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泰曾

林泰曾

林泰曾(1851—1894.11.16),字凱仕,祖父林霈霖,系林則徐胞弟孫子,故林泰曾稱福建船政大臣、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為姑丈。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學堂,學習船舶駕駛。1871年畢業,上建威號練習船遊歷各地,1874年任建威號大副。次年隨福建船政學堂總教習日意格赴歐遊歷,入英國海軍實習,曾於不同種類軍艦上工作。1879年回國,獲升任游擊。1880年調入北洋水師,先任鎮西艦管帶。之後赴英國接超勇、揚威艦。1886年改任鎮遠艦管帶。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林泰曾為左翼總兵,加提督銜。1894年黃海海戰後,鎮遠號入港時觸礁受損,林泰曾自認失職後自殺。

基本介紹

  • 本名:林泰曾
  • 字號:字凱仕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福建侯官
  • 出生時間:1851
  • 去世時間:1894.11.16
  • 主要成就鎮遠艦管帶,北洋水師左翼總兵
人物生平,自殺,

人物生平

同治六年(1867年),福建船政學堂招收首屆學生,林泰曾應考入選,進後學堂學習駕駛。在堂學習期間,“歷考優等”。十年(1871年)五月,堂課卒業,派登“建威”號練習艦實習,先後巡歷北洋各口及香港、新加坡、檳榔嶼、小呂宋各埠。十三年(1874年),奉派赴台灣後山測量港道,旋任“安瀾”號兵船槍械教習,年底調充“建威”號練習艦大副。
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楨派福建船政洋監督日意格赴歐洲購辦船用器械,並隨帶後學堂畢業生劉步蟾、林泰曾及3名前學堂畢業生出洋遊歷學習。時,林泰曾已積功擢守備,加都司銜,旋保以都司留閩補用。翌年初,入英國高士堡海軍軍官學校深造,並計畫隨後上英國軍艦實習。不久,國內召回日意格,林泰曾等只得中斷學習,隨同回國。是年冬,中國正式派遣第一批學生出洋學習海軍,林泰曾亦在其中。同年,上英國地中海艦隊“孛來克柏林”(H.M.S.Black Prince)號鐵甲艦實習,後有改上“潘尼洛布”(H.M.S.Penelope)、“阿其力”(H.M.S.Achilles)及“威靈頓”(H.M.S.Willington)等艦實習,巡歷了大西洋、地中海等處,學習設法、備戰、布雷、槍炮等技術。署留學生洋監督斯恭塞格稱讚其“知水師兵船緊要關鍵,足與西洋水師管駕官相等”,堪以重任,“不但能管駕大小兵船,更能測繪海圖、防守港口、布置水雷”,是最為出色的學生。
林泰曾留學英國舊照林泰曾留學英國舊照
五年(1879年)冬,學成歸國,林泰曾與同學劉步蟾一起將留學心得寫成《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是年底,李鴻章、沈葆楨會同閩浙總督聯銜奏保,以林泰曾“沈毅朴誠”、“學業有成”,薦升游擊,留閩省儘先補用,並賞戴花翎。
光緒六年(1880年),調赴北洋,管帶“鎮西”號。年底,奉派赴英國接收“超勇”、“揚威”號巡洋艦。翌年駕駛回國,因接艦有功,賞果勇巴圖魯勇名,免補游擊,以參將補用,充“超勇”管帶。
八年(1882年)夏,朝鮮發生“壬午之變”,清政府派水陸兩軍赴朝,以防日本趁機擴大事態。林泰曾率“超勇”艦隨同前往,駐守仁川,使日軍未敢輕舉妄動。事後,經李鴻章奏請,清廷以林泰曾援護朝鮮有功,著免補參將,以副將儘先補用。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超勇”、“揚威”兩艦奉命南下援救台灣。行至上海,朝鮮發生“甲申事變”,林泰曾等奉命率艦北返,迅速開赴朝鮮馬山浦,平定朝鮮政變,並防禦日本。翌年,兼辦北洋水師營務處。
十二年(1886年)初,李鴻章為新購的鐵甲艦配備官兵,以林泰曾充“鎮遠”艦管帶。十四年(1888年)四月,奉召赴天津,會同周馥、羅豐祿等議訂《北洋海軍章程》。奏呈清廷批准,北洋海軍正式成軍。林泰曾為北洋海軍左翼總兵,兼帶“鎮遠”艦,加提督銜。
林泰曾“性沉默,寡言笑,存心慈厚,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管帶軍艦,“用人信任必專,待下仁恕,故臨事恆得人之力”。沈葆楨贊他“深通西學,性行忠謹”。自入北洋以來,頻年巡歷重洋,駕駛操練均極勤奮,為創建北洋海軍出力頗多,李鴻章稱他“資深學優”。先後兩次隨北洋海軍出訪日本,給日本海軍界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稱他是中國海軍的“寶刀”。
北洋艦隊鎮遠號鐵甲艦北洋艦隊鎮遠號鐵甲艦
二十年(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中國出兵代為鎮壓。李鴻章派遣海陸軍赴朝,日本政府也同時派兵入朝。李鴻章又增派林泰曾統率“鎮遠”等3艦赴朝鮮仁川,以增強在朝海軍實力。五月二十二日,林泰曾致電李鴻章,以戰爭一觸即發,請飭北洋海軍大隊備戰候進,並請調南洋軍艦北上。次日,又電李鴻章,認為仁川泊船,“戰守均不宜,擬以一二船駐仁探信,余船駐牙備戰守”。李鴻章轉詢丁汝昌的意見,丁汝昌認為,水陸添兵必須大舉,如果只是零星調往,有損無益,因此主張將“鎮遠”等艦調回,在威海齊作準備,以待主力決戰。李鴻章回電同意,“鎮遠”等艦遂返回威海備戰。
六月二十三日,日本海軍在朝鮮豐島海面偷襲中國軍艦及運兵商船,挑起了甲午戰爭。八月十八日,中日兩國海軍主力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海面遭遇,展開了激戰。臨戰前,林泰曾下令卸除艦上的舢板,以示“艦存與存,艦亡與亡”。海戰自中午12時50分打響,林泰曾指揮“鎮遠”沉著應戰,與旗艦“定遠”緊密配合,重創日艦“西京丸”。戰至下午3時左右,“定遠”艦艏中彈起火,並遭受日本第一游擊隊4艦的聚攻,形勢異常危機。林泰曾急指揮“鎮遠”上前掩護,使“定遠”得以撲滅大火,轉危為安。下午3時20分以後,原戰場上只剩下“定遠”、“鎮遠”2艦與日本本隊5艦廝殺。在日艦炮火的猛烈攻擊下,“鎮遠”致傷上千處,但仍一面救火,一面抵敵。由於“鎮遠”與“定遠”配合默契,最終頂住了5艘日艦的圍攻,並將日本旗艦“松島”擊成重傷,完全喪失了指揮和戰鬥能力。下午5時30分,日本艦隊首先撤離戰場,海戰結束。戰後論功,林泰曾被賞換霍伽助巴圖魯勇名。

自殺

十月十六日晚,北洋艦隊自旅順撤往威海,十七日凌晨,艦隊在進入威海港時,“鎮遠”不慎擦傷,隨採取緊急損管措施,但已不堪出海任戰。林泰曾以戰局方棘時損傷巨艦,極為憂憤自責,遂於十九日卯刻服毒,辰刻身亡,時年44歲。“死之日,知與不知,鹹為扼腕”。
子林椿藩,二品蔭生,嗣子林寶藩,海軍部科員,孫林植津,煙臺海軍學校畢業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