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潤故居

林潤故居

林潤故居建於明隆慶元年(1567年),原坐落於莆田市區下務巷,是福建省迄今保存較完整的明代士大夫宅居。

林潤故居的主體建築是最高最大的明代古建築。2002年,因莆田舊城改造,林潤故居原樣遷移到溝頭的莆田一中新校區內,列為莆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含林蘭英故居,林蘭英院士是林潤的後裔,是我國半導體材料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太空材料之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林潤故居
  • 地理位置莆田市區下務巷 
  • 始建時間:明隆慶元年(1567年) 
  • 保護單位:莆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簡介,建築結構,文獻記載,舊城改造,

故居簡介

林潤故居建於明隆慶元年(1567年),原坐落於莆田市區下務巷,是福建省迄今保存較完整的明代士大夫宅居。
林潤故居

建築結構

林潤故居的第二大門是木質結構,是林潤府第迎嘉賓結婚喜慶出入的大門。大門橫額上刻寫“御史大夫”四個大字,大門兩側的對聯是:九枚家聲大諫臣世澤長
1567年的林潤府第長120米,最寬51米,總建築面積為6000平方米,折合九畝。府第內部結構井然有序,對稱均衡,體現我國明代建築藝術的優美。正門入口經二道小庭即到大埕,大埕面積之大,建築之雄偉為全莆之冠。由大埕進入府第主體是兩扇碩大的古代木質大門,院門兩旁安置一對螺旋紋抱石鼓。門廳前為寬敞的院埕,埕南是與門廳對望的大型照牆。大門的門軸嵌在一對石鼓和石柱之間,石鼓的雕刻藝術體現明代的建築風格,雕刻花紋和螺旋狀鴻溝雖然經過441年的風吹雨打和手摸洗刷,仍保留完整。公元1708年莆田發生七級大地震,周圍房屋倒塌殆盡,但林潤府第安然無恙。大門兩側是層半的閣樓建築,從明清到民國,每逢結婚喜慶,大埕搭蓋演戲台,上演古裝莆仙戲,族人可上閣樓觀戲。1939年,林蘭英的弟弟林文豪結婚,就在這大埕演戲七天七夜。每逢元宵隹節在大埕戲龍舞獅,展現一片興旺發達的太平景象。
林潤故居
從大埕經大門進入住宅,看到的是別具一格的五進帶護屋的建築,庭院深深,古色古香。各進之間都連有天井,天井的建築風格和大小別具一格,主體建築物的天井最大,用花崗岩和大理石砌成,石階和走廊均為整塊青石,光滑完整,天井兩旁栽種各種異花奇果。據記載,1567年的林潤府第共有大門七個,天井21個。
林潤故居的主體建築大廳橫樑上嵌掛明嘉靖三十五年皇帝賜予的“進士”匾額。後兩進是民國初年改建的木質結構的兩層樓房,體現我國明末清初的民居建築藝術,建築精巧對稱,別具一格。主樓兩旁的小樓陽台精巧雅致,令人心曠神怡。主體建築物的兩廂也是對稱的古建築,東廂雖經改建,但保留明代建築風格,最後是小姐和夫人居住的繡樓。廳堂中擺設的古代中檔是無價之寶。昔日的官府深宅大院,雖然經過四百多年的歲月磨難,卻依然雍容華貴,風采猶存。

文獻記載

據有關史料介紹:林潤出生於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從小受良好家風影響,好學耿直,處世秉正,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考中進士,先在江西臨川任知縣,頗有政績,又升南京、山東道監察御史。林潤為官勤政愛民,尤以彈劾嚴嵩一夥,功勳卓著,震動朝野,隨後升任南京通政司參議、太常寺少卿。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又升任右僉都御史、江蘇蘇松等府巡撫。他勤政愛民,受到百姓普遍讚揚和愛戴。2002年,因市區舊城改造需要,林潤故居原樣遷移到莆田一中新校區內的東南側,也就是現在的林潤故居,故居內有“林蘭英紀念館”。 
林潤故居

舊城改造

2002年,因莆田舊城改造,林潤故居原樣遷移到莆田城南鄉溝頭村的莆田一中新校區內,內含林潤的後裔、我校校友林蘭英院士故居。林蘭英去世後,骨灰從北京運至林潤故居內埋葬並建立林蘭英陵園。故居的廳堂豎立林蘭英塑像。林蘭英在北京的住宅和辦公室中的所有書籍和家具也運回莆田故居,陳列在林潤故居內。此前,莆田市前市長詹毅曾到北京看望林蘭英,走進她家中看著她的舊床單、小床墊等簡陋家具,非常激動地說:“蘭英對國家貢獻這么大,生活卻如此簡樸!”林蘭英在中國科學院的辦公室也同樣簡樸。故居橫幅雕刻“林蘭英故居”五個大字,內設林蘭英圖片陳列室,懸掛周恩來總理、江澤民、溫家寶等國家領導人接見林蘭英的大幅圖片;擺放著林蘭英的著作、科研論文和獲獎證書以及作家郭米克的傳記文學著作《中國女院士林蘭英》。在林蘭英故居的廳堂懸掛林蘭英的父親、書法家林劍華的親筆手書的“朱子家訓”;福堂懸掛林蘭英的祖父和父母的遺像。1918年林蘭英誕生的藤床至今保存完整,陳放在主樓西側後房,供人瞻仰。實際上,林潤故居是“一門兩故居”,是林潤故居和林蘭英故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