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柳鶯

林柳鶯

林柳鶯(學名:Phylloscopus sibilatrix):體長約11厘米,是一種體型小的黃綠色柳鶯。兩性相似。上體除兩翅和尾羽暗褐色外,余均呈黃綠色;眉紋自嘴基伸向頸後,呈黃色;貫眼紋短,呈暗褐色;臉頰、頦、喉、胸呈黃色,但胸部色淡,腹部為絲光白色。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肉黃色;跗蹠黃褐色。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頻繁地在樹枝間跳來跳去,活潑而靈活,行動敏捷。鳴聲清晰高亢,先發出"pi-pi”聲之後,緊接著有節奏地拍打翅膀的聲音。多在枝葉間或樹冠層間覓食,主要吃森林中的昆蟲,尤其是飛行中的昆蟲,以及蜘蛛等其它無脊椎動物。分布於歐洲,阿拉伯,中東,小亞細亞和赤道非洲。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亞種分化,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林柳鶯雌雄羽色相似。上體從前額、頭頂至背、肩、腰和尾上覆羽錢為黃綠色,秋季新換的羽毛尤為鮮亮。兩翅較長、黑褐色,羽緣亮黃綠色,第一枚初級飛羽較翅腕部覆羽短,長7-12毫米,第二枚初級飛羽等於第四枚或在第三枚和第四枚和第五枚之間,第三枚初級飛羽最長。尾羽較短,黑褐色具亮綠色羽緣。眉紋黃色,貫眼紋暗褐色,臉頰、耳羽和頸側黃色。下體頦、喉和上胸亦為黃色,下胸、腹、兩脅和尾下覆羽全為白色,翅下覆羽沾白色。
幼鳥第一年秋羽上體較成鳥黃,但飛羽較暗。
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肉黃色;跗蹠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0-11g,♀9g;體長♂122-142mm,♀120-140mm;嘴峰8mm;翅♂68-80mm,♀68-78mm;尾♂48-52mm;跗蹠17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該種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遷徙期間也出入於果園、城鎮公園和居民點附近的樹林中。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或成小群活動,頻繁地從樹枝上直接飛到半空中,然後再落下,或在樹枝間跳來跳去,活潑而靈活,行動敏捷。有時亦停在樹上。鳴聲清晰高亢,先發出"pi-pi”聲之後,緊接著有節奏地拍打翅膀的聲音。多在枝葉間或樹冠層間覓食,主要吃森林中的昆蟲,尤其是飛行中的昆蟲,以及蜘蛛等其它無脊椎動物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赤道幾內亞、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加彭、喬治亞、德國、加納、希臘、幾內亞、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荷蘭、奈及利亞、挪威、阿曼、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歐洲區)、沙烏地阿拉伯、塞爾維亞、獅子山、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蘇丹、西班牙(加那利島)、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葉門。
旅鳥:阿富汗、貝寧、中國、葛摩、衣索比亞、法羅群島、甘比亞、直布羅陀、冰島、日本、尼日、葡萄牙、卡達、盧安達、塞內加爾、塞席爾、美國。

中國

西藏(當雄羊八井南部)、新疆(東部哈密口門子林場、可能分布至阿爾泰、哈巴河)。
林柳鶯分布圖林柳鶯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到達繁殖地後不久雄鳥就開始占區和鳴叫。營巢於林下草叢中或在枯枝、倒木和灌木掩護下的地上。由雌鳥單獨築巢,巢呈圓形或杯狀,開口於側面。主要由枯草、樹皮等纖維構成,內墊以細草莖和毛。巢外徑10-17.5厘米,內徑6-8厘米,深3-3.5厘米,巢口大小為14-18厘米×11.5-13厘米。每窩產卵5-7枚,偶見8枚。卵呈白色,綴以細小的紫灰色或紫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4-18毫米×11.5-13毫米,平均15毫米×12.4毫米。孵卵由雌鳥單獨完成,孵化期13天。晚成鳥。雙親共同育雛,留巢期11-12天。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