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苑中

林苑中

林苑中,原名張華。男,1974年10月生,小說家、詩人。江蘇揚州人。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在《收穫》《鐘山》《山花》《芙蓉》及《今天》(北島主編)等雜誌發表中短篇小說若干,著有長篇小說《雨語者》,中短篇小說集《沙發上的月亮》《跑步的但丁》《婚後的卡夫卡》等。

現為北京儒意欣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苑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揚州
  • 職業:作家;出版人;策劃人
  • 畢業院校:南京師範大學
  • 代表作品:《婚後的卡夫卡》《韋鎮小道》《鐵皮鼠》等
作家簡介,個人著作,名人評價,作品選讀,相關評論,

作家簡介

林苑中
林苑中,原名張華。男,1974年10月生,小說家、詩人。江蘇揚州人。1993年畢業於江蘇高郵師範學校,1997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大學時代開始寫作詩歌,曾和李檣、朱慶和、軒轅軾軻等人創辦文學同仁刊物《中間》,詩作入選《新世紀詩典》《詩參考》《葵》《中國詩歌年選》《揚子鱷》《70後詩人詩選》《中國詩人》《詩選刊》《新千年詩選》《新世紀詩典》等多種詩歌選本。其詩作清麗、溫婉,靈動而不失優雅,獨具韻味。
2000年正式寫作小說,自2002年他的中篇處女作《鐵皮鼠》在《今天》雜誌(北島主編)以及國內著名文學期刊《山花》發表,此篇小說以“生活中的觀察、想像力的填充和高超的敘事藝術”(著名評論家吳俊語)受到王蒙、北村、韓東等大家的關注。後陸續在《收穫》《山花》《鐘山》《芙蓉》《青年文學》《天南》等文學雜誌發表中短篇小說,且入選多種年度最佳小說選本。成為中國70後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
林苑中的小說以詩意的敘述語言講述現代人的生存困境,巧妙地揭示了當下中國人群的人性困惑和情感生態。著有長篇小說《雨語者》,中短篇小說集《沙發上的月亮》《跑步的但丁》《婚後的卡夫卡》等。系江蘇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曾先後供職於江蘇揚州教育學院中文系,十月雜誌社等,05年移居北京,從事影視與出版工作。代表作有《韋鎮小道》、《鐵皮鼠》、《女人上樹》、《婚後的卡夫卡》等等。

個人著作

長篇小說《孤島疑雲》
林苑中
一位致力於生物學研究的教授帶著自己的得意弟子前往一個叫箱岩的荒島進行勘探與研究,箱岩的特異的風土人情以及多年前發生的奇異之事,吸引了師徒倆且使他們欲罷不能,先是一對來島上觀光的男女意外橫屍野外,事過不久,教授竟溺水身亡,畫家也隨之東窗事發,年輕主人公陷入了一個難以擺脫的恐怖迷津,這一切到底是如何發生的?一個遠離塵囂的孤島是一個世外桃源?還是一個驚悚蝕骨的可怕深淵?孤島旅社突然來訪的那兩個神秘的男子到底何人?教授的死亡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
小說家採用一種迂迴交滲的復調敘事方式,幻想與現實,清新明快和繁冗迂迴交相滲透,且夾雜了新型敘述元素,將故事主人公的回憶,日記,猜測,囈語,片斷,心理活動,以及構思渾然一體,在一種強健的敘事邏輯中引領讀者走進一個特異之境域。小說中還採用了故事中的故事來審視整個故事的進展與結局,以造成全篇故事的凸鏡效果。這篇小說的精彩之處還在於讓它的讀者參與其中,變成一個故事的偵探者,讓讀者真正掌握一把遭遇故事的密鑰。
中短篇小說集《婚後的卡夫卡》
林苑中
林苑中的小說具有“南方文學”所特有的精緻,同時保持著一貫的先鋒姿態。他從容不迫地掌控著語言的節奏,特點鮮明的短句式猶如萬千魔球,在別具一格而又節制的敘事中,帶著悲喜交加的人物滾向命運的終點。他的語言讓人想起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家羅伯特·庫弗,但更多的時候,吸引讀者的是其作品中那種自然而然地散發出的醇和氣象,它既關乎語言,也關乎敘事和故事,更是作家自己的氣質所在。
讀林苑中的小說,你不只是在追尋故事的結局,更重要的是,感受故事發生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感官的享受,也是思想的啟發。對於小說而言,語言、敘事、節奏以及小說所透出的氛圍和意境,可能才是寫作的根本。林苑中正試圖讓小說回歸這一本質,從而為我們帶來一種久違的從容、乾淨和純粹!
中短篇小說集《跑步的但丁》
林苑中
林苑中小說精彩新作——《跑步的但丁》,以精沾的敘事技巧講述那些卑微人生的情感遭際,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我們安靜下來值得進入的小說世界。
在《跑步的但丁》中,作者以其獨特的敘事講述了七個令人難忘的故事,故事涉及到一個詩人和他的家庭,一個因玩笑而獲禍的倒霉蛋和他糟糕的生活,一個固執敏感的老婦人,一個意外發了橫財的打工者,以及一個人性、聰穎而清醒的國王。作者還以其嫻熟精湛的敘事技巧講述了在河流上兩個死者的故事,他們是一對陌生人,經過一路漂流然後相遇。每個故事無論從結構、細節以及行文風格,都別具一格。
中短篇小說集《沙發上的月亮》
林苑中
是出生於十年代後小說家林苑中的精彩之作,他的小說敘述風格上面目迥異,異彩紛呈。以獨特的敘事才華,時而纏綿時而詩意的真摯筆觸,深入到當下社會人們焦灼的生存狀態,以他極富飽和度的細節呈現,柔韌又耐力的筆觸,純正延和的敘述語言,在清醒節制的結構之中,氣度從容不迫的對社會男女之間情感以及人性深度有了巧妙的揭示。林苑中的詩性化的塵世觀察,和兩性婚戀情感生活的探索與思考震顫我們沉寂的心靈。家)

名人評價

“林苑中的敘事觸及生存和人性,語言的質感透射體驗的深度,從這兩點看,他很好地接續了現代主義傳統,代表七十年代後作家可謂當之無愧。”
——北村(著名作家)
“林苑中的敘述之殘酷比得上昔日的蘇童,他的意象之尖利比得上昔日的殘雪,但是他不必與別人比,他是自成一體的,像所有頂尖的先鋒作家一樣。”
——趙毅衡(著名評論家)
“林苑中的創作是承接了現代主義小說的傳統的。他的作品看上去顯得很成熟,在外在的平和下是現代的理念。他與現實保持距離,他更關注人,關注人的當下狀態。這是現代主義的終極目標。”
——汪政(著名評論家、茅盾文學獎評審之一)
“林苑中的小說有一種難能可貴的大膽的探索精神。”
——何鎮邦(著名評論家、茅盾文學獎評審之一)
“林苑中擁有沈從文式的底層經驗和才華,甚至個性態度,他具有很強的寫作力。我相信,如果時機得當或假以時日,他是完全可以證明這一點的,我看好林苑中,他屬於不擅長經營但內力深厚的作家。”
——韓東(著名作家)
“他小說里擁有的巨大耐心,草蛇灰線般伏脈於字裡行間,宛如記憶中的春末梨花,隱約卻又清晰,時時閃著內斂迷人的光彩。而我最喜歡的是他那美妙的平衡能力,語言純正延和,結構清醒節制,氣度從容不迫,使得他像是一個晨霧間的潛行者,即使暗夜,也保持著詩人獨有的優雅。”
——周公度(著名詩人、小說家)
“林苑中善於對日常生活做精到的調焦,調出了人們沒有意識到的世界。這是一個優秀小說家必備的秉賦,所謂寫作難度,就是這個難度;所謂精彩,也是因此而生。”
——陳希我(著名作家)
“同時寫詩的小說家往往更加注重語言,在對語言雜質的過濾上他們動用的篩子往往更加細密,林苑中正是如此,他的語言叫我讀來舒服,講究而不失其原本的質感。江南出身的作家注定是細膩的,苑中也不例外,但好在他細膩而不纖弱。”
——伊沙(著名詩人)
“堅持先鋒寫作的作家中,林苑中發展出自己綿密、平穩的實驗風格,這種風格在新作中猶見明顯,這本小說表現出潛流暗響的實驗性。”
——夢亦非(詩人,評論家)
“讀林苑中的小說,你便能真切地體會到一種純正從容的小說寫作的魅力。林苑中的語言溫軟從容,樸素流暢,絕沒有絲毫的矯情。他之於文字的纏綿又是優美的,真誠的。耐心讀下去,讀到最後,你會忍不住叫好,那其中原來有一番大天地。”
——李檣(詩人,小說家)
“面對他孩子般的認真,隱幽的智慧,誰都願意能像古人撫琴以應和,而迴避另一些昂首闊步,好不神氣的作家。”
——黃梵(詩人,小說家)
“作為‘70後’和‘中間代’重要作家,林苑中的小說具有‘南方文學’所特有的精緻,同時保持著一貫的先鋒姿態。他從容不迫地掌控著語言的節奏,特點鮮明的短句式猶如萬千魔球,在別具一格而又節制的敘事中,帶著悲喜交加的人物滾向命運的終點。他的語言讓我想起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家羅伯特·庫弗,但更多的時候,吸引我的是其作品中那種自然而然地散發出的醇和氣象,它既關乎語言,也關乎敘事和故事,更是作家自己的氣質所在。”
——魏風華(著名小說家、歷史作家)
“故事是講出來的。沒被講出來的故事,哪怕它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也視而不見,因為它太普通,太平凡,不像故事,只有被善於講故事的人講出來,那些普通的、平凡的、我們視而不見的事物才成為有趣的、精彩的故事。林苑中就是這樣一位善於講故事的人,他的每一篇小說,都讓你感受到講述的魅力;他講述的每一個故事,都讓你感到既陌生又熟悉。讀林苑中的小說,你不只是在追尋故事的結局,更重要的是,感受故事發生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感官的享受,也是思想的啟發。”
——何小竹(著名詩人,小說家)
“林苑中堅持對我們的生活抱以‘曲解’。他從日常的細部潛入現實,貌似無所用心的穿行,但一回頭,你會發現他早已經旁逸斜出,這條偏僻崎嶇的小道讓人心驚,因為它往往是生活的‘正解’。”
——徐則臣(著名作家)
“林苑中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並且成績顯著。我深知他樸實的為人,他廣博的閱讀,也一直注視著他這么多年面對小說專注而孜孜不倦的態度,因而我也能清晰地看清他小說藝術的真相。林苑中小說語言和技術的優秀是顯而易見,這一方面得益於他多年的詩歌寫作訓練,另一方面得益於他沉默而敏感的個性。我相信“一葉一世界”,他的小說正在構築一個龐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悲傷、絕望、仁慈、神秘、無情、天堂、地獄交錯存在,而且事實上,林苑中的人物似乎竭力地在擺脫歷史的離心力,他們的掙扎和徘徊也將如福克納一樣編織成一個巨大縝密的帕縣體系。說好說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與其對一名年輕的小說家做一個華而不實的評價,不如靜靜等待。林苑中的小說是值得期待的,他的伊甸園之夢(奧登語)不僅僅是他自己的,它還屬於廣大讀者。”
——育邦小說家)
“林苑中的小說里常有精彩的群戲。這些人或是相識但互不了解,或是素昧平生為了某種目的相聚,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背對彼此暗夜行路,在錯綜複雜的迷宮中最終撞到了一起。每個情節都是在行進過程中生長出來的懸崖上的一塊踏板,如果原地不動眼前則是萬丈深淵。林苑中的小說中有一種隱含的力量。”
——陸離(著名作家,春天文學獎獲得者)
“對於小說來說,語言、敘事、節奏以及小說所透出的氛圍和意境,可能才是寫作的根本。林苑中正試圖讓小說回歸這一本質,從而為我們帶來一種久違的從容、乾淨和純粹。”
——劉波(文學博士,青年評論家)

作品選讀

風箏
孩子虛3歲,
好像急需
在風中成年,
他奔跑起來,
體育場的馬戲團里
老訓獸師,
飄在空中,
看台那邊的荒草里
坐著一個新娘,
看上去
她有點失魂落魄,
風大起來了,
孩子終於飛了上去
飛上了天空,
在他的身後驕傲的
跟著枯枝,
還有虎視眈眈的
一隻雄鷹。
2002.2.24.午間
扛梯子的人
下午三點
他穿過庭院
走到一旮旯
翻了半天
在那個狹窄的
縫隙里
找到了它
像找到了理想
那樣
這個扛梯子的人
開始一步高似一步
梯子有點老舊
他上一步
它就應一聲
他已經上去了
然後由梯入樹
雖是輕輕一邁
還是碰落了
一片瓦
兩片葉
2002.10.18
慈雲寺(組詩選章之3)
——致育邦
終於,說的是終於,
在相逢之後的數日又聽見
一枚堅果偶爾打開。
還記得那夏日的溫柔東郊,
有那么一小片綠草地,
那會兒,我們還是青蔥少年,
愛醇酒,也愛美人,
更愛手執詩卷,
在南京莫愁湖畔,臨那時光孤帖,
都市潮水如犬吠,
有多少江湖腳踵
被一一咬痛。
窗戶四開,風聲如涌。
月兒早已西沉,沒有什麼倦鳥,
只有滴滴答答的鍵盤。
我已經忽視了杯酒與車流,
還有言歡一堂的眾人,
親人只是那么小小的一撮。
其實樹葉無法回鄉,
樹根在悄悄長出新芽。
終究會枝繁葉茂,
讓我想想那一年友人過江,
還有那一年迷宮一樣的隨園
銀杏上的漫漫大水。
子夜逼近,那一刻寧靜,
我要悄悄寫一行異鄉筆記。
從一個地點,前往另外一個地點,
就這樣,海水時而有點涼,
將那微卷的書頁浸透。
2012.5.28
枕上書
一縷黑色的頭髮,
飄在那兒
還打著水藻般的結,
那根黃金的簪子
早已滑落。
在棉絮的內部,
視窗是開著的,
但她的目光
卻團縮在一起。
她的生活是否
像極了一件舊罩衫。
呵,夜晚的水很冰涼,
她的手,
也應該是冰涼的,
遠遠的在木柜子里
有一條灼熱的街道,
大街上永遠車少人稀,
一匹來自清代的
馬停在路的中央。
她早已等在一棵杉樹下
衣群飄動。
枕頭上的草香
瀰瀰漫漫,像一場
恰如其分的大霧。
這個夜裡,
我聽見自己的歌聲,
前所未有,但沒有
驚醒熟睡的妻兒。
他們的腳趾
象在荒草里豎立的
一片片小瓦當。
2003.7.6.上午
短篇集
沒有雨,也沒有大霧,
只有一隻貓在下午
伸了個懶腰。
街角里的男女提前入眠,
只有少數派從樹冠上飛走,
這是小鎮所有下午的真相。
有鄉愁那樣長的目光,
讓p先生站在窗後發抖。
他不抽菸,也不喝酒,
只會一張相片上
去反覆用視線描摩一個人。
她消失在冬季,
比一枚雪花還快。
他想,煙火燦爛,
何時才能成災?
他還想,內陸河已斷流,
桂花樹是那倒懸的一篷星空,
有多少人要輕輕一躍?
2013.10.5午後
在蓬勃的早晨
在蓬勃的早晨,
就跟在唐朝一樣。
可以讀詩,吃芝麻糊,
像喝酒一樣飲白水。
房子是空的,在裡面有一個
看不厭的敬亭山,
身體是完美的,不止一塊腹肌。
但她們從來只在想像里。
偶爾,只是偶爾,
有一兩個打一個電話來,
響如隔代的人。
2013.11.28晨
歷史命運與拼貼策略——評林苑中的短篇小說《田埂上的小提琴家》
文/海力洪

相關評論

林苑中的《田埂上的小提琴家》是元小說。也可精確地說,是拼貼小說。在後一標籤下,它尤其顯得別出心裁、出神入化。此類後現代小說在中國有“三難”:對普遍資質平平的小說家們來說,難寫;在眾多唯“選(本)(刊)”是瞻的文學雜誌那裡,難發;還受“現實主義”閱讀取向的讀者指斥,曰:難看。事實上,即便是在其一度興盛的美國,後現代小說今天也式微了。所以,《田埂上的小提琴家》作為一篇本土印記鮮明的後現代作品,乍現於《小說林》中,是給了人一瞥驚鴻之感。再加上我這篇直呼其“好看”的小文(雖說聲音微渺,畢竟也屬讀者反應之一種),《田埂上的小提琴家》可暫與“三難”別過,而稱“三全”了。
元小說這個術語,文學批評中使用的頻率不算很低。指的是那種寫小說如何成為小說的小說——若此解說學究了些,可大而化之為——小說家憑小說向讀者“兜底”:眼皮底下的這篇小說是怎么寫出來的?!看元小說,字裡行間,能讀出某種基本的坦率,因敘述者會將小說操作的痕跡有意暴露。
《田埂上的小提琴家》開篇便寫:“這是我寫作的篇什里相對比較奇怪的一篇,它由自序、再版序、日版序以及修訂版序言組成,分別由小說家董欣賓自己、《安宜日報》副刊主編評論家、劉長風以及老年的董欣賓來完成,修訂版序言則是董欣賓的女兒寫就,這篇小說最後一個部件就是一個年代為線索的簡譜。”以我有限的閱讀經驗,納博科夫《黑暗中的笑聲》、鮑里斯·維昂《流年的飛沬》等經典小說開篇用的也都是這種“一言道盡”的寫法;《項狄傳》和馬原的幾個名篇也多有元小說的調子。其益處至少是可直面小說“人工製品”的特性,為小說家探索小說與現實之間的關係打開新局——無論如何,“真實幻覺”自我消解了,這在小說家手中是手藝,是形式,是元小說;在魔術師那裡則是徹頭徹尾的職業災難,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元魔術”存在——似乎,小說家比魔術師更有本事啊!
在元小說中,拼貼是主要的寫作策略。元小說揭露、破滅小說幻象的同時也在構築新幻象,拼貼能讓閱讀注意力集中於這一製造過程,如《田埂上的小提琴家》這樣四序言一年譜的“五拼”,組合(敘述者稱“組件”)完成一個過往文人董欣賓的一生,以此手法再營幻境,是破了小說的傳統形式,又給閱讀者造成驚動,收穫常規敘事難達成的效果,令人稱絕。手法之精純,甚至不落同樣精於拼貼之道的美國後現代小說大家唐納德·巴塞爾姆下風(此人另有言“作家就是一個要開始某項寫作任務卻無從下手的人”名世)。從拼貼這一事當中,也能見識文氣。同為小說大家,村上春村年輕時寫《且聽風吟》,手繪了一件T恤,貼圖進小說里。一時興起,未見再造,是“拼”得羞澀偶然;巴塞爾姆聲稱“拼貼是二十世紀所有藝術的中心原則”,將童話白雪公主“拼”為成人版的紐約色情公主,是“拼”得一派狂野。巴塞爾姆對拼貼也曾有懷疑,發出過“藝術還是垃圾”的疑問,而《田埂上的小提琴家》的敘述者直言這樣的寫作嘗試帶來了“樂趣”,似乎並無絲毫困擾。的確他的“五拼”是“從故事外圍去包抄故事的核心”,從容而優雅,又有一口內斂動人且綿長深厚的文氣,貫通了小說。加上“核心”的存在,使《田埂上的小提琴家》不像諸多西方後現代拼貼作品那樣意義飛散,無跡可循。簡言之,它的骨骼,它的神髓都太中國化了,而至關重要的所謂“核心”,無非八十年代中國文人共同的歷史命運而已。
在《田埂上的小提琴家》中,董欣賓作自序引出其小說中人常樂樂、回憶中人冬不拉。劉長風作再版序引出常樂樂原型歐陽春。上述全部人物有“喜歡拉小提琴”共性,但其實這一點並非串起小說中五六文人的情節紅線。在我看來,董欣賓、常樂樂、歐陽春本互為鏡像,實為同一人的分身。若將劉長風、冬不拉同時牽扯到鏡像群中,後者也將快速與前者融成一體。文人們在小說中呈現高度雷同的情感與面目。《田埂上的小提琴家》文本之內的小說家董欣賓和另兩位作序人即劉長風及董女,以驚人相似的語氣,在反映論、世界觀、文學觀的統攝下談論生活與創作,談論原型與人物,顯得平和而多情、散淡而循矩,同時邏輯性亦非常鮮明。
這樣一來,四序各有側重,如同四張拼圖,描繪出一條有關董欣賓的完整的命運線。讀之能夠意識到這條命運線的典型,因它實為過往一代中國文人的人生寫照;在這典型當中,又能覺察得到平淡,因其波瀾不驚,富有戲劇性的起伏都已經被有意抺去;末了,平淡背後,能體味到小說之高明——八十年代前期文人命運的小說書寫早已被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固化,林苑中拒絕歷史的悲情主義,對一代文人在歷史中的狀態有肯定又有顛覆:書寫對象之命運被其斷片式的、形式感強烈的後現代敘述所呈現,但這並不意味著書寫者抱持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他明智地沒有將此番拼貼導向戲仿或狂歡。
《田埂上的小提琴家》示範了在當下文化政策的規定下,如何重新開發特殊年代知識分子的題材資源。從某個角度看,這篇小說的意義並不僅止於文學,它使一代逝去文人在歷史中的個人意志再次得到尊重和確認。
作者簡介:海力洪,出版小說《藥片的精神》、《左和右》、《夜泳》等多部。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執教於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