北宋
  • :希賓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人物故居,

人物生平

天聖七年,英甫六歲,魁梧俊秀,性敏好學,能通《孝經》、《論語》。及長,忠厚莊重,“與人交,上無諂,下無狎,嗜學如飢,赴義若渴。”讀《呂氏春秋》,過目成誦,邑儒鹹奇之,挈與之游,自此識趣端高,學務求實,尤擅經史,人稱懿行。慶曆六年(1046),林英赴京應省試,擢賈黯榜進士,為一甲十七名,殿唱為避仁宗趙禎御諱,遂改名英為悅,初授泉州觀察推官。
慶曆七年(1047),泉郡任上,林悅與屬吏協謀其力,經營有方,固結民心,和平逸樂。其嘗謂屬吏云:“獄之不允,有司羅織之也,系民之命,國脈修短,爾等慎之,毋蹈故轍。”自是泉郡無濫獄。尋遷漳州軍軍判官,秩滿赴京,百姓遮道相送。
慶曆八年(1048),詔授國子錄事,悅身為事務官,佐國子祭酒及司業管理國學(太學)事務,成績突出,旋升大理寺評、忠正軍節度掌書記兼監察御史。廷對,悅力辭,仁宗慰勉曰:“擢卿言職,出自朕裁,益殫忠藎,自結主知。”又面諭:“自卿初對,朕已識卿!”悅首疏論:“儲嗣、紀綱、人才,為國家命脈,又乞救饑民,寬民力,惜民財,緩西夏之師。”仁宗雖是一位守成之君,卻也能察納雅言,知人善任,提拔重用了一大批當時和後世都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故其在位時名臣輩出,如范仲淹、歐陽修、蔡襄、包拯、狄青……可惜在慶曆年間(1041—1048),北宋和西夏開始了全面的邊境戰爭,北宋軍隊三戰皆敗,而國內又出現諸多起義、兵變和叛亂。地震於夏,雨水於秋。江浙潰防,黃河溢埽,物價騰踴,民苟懷怨,悔將何及!這種形勢迫使仁宗在廷對時以國計等事向林悅求教,悅歷歷指陳,務在愛養民力,不費民財,停止對西夏用兵,則災異衰止而盛德日起矣!玉音嘉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文彥博甚敬憚之。
嘉祐元年(1056)正月甲寅,仁宗御大慶殿受朝,因前一日大雪夜,在禁庭跣足禱天,百官就列,及旦而霽,仁宗暴感風眩,冠冕剞側,左右以指抉其口出痰,乃小愈。戊午疾作,令宰輔文彥博議降大赦,蠲被災田租及倚閣稅。其時外戚,中人稍橫,林悅疏劾罷外戚,只隆以虛秩,不宜授官,不報。悅疏乞致仕歸莆陽,時年三十三。壬戍,仁宗疾小間,暫御崇政殿以安眾心,見疏批曰:“卿(悅)妙年,留主台綱,即當異擢。”遂遷侍御史。
嘉祐六年(1061),尋命悅監省試,兼知貢舉,辛丑科省試命題微侵時事,悅為初試官,先定等,再彌封呈復考官王安石、楊樂道查看初考官所定,如與複試所定相同,則以所定之等呈給皇帝。不然,從初考或復考中選定,不另立等,是科狀元為王俊民。樞密直學士程戡輩憾之,奏授林悅為太子中允,出知河東府河中縣事。
林悅外放,因乞歸莆陽祭掃先代墓瑩,仁宗曰:“卿殷少師苗裔,家乘可得見乎?”林悅取《林氏族譜》以進,仁宗御覽《林氏族譜》,嘆比干忠諫而遇害,堪稱忠烈,欣然御書“忠孝”二字於譜額,鈐以御寶。又賜御詩二章,敕曰:“珍重到家,可即回京。”
嘉祐八年(1063)三月二十九日晚,在兩宋諸帝中享用最長的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改元九次)崩於福寧殿,英宗趙曙即位,改元治平(1064)。英宗始昏定晨省,在前後殿獨決政事,詔召林悅赴經筵講《易》,賜衣帶鞍馬。旋升鴻臚寺卿,悅獻《備邊三策》。及薦浙東憲名堪補右諫議大夫者,宰執韓琦惡其專,堅不許。悅乞祠,上留之甚力,授太常寺少卿,悅堅辭不就,仍知河東縣事,借緋(按宋制,官階五品以上著緋衣及佩銀魚袋,未到五品而特許著緋衣的,稱為借緋)。尋升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英宗召對,詢以政務,問道:“先朝以來,積弊甚眾,何以裁救?”林悅鑒於仁宗慶曆改革失敗的教訓,建議採取穩妥步驟,逐漸釐革。所答皆稱旨,牒授忠正軍節度使。
治平四年(1067)正月初八,英宗去世,神宗趙頊即位,熙寧三年(1070)十二月,神宗希望王安石全心輔佐其,“同濟此道”,遂任命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變法運動逐漸推向高潮!極力推行青苗法,林悅以諫阻《青苗法》為王安石所忌,謝病歸莆陽,日召鄉老故舊林汝平、方士寧、許穎、陳琪飲酒賦詩,問以國事不答。識者謂之“此東京名士之愚也。”林悅致仕歸田,旦夕思念先帝仁宗所賜《題譜詩》,遂摘其“故家喬木蟠根大,深谷猗蘭奕葉鮮”章句,手書一聯懸之府第大門兩側,邑人起居郎蔡京聞之,詔上聖旨差遣林悅到京,悅答使者云:“臣回家不得見聖上(音容),懸此在門,出入知見聖上也。”神宗見語喜曰:“賜汝頒行天下。”
元豐八年(1085)三月五日,神宗去世,哲宗趙煦即位,改元元祐(1086),這是因為他的祖母宣仁高太后與其一起“權同聽政”,軍國政事的一切最高決策權掌握在高太后的手上。神宗因任用王安石變法,皇親貴族群起反對,高太后實為總後台。今日位居太皇太后,她以恢復祖宗法度為先務,立即起用大批守舊派人物,任命司馬光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盡廢王安石推行新法。詔求能臣往撫城,宰執司馬光、呂公著交章薦林悅,朝命至興化軍催迫,悅勉強赴闕。高太后召見,語悅曰:“卿歷事三朝,諫達民隱,宣城之命,勞卿一行。”
時因安徽宣城鬧災荒,餓殍遍地,哀鴻遍野,朝廷選派名臣林悅前往撫綏,林悅至宣城,開倉賑濟災民,省無用之費,緩刑薄征,寬力馳禁,貸民以谷麥種,諭使還業,蠲免租稅。到了元祐八年(1088),宣城民食以足,反為富饒上郡,邦人德之,建生祀奉祀。悅以異績征回,復守尚書都官員外、兼提舉兩浙常平、廣惠農田水利。
紹聖元年(1094),章忄享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專以紹述為國是,凡詆斥熙寧以來政事,乞重行罷黜,任用改革派大臣許將、蔡京、蔡卞、林希、黃履、來之邵、張商英等居要地,協朋謀奸,報復元佑之怨。林悅謂其子定曰:“是未可以去乎?汝善為之。”復上疏力求外補,忄享固留之,悅婉辭拒之,遂以朝列大夫尚書都官郎中、提點兩浙路刑獄公事兼管內勸農田水利,賜紫金魚袋,可謂“聰之知遠,明以察微。”
元符三年(1100)正月初八,哲宗駕崩於福寧殿,其弟徽宗趙佶即位。翌年,是為建中靖國元年(1101),翰林學士兼侍讀蔡京,升任翰林學士承旨,以右司諫陳瓘論其罪:“兄弟同惡,迷國誤朝,”求免其職,詔改陳瓘為無為軍。蔡京力薦同鄉林悅以代,悅察其奸,俯首退避。其時韓忠彥執政,諭悅云:“公以罪人之職污行檢乎!君子事君行已,顧其何如耳,形跡鳥足齊慮。”遂言於徽宗,上曰:“卿即弼亮四世,績布中外,國勢重輕,賴卿以平,翰林何足處焉。”立授林悅金紫光祿大夫,端明殿學士兼翰林承旨、禮部尚書、賜紫金魚袋。
崇寧元年(1102)五月,韓忠彥與曾布不協,相交惡,尚書右僕射韓忠彥罷。曾布進言曰:“陛下欲持平用中,破黨人之論以調一天下,孰敢以為不然!然元佑、紹聖兩黨,皆不可偏用。臣竊聞江公望為陛下言,今日之事,左不可用(蘇)軾、轍,右不可用(蔡)京、卞。為其懷私挾怨,互相仇害也。願陛下深思熟計,無使兩黨得志,則天下無事。”林悅為元佑黨人論諫,徽宗不納,以老疾固乞致仕,上從其請,即日登道。
其時曾布亦罷相,出知潤州。有餞於都聞者,以詩贈悅云:“恩沐五朝今古少,氣吐九鼎海山搖。召公既去無鳴鳳,魏老先亡有死鷂。”此詩活用典故,以唐代監察御史李善感直言敢諫來喻林悅,人謂“鳴鳳朝陽”。再以唐代名相魏徵勸諫唐太宗李世民,上只好讓愛鷂悶死衣袖之中。其時林悅已七十八高齡,歸田後杜門不出,督修宗祠,捐增祭田,肇修族譜,起民之病,治國之疵。並著有《終魚集》十卷存世。
崇寧五年(1106)十月十五日,悅卒於正寢,年八十二,贈太子少保,諡文忠。林悅居官五十六載,歷事十一任,奉侍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悅性峭直有氣節,不為利怵威誘,“清而不耀,直而不激,勇而不猛,是為難耳。”其臨終遺表猶勸徽宗清心寡欲,察賢遠佞,政修祖宗之舊,思念母后之聖,重建強盛國家,再造漢唐盛世。

人物故居

林悅屢沐國恩,其家恩封三代,夫人朱氏,七受誥封,夫婦卒後葬墓築在城南錦亭(古稱水亭)山前,今存神道碑題“宋故金紫林公神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