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拱樞

林拱樞(1827-1880),字心北,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則徐第三子。1842年,林則徐遣戍新疆,林拱樞隨往。道光二十五年(1845)七月,林拱樞隨林則徐到到西安,冬天回福州參加童試。道光三十年(1850),林則徐病逝。三年後,林拱樞喪服期滿,由吏部引薦,以縣學生賞舉人,補內閣中書,升刑部坐辦、主事、員外郎,後遷湖廣司郎中,在刑部歷事十餘年。後升江南道監察御史,調任廣西道,歷署兵科掌印給事中京畿道、山西道、河南道監察御史。

基本介紹

  • 本名:林拱樞
  • 字號:字心北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時間:1827年
  • 去世時間:1880年
人物簡介,政治主張,

人物簡介

光緒元年(1875),林拱樞以京察一等,賞戴花翎,簡放山西汾州府知府。後因病離職回福州。林拱樞孫林步隨是晚清最末一代翰林,曾孫凌青是中國著名外交家。

政治主張

林拱樞主張總督移駐台灣
丁日昌於光緒二年春天上任後,雖正值冬春駐台之期,但當時忙於在省城整頓吏治,一時無法分身,同時也發現省台兼顧確有困難,於是便奏“請另派員專辦台事”。三月七日(4月1日)奉上諭,“著丁日昌仍遵前旨,冬春駐台,夏秋駐省,以期兩地兼顧。”(同上書卷二七,光緒二年三月初七日。)丁於三日二十五日(4月19日)接旨後又上摺說明,本擬即日東渡,因值洋務吃緊,又因吏治甫經開辦,未便鬆勁,總督李鶴年又值入覲,且已交夏令,“文煜商留暫住省垣,以顧根本”,因此丁要求俟省城各事辦有頭緒,“謹當遵旨冬春駐台,以期並籌兼顧”。(《遵旨冬春駐台》,《丁中丞政書·撫閩奏稿(一)》。)乃將台事委台灣鎮道主持,並奏派水師提督彭楚漢、福寧鎮總兵吳光亮“前往整頓。”由於丁日昌沒有渡台,江南道監察御史林拱樞於是年六月上《為台地緊要,請旨迅飭撫臣東渡,藉全大局而實邊防》折,奏稱:“台灣……為直隸、奉天、山東等沿海七省必達之咽喉,……非獨系全閩一省之安危也。……我皇上明燭萬里,議開山,撫番,以消隱患;復準添設郡縣,使他族無所藉口。……命沈葆楨暫任其事,議巡撫駐紮,使善其成。……丁日昌洞悉夷情,久諳疆事,履閩已久,未議渡台,度其為全台計者,必已指授機宜,責成鎮道。夫自古輿地之學,耳聞不如目睹,而地方建置之事,心畫不若躬臨。挖取旺苗,藉資機器,則外洋之侵據,須有以防之;開墾荒土,藉募客民,則內地之攘爭,須有以杜之。而撫慰番社,區畫兵農,相度川原,籌分戰守,尤非鎮道所能勝任。……足見該處非有重臣調度,難協機宜。”但林拱樞當時也已看到巡撫兼顧省台的困難,於是便提出改由總督移駐台灣的方案:“至巡撫任務本緊,倘未便久駐台灣,或俟新設之一府四縣規模略定,可否變通章程,敕議以總督移駐。蓋久遠之計,巡撫責重地方,終難兼顧,總督職歸巡閱,乃統邊防也。臣為慎重海防起見,……恭摺備陳。”(《文叢》第288種第78—80頁。)
總督移駐方案沒有被認真考慮,林摺也沒有交廷臣議復,清廷仍堅持巡撫兼顧方案,並於六月初二日(7月22日)徑渝軍機大臣:著文煜、丁日昌酌度情形,悉少會商,如台事緊要,“即著丁日昌前往認真經理”,倘目前不必渡台,“亦當飭令該鎮道等妥慎籌辦,不可稍涉大意”。(《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三四,光緒二年六月初二日。)總督移駐方案被否定了,但為照顧閩撫的實際困難,對是否按期分駐台灣,改由閩中督撫酌情處理。到八月初八日(9月25日)諭旨又重申:“仍著該撫隨時酌量,如可暫緩赴台,即著飭令該鎮道妥為經理,遇有緊要事宜,再行馳往調度,期無遺誤。”(同上書卷三八,光緒二年八月初八日。)丁日昌因忙於整頓吏治和救災,一直無法分身渡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